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解读
发布日期:2021-09-26 18:26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三五”以来,贵阳市坚持规划引领和高定位推动,以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强化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圆满完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五年稳定在95%以上,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全国省会城市名列前茅。29处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国控、省控河流断面水质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南明河复现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5.5%提高到2020年的55%;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从10.95平方米提高到13.16平方米,建成“千园之城”。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成果丰硕,绿色已经成为贵阳最迷人的底色。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是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也是贵阳市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和“强省会”五年行动计划等战略机遇,推动贵阳贵安融合发展乘势见效和全面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因此,科学谋划和编制好《贵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做好全市“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顶层设计,对贵阳市加快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强省会”五年行动和大能级城市建设和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划实施范围
《规划》充分考虑贵阳贵安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深度融合,按照统一规划的原则,将规划实施范围扩大到贵阳市域范围及贵安新区核心区,规划研究总面积8355.2平方公里。贵阳市域包括市辖六区(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白云区、观山湖区、乌当区)和三县一市(息烽县、开阳县、修文县、清镇市),总面积8043平方公里(含贵安新区核心区中的花溪区湖潮乡、党武乡,清镇市红枫湖镇平寨村、芦猫塘村、中一村、中八村、兰安村、池菇村、中八居委会)。贵安新区核心区规划区域为贵阳市花溪区湖潮乡、党武乡,清镇市红枫湖镇平寨村、芦猫塘村、中一村、中八村、兰安村、池菇村、中八居委会;安顺市平坝区的马场镇、高峰镇,核心区规划总面积491平方公里。
三、规划特色与创新
《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据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力求在新阶段采取一系列新举措,提升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一是高定位推动。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扩大生态比较优势,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构建“一核三廊四带、两湖九河千园”的自然生态新格局,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的“爽爽贵阳”。二是全力补短板。积极争取省支持,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打下坚实基础。三是着力强机制。建立健全监测、监管、应急、执法等生态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完善贵阳贵安生态环境共保联防机制,打造生态环境“一本账”、污染监督“一张网”、环境管理“一张图”、公众参与“一扇窗”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在全省做示范、走前列。四是合力促发展。畅通生态价值的实现和转换渠道,提供更多生态产品供给,促进旅游业、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五是奋力促转型。积极争取省支持贵阳市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园区,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六是竭力抓项目。围绕贵阳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谋划包装一批重点项目,争取得到国家、省的支持。七是大力做示范。通过建设高水平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构建城市公园体系,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大力建设韧性城市和建设以生态为特色的旅游名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八是协力善交流。依托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把“一带一路”分论坛打造成为促进贵阳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九是尽力抓突破。以无废城市为突破,争取省里支持贵阳率先建设“无废城市”,着力解决磷石膏、赤泥等环境压力问题,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规划》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希望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总要求,从五方面突出贵阳特色,擦亮“爽爽贵阳”的金字招牌,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一是在巩固优良生态环境质量上拿出新举措,二是在污染防治攻坚上迈出新步伐,三是在生态保护上做出新拓展,四是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走出新路子,五是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创出新特色。
四、规划目标及指标设定
在规划目标上,《规划》在2020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和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总体要求之间,设置两级台阶。“十四五”定位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稳中求进,夯实基础、积聚力量,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提升。具体体现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和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土壤和地下水安全有效保障,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环境安全有效保障,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十五五”定位于“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为实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贵阳”目标基本实现奠定基础。
在规划指标体系上,结合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新要求,按照可监测、可评估、可分解、可考核的原则,按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公众满意度等五个方面设置了22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5项,预期性指标7项。约束性指标主要为已纳入国家、省级环境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考虑范围,以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规划纲要;预期性指标的设置则主要是基于贵阳市的实际情况,充体现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共治共享,列出相应预期指标以引导“十四五”期间的相关工作推进。
五、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主要阐述了规划期内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等。规划期为2021-2025年。全文共18章,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现状与形势。主要阐述“十三五”时期取得的工作成效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是总体要求。主要阐述“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系统治理、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民共治共享等基本原则。科学、合理设置规划目标指标。
第三部分是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从大生态战略设施、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水、噪声、土壤、农业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核与辐射安全保障、环境风险防控、现代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和生态环境全民参与等方面系统谋划一批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支撑规划目标和指标的实现。
第四部分是保障措施。从强化责任分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科学研究和人才建设、加强规划评估考核等方面提出措施要求。重在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强化监测评估,合力推进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原文链接:贵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