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会——跳场
发布日期:2008-11-25 08:00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跳场(苗语:nu zaī)是苗族流行得最广的民族风俗活动之一,其流行地域之广,参与人数之多,是苗族其他节日集会的各种活动难以相比的。
跳场有各种不同叫法,如跳厂、跳布、跳月、跳花场、芦笙会等等。
由于近代来,西南诸民族融洽的加快,绝大多数苗族放弃了过苗年的习惯,而接受了汉民族的习俗,过年“均用正月,与汉民无异”(道光:《松桃直隶厅志·卷六》)。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苗族过春节,是一个民族融洽中的演变过程。
苗族在春节中,跳场又是一个不同于汉民族和其他民族过春节的特殊形式。跳场,虽然大多数集中在农历正月上半个月,但也有延续至二月上旬举办的。贵阳地区的苗族跳场场址,主要分布在三个郊区,其中花溪区的有桐木岭、石板镇山、磊庄;乌当区的有东风石头寨、罗吏、高寨,以及白云区的都溪等。
跳场的地点(场址)称作花场——一个很大的草坪或土坝子。各地场址也有大小之分,有的场址一个苗族支系要接连跳上三天,有的只跳一至二天。人们把前者叫大场,后者叫小场。上述桐木岭、石头寨、都溪等场为最大,每年来跳场的人数都在三万以上,除本市各区乡的人之外,还有邻近的开阳、龙里、惠水、清镇等县的苗族同胞来跳场。
按传统习惯,跳场第一天是踩场,第二天是正场,第三天是扫场。
踩场要举行隆重的踩场仪式。首先在寨中安放一张八仙桌,上面供奉丰盛的祭品,主事者燃烛点香、烧钱化纸,一是祭奠列祖列宗,一是敬奉天地神明。意在祈求神明护佑,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苗族老人在场中央“栽”下一株一丈多高的“花树”(竹梢留着一些竹叶的大青竹,苗语为ze zaī),顶上还挂有一面红布长幡,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周围还树有彩旗若干。开场时,鸣铁炮或土枪三响,随之是鞭炮、皮鼓、唢呐、芦笙等齐鸣。有些场址是由两男童骑在两匹挂红的马上绕场一周,有些则是由场主带领十数名芦笙手入场,然后围“花树”吹起当地盛行的乐曲舞蹈三圈。其余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才随乐曲一队一队、一圈一圈地围“花树”跳起来。人越来越多,芦笙也越来越嘹亮,巨大的、节奏很强的合声与人们的舞步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人的海洋,舞的海洋和音乐的海洋。
在跳场活动中,服饰穿着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女青年与其父母亲尤其重视这种机会。他们通过本民族这种最富丽堂皇的民族妆扮来“亮家底”,既具有告慰祖宗的含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择偶。男女青年服装都讲求“新”,尤其是女性,绣花衣服是崭新的,在上面用反针挑绣花纹细微精美的种种花样图案。折裙上围上花纹精细的围腰。最使人注目的是,妇女们几乎遍及全身的银器,首先是头上的一排银簪子、银纂、银蝴蝶,脖子上是各种各样的银项圈,胸前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银锁、银绣球,手腕上戴着银手镯……。这一身银器,加上部分玉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撞击中叮噹作响,正如许多国际友人赞叹的那样,好象人间美好的生活都应有尽有地反映在他们斑斓夺目的民族服饰上了。
每一天的芦笙舞都要跳到日落西山、晚霞满天,但即使到这个时候,人群中的热情仍未减弱,他们相约到附近村寨中住下,夜幕降临时,在花场近旁的田边地头、岩畔溪旁,男女青年三五成群,或双双对对正在欢声笑语中吐露心曲,这正是男女双方约定百年之好的重要时刻。这种相约对于青苗这个支系来说,是与白日里跳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牵羊”有关的。
“牵羊”(苗语为jang yāng)是青苗在跳场活动中一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即是在跳场之中、直接选择配偶的中心环节。牵羊是在族中尊长的发号施令下进行的一组朴素无华的芦笙舞。当人们在跳场中(其中包括青年,尤其是女青年的父母或长者)已物色好称心对象后,男女青年就一心等待尊长者的号令,一旦他发出“把羊罗”(苗语为ba yāng、意为捉羊)的呼喊后,女青年就解下自己的腰带去拴在自己和父母商定好的某个男青年的腰带上,然后随他跳起舞来。这时,男青年在前边吹芦笙边舞,数量不等的女青年手特长长的腰带跟在后面翩然起舞。这样跳有数圈,尊长者发出“纵羊罗”(苗语为zòng yānq、意为放羊)的号令后,舞蹈队形即解散。此后,男女双方再在正月十六、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几个日子中相互往来、馈赠,并同时权衡考查对方,最后才订下婚约。
“牵羊”和跳场在青苗中有一个优美的传说,相传他的发起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苗族老人央六,又叫“杨六郎”。
央六从天波府迁来今天的贵阳市花溪区燕楼乡公牛屯落脚。老人有两个女儿,大女金花、小女银花。一天,老人外出,两个女儿偷吃了老人种的两个黄瓜,又不敢承认,引来了老人的赌咒。谁知,咒语灵验了,大女金花为猛虎伤害,幸亏大女的情人赶来救了小女银花。但打虎英雄见金花遇难,十分悲痛,从此,隐匿下来。央六老人事后万分懊悔,决心寻觅打虎英雄。为此,老人想出了邀约所有人举办跳芦笙的活动,并用牵羊方式,使小女银花找到了打虎英雄——诺德仲。最后,老人把小女儿许配给了他。从此,跳场和牵羊就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
贵阳地区各处跳场情况与传说却大同小异。花溪区桐木岭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到十三(青苗跳前三天,花苗跳后两天,中间空一天),乌当区东风乡石头寨在农历二月十四至十六跳场,白云区都溪跳场与东风乡石头寨时间相同。
总之,贵阳地区苗族跳场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重大庆祝活动,除了一般的祭祀、祈愿意义外,最显著的是它的社会交往和自娱性质。在花溪区石板乡镇山地方,还有一个具有苗族、布依族共同开办的花场,这里明显地表现了民族协作、团结友爱的内容。
今天,在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关怀、支持下,贵阳地区的跳场正在得到新的发展,正在日益成为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上一篇:新堡杜寨布依族丧葬砍牛习俗 |
下一篇:苗族盛大的节日——“四月八”(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