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精彩贵阳贵阳旅游筑行

蜈蚣桥

发布日期:2020-02-20 11:55 浏览次数:0次 字体:【    

蜈蚣桥,又名龙源桥,位于修文县洒坪镇蜈蚣桥村,横跨于二槽沟和蜈蚣坡之间的河上,距县城15公里。桥为明洪武十九年(1386)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奢香、彝族,贵州水西女土司,袭其夫霭翠贵州宣慰使职,是贵州著名女政治家)开辟“龙场九驿”时始建,后毁。明成化五年(1469)至二十二年(1486),贵州宣慰使安观建秀水、麦稼等十桥时重建蜈蚣桥。正德六年(1511),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在蜈蚣桥上另修望柱、栏板,雕刻六只虎竖于桥上。万历十九年(1591)至二十一年(1593),贵州宣慰使安国亨重修乌庆、乌西、大渡、阁雅等十桥时,对蜈蚣桥又进行了整修,更名为“龙源桥”(龙源为安国亨号名),此桥距今530多年,当时是龙场驿至六广驿的咽喉要道。

蜈蚣桥为三孔石拱桥,现在桥身基本完好。桥面长40米,宽10米,高9米,孔高8米,孔距7米,桥身采用很大的方墩石修砌,榫铆结构,每石精工细錾,灰缝如线,整桥犹如一块巨石,经人精心雕琢后安放在花桥河上。桥面用规则石板铺就,数百年经行人、牲畜踩踏,仍然平整如初。建桥所用石料,均采自距桥1500余米的花塔山上,在工程浩大、耗料之多,运输艰难的情况下,把桥建得这样坚实精致,实属罕见,五百多年来,此桥屡遭洪水冲击,至今安然无恙,显示了贵州各兄弟民族的聪慧和力量。

桥面两侧各竖有23根方形望柱,柱间镶有22块长方形透雕与浮雕相结合的波浪纹、云纹石栏板,两桥头和中间望柱上部各雕刻有一只形态生动,顽皮活泼的老虎。为什么不雕刻狮子而雕刻虎呢?这是因为安氏为彝族,经查,彝族的祖先图腾崇拜物是虎,蜈蚣桥始建,重建、维修均为安氏世代所作,所以便把虎的形象雕刻置于此桥上。桥的北面竖有并列石碑二块,其左为明正德六年(1511)赐进士翰林院周文撰书《建十桥记》碑。右为万历二十二年夏(1594)翰林庶吉士李陈撰写《重修十桥记》碑。

据清道光《贵阳府志》载。“蜈蚣桥,在(修文)城北三十里,水西安氏建,昔为驿道,石工精致。上有雨花寺,明学士杨某建,有碑”,民国《修文县志》载,“县境内桥工坚致以蜈蚣桥为最,桥在县西北二十里花塔山麓天生桥下,明正德时水西安氏建,……,坚实细致,为县桥之冠。”《建十桥记》碑文中记有“宣慰使以石为之桥,基密坚实,逾于实地。桥有十:曰蜈蚣、曰秀水、曰麦稼等,皆先宣慰为之”。《重修十桥记》碑文中记有“龙源一桥,尤当咽喉,工尤不易。......。规模壮丽,当霞飞天外,云横水心,若大虹贯天,大虹压海,庶几近之,是役也。无论费之讵万计,而心力拮据,殆不可殚述”。在此碑的右侧另刻有字4行,每行依次为14字、15字、16字、15字,每字径约4厘米。据民国《修文县志》载,“其碑之右面,侧轮,刻有苗文四行,计60字,尚未有人译释,其笔画似篆而非篆,又与仲家之水书不类。大致源出于篆,而转辗滋误,遂以讹传讹欤,兹摹拓原碑另附于金石志中”。金石志部分在解放初时未以付印,后已遗失,不知原拓字样。当时修志人员未加考证,便根据字的书写变化猜测某字为汉字某字,实为错矣。1956年7月,我县姚明槐同志因公到六广办事,沿古驿道步行三人坟、蜈蚣桥、沙坡到六广,走到蜈蚣桥休息时,见碑上文字,便抄录保存下来,其中摹书的所谓苗文于1994年转交县志办朱五义同志,朱五义又转交笔者,经查阅资料和多方了解,证实为彝文。1998年经贵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陈世军教授译成汉语,得知彝文碑所记载的内容,彝文碑原文和译文如下:

蜈蚣桥是五月开始动工修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则溪之间的交通运输困难,为修此桥数百匹马反复地驮运,看见官家过来大家就赶快避让。安贵荣曾经到此地来视察并训过话,要求在桥的两边石栏板上要刻上波浪纹,桥上雕刻的六只老虎要用六种颜色来绘上,使其闪闪发亮,所发的这些令都要刻记下来,安观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不可能再亲自来巡视了。  

分享到:

上一篇:贵阳市星级饭店统计表(截止2020年8月)
下一篇:花溪西舍
 
您好,我是筑筑。欢迎您访问贵阳市人民政府网,需要帮助可随时点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