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新闻发布词
发布日期:2022-01-21 16:02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杜华智】: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向大家介绍贵阳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情况。
一、“三调”工作背景及总体情况
“三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和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我市三调工作自2019年1月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三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全力配合,省市县三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全市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三调办积极落实国家各项要求,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作为调查底图,我市还自主收集和采集了全域8043平方公里优于0.2米的高分辨率影像,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无人机等新技术,创新运用“互联网+调查”机制,全流程严格实行村、乡、县、市4级质量管控体系,历时3年多,上千调查人员参与,调查图斑总量78.46万个,相比二调的35.45万个图斑增加了121.32%,实地举证图斑超过34万个,拍摄举证照片超过240万张,认真贯彻韩正副总理“宁要数据的真实性,不要虚假的前后一致性”要求,严格落实自然资源部陆昊部长“毫不动摇、寸步不让、虚报严惩、讲清原因”十六字方针。前后历经5轮国家级质量检查、3次国家级督察,全面查清了我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等13个一级类,43个二级类的国土利用状况,建立了市县两级国土调查基础数据库。最终调查数据于2020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检查并获准入库,于2021年12月1日通过省级验收。
二、我市“三调”数据成果及相关情况
全市“三调”主要成果数据详见《贵阳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不再赘述了。这里我补充介绍几方面情况。
(一)关于耕地情况
“三调”结果显示,我市“三调”耕地面积比“二调”存在一定程度减少。耕地地类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贵阳市后备耕地潜力太弱,落实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通常是采用购买易地新增耕地指标的方式落实;二是“二调”以来,农民在耕地上种植经济效益更好的果树、油茶、苗圃等作物,“三调”按现状调查为非耕地农用地;三是调查规则变化,对于临时种植园木、林木、临时坑塘等地块,“二调”因耕作条件未破坏按耕地调查,“三调”按实地现状据实调查。对于“二调”时是耕地地类、“三调”是非耕农用地地类的,“三调”专门进行了恢复属性标注。其中68.34万亩非耕农用地标注“工程恢复”属性,即清理后仍需要采取工程措施才能恢复耕种;3.22万亩非耕农用地标注“即可恢复”属性,即清理后即可直接恢复耕种。如果需要,都可以通过相应措施恢复为耕地,但恢复的成本较高。
(二)关于我市自然资源管理的本底情况
“三调”成果数据客观反映了我市自然资源管理的本底情况。从“三调”成果数据看,全市59.1%的土地坡度在15度以上,6度及以下相对平缓土地仅占13.11%,超过52.59%的建设用地处于6度以上的坡地上;我市平均每平方公里调查图斑数约98个,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多;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土地利用情况复杂,是我市自然资源的本底现状。
(三)关于建设用地情况
“三调”结果显示,全市建设用地总量148.11万亩,与“二调”数据相比,总量增加了66万亩,在“三调”中,对109.95万亩城镇村庄用地进行了细化调查,查清了全市城镇村庄内部的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商业服务业用地、工矿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特殊用地等各类土地利用状况。总体看,新增建设用地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三、用好“三调”成果,持续加强和改进工作
“三调”数据成果全面客观反映了我市国土利用状况,也反映出耕地保护、生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针对“三调”反映出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
(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三调”结果显示,2019年末全市耕地286.51万亩,“二调”以来的10年间,耕地数量减少了124.23万亩,全市耕地以旱地为主(215.19万亩,占75.11%),耕地总体等级质量不高。
综合考虑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在耕地保护方面,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红线。一是结合贵阳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三调”成果为基数和底图,按照应保尽保原则,确定各地耕地保有量,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二是实行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永久基本农田按粮田管理。严格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从严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三是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补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二)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生态建设
“三调”结果显示,全市林地628.50万亩,草地6.69万亩,林草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由“二调”时的49.64%上升至52.65%,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比较明显。但生态格局仍需调整优化,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一是坚持系统观念,在“三调”形成的数据库基础上,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并严格实施。二是尊重自然规律,对“三调”发现的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的原则,逐步进行调整。三是依据“三调”形成的统一底图,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为未来生态退耕、国土绿化等生态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三)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集约高效用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提升用地效率。一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管控。二是着力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全面提升各类园区集约用地水平。三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土地。四是继续开展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推广节地模式。以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为目标开展评价考核,落实建设用地强度控制目标。严格执行国家发布的各类土地使用标准,在项目策划生成阶段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审查,新上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化程度应努力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五是总结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培育一批新型节约集约用地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