政府信息公开
文 号: 筑府办函〔2019〕75号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厅
成文时间: 2019-07-04 发布时间: 2019-07-08 17:07
文件有效性: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实施方案 (2019—2020)的通知

来源: 市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9-07-08 17:07     浏览次数:0次   字体:[]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筑府办函〔2019〕75号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供应链

创新与应用试点实施方案

(2019—2020)的通知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市管企业:

《贵阳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实施方案(2019—2020)》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9年7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贵阳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

实施方案(2019—2020)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精神,加快推动我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促进产业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政府治理方式创新,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贵阳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以完善产业供应链体系为导向,高效整合各类资源要素,以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为路径,实施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建设,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扶贫攻坚、“千企改造”、降本增效;打造政府采购供应链体系,实现资源集约绿色供应;打通政府数据通道,形成跨部门、跨区域供应链服务治理新模式,建设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供应链体系,推动中高端制造,促进中高端消费,加快形成供应链示范创新与应用贵阳模式。

二、基本原则

(一)问题导向,需求驱动。围绕当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能过剩、供需错配、创新不足、效率较低等问题,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驱动,通过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形成协同发展、优质高效的产业供应链体系,推动形成支撑中高端消费的市场体系。

(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强供应链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优化监管服务,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参与试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供应链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三)纵向衔接,横向协同。贯彻落实国家、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加强区域间、产业间、部门间协同联动,实现信息、资源、技术、成果共享共用,形成推进供应链规范创新发展的合力,最终实现中高端消费与中高端消费品制造业协同发展。

(四)开放共享,确保安全。充分利用已有设施资源,推动平台资源整合和多方利用,避免分散建设、重复投资。切实推进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开放,充分释放大数据政务服务红利,提高服务资源均等化配置能力,健全信息安全管理责任机制,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确保信息共享安全可控。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建设全国中高端消费品制造之城和贸易之城的目标,到2020年,全市供应链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实现供应链新技术、新理念在农业、工业、流通业等领域广泛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供应链模式,推动新业态快速发展,供应链管理功能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供应链管理企业实现集约集聚和创新发展;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供应链精准脱贫新模式和供应链大数据新技术,力争成为西南地区供应链枢纽城市。

——创新农业供应链体系。围绕精品农业,建成集农产品种养加工、检验检测、质量分级、冷链物流、批发零售等环节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促进安全绿色消费。建成重要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打造联结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紧密型农产品供应链,构建长期稳定的产销衔接机制。

——创新工业供应链体系。围绕中高端制造,建成智能制造供应链协同平台,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降能耗减污染,发挥高效协同优势,淘汰落后产能。建成工业全产业供应链平台,促进供需对接,实现部分工业产品以销定产、个性化定制。本地中高端消费品制造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程度持续提升,以中高端制造业为重点的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

——创新流通业供应链体系。围绕中高端消费,大力打造一批中高端消费品牌卖场和高品位智慧旅游商业街区,建成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提供集采购、生产、物流和分销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实现供应链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生产端优化配置能力,降低仓储、配送成本。建成一批社区微菜场、社区电商门店,提高居民生活智能化和便利化水平;促进中高端消费供给和需求能力的充分释放。

(二)年度目标。

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率降低10%以上;肉类、水产品、果蔬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35%、35%、16%以上,流通环节损腐率分别降低至10%、10%、20%以下;物流成本占地区GDP的比率在16%以下;培育5家行业带动能力强的供应链领先企业。

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率降低15%以上;肉类、水产品、果蔬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40%、40%、20%以上,流通环节损腐率分别降低至8%、8%、15%以下;物流成本占地区GDP的比率在15%以下;培育10家行业带动能力强的供应链领先企业。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农业供应链,推进全省脱贫攻坚。

1培育农产品供应链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引龙强农”战略,依托全市154家惠民生鲜超市、贵阳农产品电商物流园,培育打造本市乃至本省最大的农产品供应链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北京“菜篮子”集团、深圳农产品集团等龙头企业,打造横跨生产、供应、流通全链条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区〔市、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2构建农业生产供应链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应用,运用地面观测、传感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设施和动植物本体感知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关联分析,完善农业生产进度智能监测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指挥调度能力;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建设农业生产供应链信息平台,集成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数据信息,共享政策、市场、科技、金融、保险、培训等信息服务;支持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一批稳定、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种养殖示范基地,推动专业市场和加工配送体系建设,结合远成集团、中海富通等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央厨房、集中采购中心等现代化生产经营方式。(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区〔市、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3构建农业供应链交易体系。鼓励农产品生产及流通企业利用淘宝贵州馆、京东贵州馆、贵州现代农业大数据交易中心等平台开展网络批发零售,探索“企业+基地+网店”或“协会+合作社+网店”模式,开展黔货出山产销衔接工程。依托贵阳市开展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工作,优化农村电商物流快递基础设施布局,完善快递分拨中心——片区集中配送点——末端投递服务站三级网络,构建合理快递物流集散空间布局和设施布局体系,打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国有农场、农民合作社与城市社区开展合作,共同设立农产品体验店、自提点和提货柜,试点开展“基地+城市社区”的鲜活农产品直配模式。(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区〔市、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4构建农业供应链追溯体系。鼓励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供应链大数据平台,加快二维码、射频自动识别(RFID)、移动视频监控等手段由流通环节向生产加工环节推广,集成产品赋码、监控应急、信息查询、可视化分析等功能,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发现、过程追溯、结果查询能力,提升贵阳市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消费者认知感和信任度,提高消费安全水平。(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区〔市、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二)积极发展工业供应链,助力中高端制造。

5发展制造业协同供应链。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发展网络协同设计、众包设计、虚拟仿真、3D打印、全息影像技术等数字化研发设计服务。支持企业建立面向工业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全链条智慧供应链体系,实现全方位实时精准控制和智能化感知、预测、分析。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异地协同开发、云制造试点。鼓励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细分行业提供云制造服务,加快全社会多元化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支持制造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开展战略投资、品牌培育、网上销售、物流配送等领域合作,整合线上线下交易资源,拓展销售渠道,打造制造、营销、物流等高效协同的生产流通一体化供应链。(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各区〔市、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6发展制造业服务供应链。引导和支持一批制造业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满足深层需求为重点,努力实现投入服务化和业务服务化。支持一批制造业企业发展产品开发、技术改进、多样化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回收等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支持一批制造业企业在生产、营销、设计、开发等环节开展服务外包,推广融资租赁服务。引导一批制造企业以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再造业务流程等形式培育新的业务形态与商业模式,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融资租赁、网络精准营销、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在线支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工程总承包和供应链管理等商业模式。加快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产业云服务平台,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实现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各区〔市、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7发展制造业智能供应链。依托高新开发区、贵阳小孟工业园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推进航空发动机、航天、汽车、飞机等装备制造及化工等重点行业供应链体系的智能化,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智慧物流等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提高敏捷制造能力。开展一批以数据驱动的智能车间/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发展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维护等特征的智能生产系统,提升企业在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资源配置、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各区〔市、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三)创新发展流通供应链,降低商贸流通成本。

8打造线上线下供应链交易体系。在生产、流通、金融服务、旅游服务、文化教育等重点领域,鼓励传统企业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供应链交易平台,促进市场与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手段拓宽采购、销售渠道,变革经营方式,优化供应链与价值链。积极推进“西南商贸城O2O(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正新网上商城”“黔配网”等本土网络购物平台建设,鼓励引导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中华老字号和品牌专营店等建立网上平台,着力打造一批立足本土、突出特色、面向全省的精品“网购商城”。(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金融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区〔市、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9打造智慧化物流供应链体系。鼓励支持本地物流企业建设物流呼叫中心产业基地、货运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准确及时传导需求信息,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推动港口、航运、物流、监管等口岸信息共享,加强与广西、广东、重庆、上海等地区电子口岸的互联互通。支持一批物流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订单运营、分拣加工、客户服务等功能,建立智慧化仓储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无人搬运车、自动货柜、物流机器人等智能化物流装备在贵阳传化智能公路港、贵阳京东电商产业园、综保区物流园、龙洞堡物流园、改貌物流园、清镇马上到物流园等一批物流园区应用部署。支持一批物流企业搭建“物联网+托盘”共用系统平台,探索交易、租赁、回收可自由转换的市场流通机制,逐步推进托盘社会化共用。加大甩挂运输、多式联运、无车承运人试点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物流作业的标准化、集装化水平。(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市、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10打造城市居民生活供应链体系。以花果园、喷水池等重点商圈为核心,以大型商业综合体为节点,大力推进网络街区建设,加快传统商业街区向线上线下互动的“云街”转型发展。鼓励支持连锁超市、便利店等社区商业,充分发挥客户粘性和门店资源优势,打造一批模式创新、服务亲民、便利快捷的“社区网店”。结合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和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发展集信息推送、消费互动、物流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商业,满足社区居民升级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生活智能化和便利化水平。在云岩区、南明区、观山湖区等中心城区开展电子商务进社区综合服务试点和智慧商圈试点工作,打造一批能代表省会城市社区电商综合服务功能的示范社区、商圈。开展社区智慧微菜场试点建设,支持市农投惠民公司等企业在中天未来方舟、花果园等社区建设50个智慧微菜场(社区生鲜冷藏自提柜、自动售卖机),满足市民多层次消费需求,加速实现传统菜市场的升级换代。(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投集团,各区〔市、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11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供应链。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全球供应链布局,推动本地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对接并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开展高水平、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服务贸易、离岸服务外包与投资合作,提高全球范围内供应链协同和配置资源能力。(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大数据局,各区〔市、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12建设融入全球的跨境供应链交易平台。支持建设信息发布、撮合交易、支付结算、仓储物流等综合服务的跨境供应链交易平台。鼓励我市生产、流通企业通过跨境供应链交易平台“走出去”,推进我市供应链体系融入全球跨境供应链体系。引入国际国内百亿级行业采购、分销供应链平台企业,利用其全球资源网络,推动供应链管理平台与我市各产业联动,提升贵阳“买全球”“卖全球”能力。(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市、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四)优化供应链服务体系,探索治理服务模式。

13构建供应链优质服务体系。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供应链创新网络,建设跨界交叉领域的创新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市场开拓、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支持设立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和“一站式”金融服务,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推广实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普及网上预约、审批、咨询,全面实行并联审批、阳光审批、限时办理等制度,为供应链企业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加大对供应链企业的信贷支持,扩大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担保风险补偿金规模,提高信贷和担保风险损失补偿比例。(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金融办、市政务服务中心,各区〔市、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14加强供应链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中国(贵阳)”网站,健全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商务、海关、市场监管、银行等部门和机构之间公共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建设贵阳市信用信息主题库,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利用一体化信息平台,健全政府部门涉企信息归集共享机制,落实企业信息公示制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依法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研究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基于供应链的信用评价机制。引导应收账款债权人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报送债务人的付款信息,建立应收账款债务人及时还款约束机制,规范应收账款履约行为,优化商业信用环境。推进各类供应链平台有机对接,加强对信用评级、信用记录、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的披露和共享。(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筑城海关,各区〔市、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15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严格贯彻落实国办发〔2017〕84号,根据贵阳市供应链发展实际和需要,研究制定《贵阳市支持现代供应链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与措施,重点在财政、用地、人才、配套、招商引资等方面持续加大对供应链创新发展的扶持、执行力度,与示范重点项目同步推进,实现跨部门保障机制。(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投资促进局、市人才办,各区〔市、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16创新供应链发展工作机制。建立城市发展战略协同机制,把供应链创新发展和贵阳市“大数据、大扶贫”主战略结合起来,各级财政资金优先支持具有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扶贫攻坚、创业创新、“菜篮子”工程等特征的供应链服务项目。建立健全供应链发展统计机制,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总体框架下,探索供应链服务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行业分类,研究制定供应链统计报表制度、供应链企业业务收入核算方案、供应链数据使用说明,进一步明确贵阳市供应链行业统计管理工作原则、对象、方法、范围和责任分工。结合贵阳市供应链发展特点,制定供应链企业认定标准,明确供应链企业的认定标准、范围和程序。(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大数据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各区〔市、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17建立供应链发展产学研用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供应链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建立与产业、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供应链创新网络,依托中国西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跨界交叉领域的创新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市场开拓、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鼓励社会团体组织市场主体共同制定实施行业内供应链各环节团体标准,提高行业供应链标准化水平。(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各区〔市、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影响我市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商务局主要负责同志为召集人,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大数据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会展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外事办、市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贵阳市税务局、市交委、市金融办、市政务服务中心、筑城海关、市工投集团、市轨道集团等单位及各区(市、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在市商务局,负责日常活动开展。办公室不刻制印章,因工作需要印发有关文件,由市商务局代章。

(二)建立工作机制。

建立市、区(市、县、开发区)、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依托相关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组建“贵阳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联盟”,建立加强联盟单位沟通、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建立试点工作信息报送机制,定期向国家、省商务主管部门报送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和典型项目。

(三)加强绩效评估。

建立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建设成效评估机制,科学制定衡量供应链体系发展和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指标,加强重点项目建设、重大专项工作督查,及时反映试点工作成效,总结试点推进工作经验,确保各项试点目标落到实处。中期和终期等时间节点,对相关试点建设单位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和验收。

(四)强化宣传培训。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与成果推广活动,提高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社会认知度和企业参与积极性。总结相关经验成果,为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战略探索经验和路径。定期组织国内外知名供应链企业、培训机构开展供应链课程的现场、远程培训工作。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内外实践,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供应链行业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国内外优秀管理人才,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抄送: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

筑城海关。

(共印50份)


文字解读:《贵阳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实施方案(2019-2020)》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