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精彩贵阳贵阳旅游筑行

贵阳仙人洞

发布日期:2017-09-28 23:16 浏览次数:0次 字体:【    

仙人洞位于贵阳市城区东南半公里处的铜鼓岩上,传说曾有仙人到此住过,故名仙人洞,又称来仙洞。是贵阳唯一的道教圣地和较早的名胜古迹之一。1983年9月,经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重点道观。

步入“栖霞胜境”牌楼,沿着宽阔的水泥大道缓缓而上,到东山丫口,驻足向东眺望,迎面不远处有一形似伏狮的山麓,就是铜鼓岩(又名铜鼓山)。铜鼓岩山势险峻,悬崖峭壁,怪石嵯峨,虬松苍秀,仙人洞即在其半岩上。

铜鼓岩的得名,缘于民间相传诸葛武候藏铜鼓于洞中,每逢阴雨,就会听到洞中如铜鼓之声传出,故称铜鼓岩,并列为贵阳八景之一,谓之“铜鼓遗爱”。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山川》载:“铜鼓山,在治城东二里。高百余仞,山半崆峒,每阴雨闻其中有声如铜鼓,相传为诸葛武候所藏者。贵阳八景‘铜鼓遗爱’即此”。实则因为位于半岩上的仙人洞,有进口出口,两端均通风,空气对流,遇阴雨,时有烈风呼啸,贯洞而出,发出嗡嗡之声,犹如铜鼓震寰,俗误为铜鼓声。荣珍《咏铜鼓山》诗云:“诸葛曾于此地过,独遗铜鼓镇山河。威凌千古犹生气,天复潢池恣弄戈”,实际上诸葛亮并未到过贵阳,诸葛亮的部将马忠到过地处牂牁腹地的贵阳是有可能的。民间传说和荣珍的诗,赋予了仙人洞神秘的色彩,更增添了游人好奇探访的几多情趣。

仙人洞既是山洞名,又是道教宫观名。然而这道教宫观却是由佛教寺院演变而来的。明正德年间,明朝著名学者王阳明谪贬贵州龙场驿驿丞期间,到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游览仙人洞即兴著有《来仙洞》诗,诗云:“古洞春寒客到稀,绿苔荒径草菲菲。书悬绝壁留僧偈,花发层萝绣佛衣。壶榼远从童冠集,杖藜随处宦情微。石门遥锁阳明鹤,应笑山人久未归。”王阳明的诗不仅使仙人洞传名远扬,同时诗中“书悬绝壁留僧偈,花发层萝绣佛衣”句,也说明仙人洞是佛教圣地,原有僧人居住。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仙人洞开始成为道教宫观,先后修建了三清殿和三官殿。三清殿因年久倾圯,民国8年(1919年)重建。殿分三层,底层祀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道德天尊,中层为藏经楼,第三层供玄女塑像,因而三清殿又称玄女阁,但玄女塑像解放前已毁,1984年维修时已改供玉皇塑像。三官殿始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为仙人洞仅存的一座古建筑。殿内供天、地、水三官塑像。这是中华民族最早对大自然的崇拜。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故香火极盛。两殿建成后,仙人洞规模逐渐扩大,甍栋崔巍,院落平敞,微风吹拂,铃铎振响。自清初以后,仙人洞一直是道教圣地,数百年未变,

仙人洞是这个道观的总称。山上有仙人洞、仙灯洞、八仙洞三个天然石洞。明清史书都分别有记载。仙人洞之奇,不仅在于山水风光,还在于天然的三个石洞,相传各有奇趣,每一个洞都有动人的故事和名人游记的诗篇。

仙人洞位于山半岩,洞深数十丈,宽约丈余,进口处在道观大门北侧,蜿蜒而上,出口处在山腰。洞中平敞可居,洞外有松竹花草空地,洞口题有“来仙”二字。相传有仙人在此洞中住过,故称仙人洞。明代诗人易弦、钱毂等均有诗咏赞。易弦《咏来仙洞》诗云:“携酒来仙洞里游,洞云客与久相留。朱颜醉倚春长在,不信人间有白头。”钱榖《来仙洞次韵》诗云:“昔年曾到此山游,白鹤青松为我留。今日有松无白鹤,仙人骑上碧云头。”

仙灯洞位于靠山顶处,洞深宽约丈余,洞口向西,每当夕阳西下,阳光射入洞内,反射出彩色光芒,人在山下仰望,犹如洞中有灯,俗呼为仙灯。传说能见仙灯者,必有好运。清代道光年间贵州布政使麟庆,见到此景,特绘成“水口参灯图”,收录于所著《鸿雪因缘图记》中。民间传说洞中之光乃关云长在洞中秉烛夜读《春秋》的烛光,故在洞内塑有关公手持《春秋》像。

八仙洞位于仙灯洞之上接近山顶处,洞内塑有正在下棋的八仙像。相传唐代咸通年间,吕洞宾等八位仙人云游来到此山洞,正在洞中休息下棋,忽然山下南明河有一巨石,正与一只身大如牛的巨龟相斗,掀起阵阵狂风恶浪,危及河上石桥。吕洞宾顺手将一枚棋子掷下,正打中巨石,顿时震裂如雷鸣,龟亦逃遁,恶浪遂平,巨石则裂变成船形。洞中八仙下棋塑像,吕洞宾手举棋子欲掷状,即根据这一神话故事所塑。今河中巨石仍在,俗称“龙船石”。因形状酷似舟船,通常呼之为“石船”,远看宛如桅舟夜泊,为仙人洞下一景。明清两代诗人墨客题咏甚多,明举人潘驯《咏石船》诗云:“凿石为船鬼斧齐,翩然一棹欲何之?空横野水无人渡,徒有中流击楫思。风定可垂严子钓,月明疑自剡溪移。莫言刳木般锤巧,形制先留邃古时。”

仙人洞历史悠久,早在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即有驿道从山麓通过,因通道所经,更以山势险峻,洞周围古柏虬松,睿然深秀,怪石嶙峋,富有风致,历来游人甚众。

抗日战争爆发后,仙人洞即被军队驻用,山上殿宇、神像均遭破坏。解放后仙人洞被用作电影公司仓库,长期封闭未开放。从1984年开始,市政府先后拨出巨款100余万元,全面修复了殿宇楼阁等古建筑,拓宽了通往山顶的石阶小路,增设了安全护栏。到1994年秋,仙人洞才正式对外开放。

修葺开放后的仙人洞,奇险幽深,风景如画。老君殿、三清殿和三官殿依次位于悬崖半山梯级平台上,殿后怪石嶙峋,嵯峨欲绝;殿前空旷,林木及花草,扶疏交荫。三官殿后侧悬崖壁上,离地2.3米,有“云山万里”四个大字摩崖石刻,题款为“宣统元年春月提督徐印川书”。摩崖为横向楷书阴刻,笔力浑厚。沿石径上一小平台,是新建的八仙亭,可供游人休憩。伫立亭上倚栏眺望,贵阳市区东南一角尽收眼底。附近山峦起伏,云雾缭绕,高楼房舍,隐约可见。在此还可看到山脚下南明河的船石,俨然一叶扁舟,停泊江畔。亭东侧岩壁上,离地1.2米,有吕洞宾石刻立像。由八仙亭折而往东,有石径直达山顶。沿着设有安全护栏的狭窄石径纡回而上,经吕洞宾像前过会仙桥、仙灯洞,而至八仙洞,洞内均有塑像。再往上经舍身岩而至山顶,豁然开朗,出现一片数十丈宽的平地,称“朝天坪”。站在山巅极目远眺,不仅贵阳市区全景历历在目,还可俯瞰东南近郊,尽情观赏景色秀丽的田园风光。

分享到:

上一篇:贵阳大觉精舍
下一篇:修文三潮水
 
您好,我是筑筑。欢迎您访问贵阳市人民政府网,需要帮助可随时点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