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精彩贵阳贵阳旅游筑行

贵阳阳明祠

发布日期:2022-04-20 14:10 浏览次数:0次 字体:【    

阳明祠,位于贵阳市城东扶风山南麓,与扶风寺、尹道真祠共处,占地约43700平方米,是为纪念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王守仁而建的。

贵阳阳明祠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地址在白云庵旧址,隆庆五年(1571年)迁建于城东抚署左,清雍正时改为贵山书院。扶风山阳明祠的来历是,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贵州巡抚庆保重修扶风寺时,曾在寺南新建阳明祠,未竣中辍。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贵州提学使张輶会同贵山、正本、正习三书院院长等续修竣工,至此,祠址始定。光绪五年(1879年),贵阳唐炯、罗文彬等重修,四川总督丁宝桢等捐资襄助。            

阳明祠建于高低错落的台地上,主建筑为享堂,享堂位于最上一级台地,堂前有桂花树二株。享堂为单檐硬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带廊。屋面盖小青瓦,正脊中央塑万字几何图案及宝瓶,两端塑卷草图案。前金柱间装雕花隔扇及槛窗。堂前的“正气亭”、“桂花厅”与两侧游廊相通,游廊护壁上嵌有诸多名家的诗文碑刻。1982年2月23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0月,中共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将阳明祠列为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2月,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在浙江绍兴阳明洞筑室讲学,人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朝中期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进士出身,历任知县、兵部主事、太仆少卿、江西巡抚、兵部尚书,以平定宸濠叛乱加封新建伯。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春天到修文,,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谪贬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城)驿丞。在此后的三年间,他处于逆境之中,万念俱灰,转而冷静思索,去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从而摆脱了“以经解经”的羁绊,经独立思考,创立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学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在其心学形成的过程中,“龙场悟道”至关重要,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他在龙场创办龙冈书院,又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请,主讲贵阳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对贵州教育特别是自由讲学之风,起了推动作用。后来的阳明书院、正学书院、南皋书院都继承了这一传统。王守仁在贵州治学成名,他的学说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传到日、韩及东南亚诸国。王阳明死后,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行世,他的弟子多建祠院以祀之。

现在,人们常说的阳明祠,实是指包括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等在内的扶风山景区。

扶风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嘉庆初,贵筑县知县王湛增修。嘉庆十九年(1814年),贵州巡抚庆保“解俸为之葺诒,匝月讫工”。该寺由关圣殿、观音殿、青淑阁、昙云精舍、斋房等组成,皆依山而建,布置灵活。特别是连接阳明祠与昙云精舍的楼廊,将处于不同平面的建筑连为一体,构造甚为巧妙。清代扶风寺刻书颇有名。《文史通义》(清代史学理论家章学诚著)的扶风寺刻本为海内藏书家所重。

尹道真祠,在扶风寺北侧,为祀东汉贵州学者尹珍的专祠。该祠建于民国5年(1916年)。前为戏楼,后为享堂,其间以回廊相连,自成院落。大门为圆洞门,门上所嵌“尹道真先生祠”石刻祠额,原为康有为先生书写,后遗损,现为集康有为先生字所刻。享堂前廊柱上的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贵州巡抚曾燠所撰“北学游中国,南天破大荒”联语,为当代贵州著名书画家方小石先生所书。享堂门楣悬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贵州学政洪亮吉所题“德兼教养”旧横匾,该匾已收录《中华名匾》一书。原有楹联、匾额及院中石碑,均建祠时从贵山书院内尹公祠移来。可知最晚在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贵阳已建有尹珍祠堂。

由于历史的原因,贵阳阳明祠饱经风霜,几度受到损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工作,20世纪60年代曾拨专款维修。十年动乱中,阳明祠受到严重破坏。1972年,贵阳市歌舞团设团址于内,大部分殿堂均被改为住宅。为了抢救和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1988年市人民政府发文划定了阳明祠保护范围,省、市政府动员阳明祠、扶风寺内的单位和居民进行搬迁,又先后拨专款进行维修。经过文物工作者的多年努力加上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阳明祠、扶风寺维修工程全部完成,于1994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接着扶风山景区尹道真祠维修工程也相继竣工,并于1995年底接纳中外游人。

景区内一片苍松翠柏,掩映着一群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颇具明、清建筑风格和独特民族特色的亭台楼阁。辟有花圃、绿地,间设石桌、石凳;参天的古银杏、古松、翠柏,清澈见底的放生池等,更增添了景区内的清淡、幽雅的气氛。长期吸引着众多的文人雅土到此吟诗作赋,因此留下了不少佳作,这些佳作不仅书法艺术高超,石刻工艺精湛,且具有历史、文物、学术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阳明祠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近年来,由于市人民政府陆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阳明祠不仅得到修复,还增加了部分内部陈列,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阳明祠的门楣上方,悬挂有“王阳明先生祠”横匾一块,此系当代著名书法家萧娴女士所书。享堂内有王阳明汉白玉雕坐像,是王阳明当年谪居贵州的写照,从雕像的坐姿,微闭的双眼,可以感受到当年他静坐领悟“知行合一”心学的神韵。雕像两边柱子上,挂有复制的草书木刻对联“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撰文、书写者均是王阳明,其文思溢彩,字迹潇洒。左侧立有复制的王阳明朝服线刻大像石碑;右侧立有复制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追赠王守仁为新建侯敕书,由清代贵阳书法家袁思?重书石刻。左隅立有一碑,刻着日本东宫侍讲文学博士三岛毅赞王阳明的七言绝句:“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享堂两壁恢复了诗书木刻,内有王阳明的《训士四条》、《喻俗四条》。堂外为两重庭院,两侧长廊墙壁嵌有王阳明的《矫亭记》、家书文稿和线刻燕服画像,还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清代学者考证、游览祠堂题咏及捐资修建阳明祠人员芳名等石刻共数十方。这些石刻系金石家罗文彬于光绪五年(1878年)精选墨本,由书法家袁思?双钩上石,士人文俊生镌刻。正殿天井中的赑屃背上,竖有王阳明先生游览西湖诗一首“画舫西湖载酒行,藕花风浪管弦声。馀情未尽归来晚,杨柳池台月又生。”祠内桂花厅设有介绍王阳明生平事迹的图片及书画,其中的书画是后人追迹王阳明生前所到之处收集资料,由贵阳市著名书法家、画家根据王阳明诗中的意境而作。

祠内还有古建木雕构件、民间木雕及傩面展,花卉盆景展,琴、棋、书、画活动室,松巅阁、尹道真祠内有品茶室,印社设有奇石展。另附设工艺品、旅游产品、棋牌娱乐、餐饮等服务项目,为游人提供了更全面的服务。游人至扶风山顶扶风亭,贵阳全景尽收眼底。

分享到:

上一篇:花溪风景名胜区
下一篇:开阳十里画廊
 
您好,我是筑筑。欢迎您访问贵阳市人民政府网,需要帮助可随时点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