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石岭街的铁卷盟书
发布日期:2020-02-04 11:10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石岭街原本叫石林街,因此地有“石林精舍”而得名。由于贵阳方言“林”“岭”近音,以致以讹传讹石林街叫成了石岭街。今新华路南头至逸天城之间,原先有条曲折的小街叫石岭街,石岭街的路面随着地势的起伏变化,两头高翘,中间低洼,就像一副倒扣在地上的马鞍。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贵阳广东街口(今中华北路南段)蓝记京广杂货店大柜上,来了一个贩运绸缎自称姓吴的生意人,商借蓝家柜面一角卖他从湖广贩来的丝绸绫罗。但他从不来照料其的生意,成天在外遊逛。蓝家少老板发现,好几天来,吴老板都是从北到南穿城而过,然后跨过南门霁虹大桥在阳河沟、洼子街、赖子坡一带转悠。日子长了,蓝家少老板忍不住就迂回婉转地向吴姓客人提到了这件事,客人见蓝家确实是至诚的买卖人,就向蓝少老板说出了自己的来历。
原来,他是明末弘光朝的职方主事、被隆武皇帝封为忠义伯的吴易后人。当年,吴易和贵阳出生的兵部左侍郎杨龙友在抵抗清军进攻中寡不敌众,眼看形势十分危急,沥血写下了铁卷盟书,誓死抗清,保家卫国。不料,杨龙友吴易在浙江东部的仙霞岭战斗中失利,两人先后壮烈殉国。战前,杨龙友已经认识到这一战必将破签沉舟,就密遣自己的小夫人带着幼子悄悄回到贵阳,因此得免于难。临行之时,杨龙友告知吴易,已把铁卷盟书交给小夫人带走,冀图盟书将来可以作为号召义民反清复明的凭证。
传说,铁卷盟书就藏在贵阳杨龙友的旧居“石林精舍”旁边的“明策洞”中。吴易后人在战乱中选到了广东梅县隐居下来,隐隐知道此件事,虽然事情已经过去百年之久,但犹恐盟书落入清廷之手而祸及子孙族人,所以特地前来寻找。蓝家少老板倒也有一腔义气,当下表示愿尽力帮忙。他们一起直奔杨家大河西岸的石林街,很快就在齐家滩岩岸的北坡找到了“明霞洞”,带了两个帮工和松明火把进洞去寻找铁卷盟书,却一无所获。
第二次又备足火把,并带足干粮进了明霞洞,洞内说不尽的迂回曲折,洞顶钟乳高悬,形态千奇百怪,脚下阴河暗流不时出没,洞厅里蝙蝠吱吱乱飞,他们历尽辛苦仔细搜寻,始终没有找到铁卷盟书。也不知走了多少时辰,发现前面有了亮光,原来是洞有了出口,几个人钻出来一看,面前是一片群山环抱的田野,田头稻穗迎风摇摆,田坝中间还有一座白绵石块作基础的青砖佛塔,远处山脚有几处村落,蓝天白云之下,景色十分秀丽,有两个娃娃在溪边逗弄水牛。一问,才知道已经到了离城有二十多里的摆郎乡,他们急忙寻路回城,而寻找铁卷盟书的事,也就作罢。
上一篇:贵阳王守仁路、阳明路的历史由来 |
下一篇:息烽:崇祯皇帝御赐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