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发展规划规划解读

关于《贵阳市“十四五”乡村振兴 发展专项规划》解读

发布日期:2021-09-17 17:06 浏览次数:0次 字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如期完成脱贫攻坚重大任务的重大历史时刻、在“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视察,赋予我们“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时代使命,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8月1日,市政府正式批复《贵阳市“十四五”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筑府涵〔2021〕68号)。现就《规划》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规划》出台背景是什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沿着正确方向把这盘大棋走好,必须规划先行,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加快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契机、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重大战略。为描绘好战略蓝图,强化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动全市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中发〔2018〕18号)、《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通知》(黔党发〔2019〕19号)、《中共贵州省委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今年6月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编制完成《贵阳市“十四五”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总体考虑有哪些?

《规划》立足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围绕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五个振兴”的要求,立足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充分考虑与现有政策配套协同,聚焦融合重点,突出系统布局,整合各方资源,明确“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的发展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指导未来五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统筹考虑五个方面:

(一)坚持总体站位。坚决担负“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时代使命,聚焦“当好全省乡村建设的示范者、领头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全省前列”,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以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为工作抓手,明确“十四五”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思路、阶段目标、工作重点、政策措施、推进机制,为贵阳各区(市、县)、市直相关部门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依据。

(二)坚持问题导向。“十三五”期间,全市“三农”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是“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乡村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难题。《规划》在聚焦制约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及问题背后深刻原因的基础上,以解决问题为指引,谋定下一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集中全部力量和有效资源攻坚克难,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三)坚持衔接融合。《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 “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依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注重贯彻党中央、省委及市委1号文件要求,注重与国家、省乡村振兴规划的衔接,注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有序衔接,注重与市“十四五”规划及各相关专项规划的对接,结合我市近年来出台的有关“三农”方面的文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并具有贵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四)坚持统筹布局。《规划》以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为目标,统筹考虑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建设、农村产业革命“三大任务”,聚焦省会保供、农业科技、生态保护、农村改革“四个重点”,把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统筹贵阳贵安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奋力在闯新路、开新局、创新机、出新绩上走前列、作贡献。

(五)坚持循序渐进。《规划》体现我市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下,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保持历史耐心,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因势利导,分类施策、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丰富多彩。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三、主要发展目标是什么?

《规划》采用了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2025年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和6个方面的分目标。

在总体目标方面,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菜篮子”保障更加有力,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形成。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农民富裕程度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让农民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在分项目标方面,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设施、乡村生态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农村社会事业、城乡协调发展6个方面的发展重点,分别明确了2025年的发展目标。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设施、乡村生态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定量目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一产增加值达230亿元、年均增长5.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年均增长9%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到75%。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3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设山地高标准农田50万亩,实现农村集中供水率99.03%;农村公路畅通率100%,农村公路路况目标优良中等路率达75%以上;乡村供电可靠率99.96%、综合电压合格率99.5%;30户以上自然村高速率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100%,农村重点区域5G网络覆盖率100%。乡村生态发展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98%以上,主要畜产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5%以上,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农村全域实现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美丽庭院覆盖率达60%以上。

四、《规划》内容包含哪些方面?

《规划》重点围绕“一五十十”产业布局、6项主要任务以及6方面保障措施框架体系展开。

(一)“一五十十产业布局”:“一”即“一带”,贵阳都市圈现代农业产业环带;“五”是“五子登科”主导产业;“十”是“十大产业集聚区”,粮食、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生猪、奶牛、生态家禽、禽蛋产业、林下产业集聚区;“十”是十大特色优势产业板块,清镇贵安蓝莓、修文息烽猕猴桃、开阳修文生猪、开阳修文清镇奶牛、清镇息烽生态家禽、高标准设施蔬菜、息烽清镇刺梨、清镇元宝枫、开阳富硒茶、高峰马场“稻+菜”板块等。优化粮食、蔬菜、食用菌、生态畜牧、水果、茶叶、中药材、奶业、生态渔业等主导产业布局。

(二)6项主要任务:《规划》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纵深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现代农业发展要素高规格支撑、实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高水平建设、统筹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6项主要任务。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有序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继续做好省内帮扶协作,夯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基础。二是纵深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做强“蔬果药茶、生态畜牧”优势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大力发展乡村新业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升粮食安全保障和“菜篮子”保供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三是加强现代农业发展要素高规格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应用,持续深化人才、资金、土地等发展要素高规格供给,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四是实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高水平建设。按照“机制要创新、品质要提升、特色要鲜明、设施要齐全、产业要壮大、环境要优美”要求,立足乡村特色,以36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和“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升级工程为引领,分类推进村庄发展,紧扣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生产活动绿色发展、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促进乡村文化繁荣等关键环节,全力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高水平建设。五是统筹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六是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围绕人、地、钱、农业经营主体和村级集体经济等要素,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等农村综合改革,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释放新生机、新活力。

(三)6个方面保障措施:围绕保障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6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农村党建工程,以“筑固工程”为引领,聚焦“两个作用”发挥,坚持抓根本、抓标准、抓统筹,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坚持和完善重点乡村全面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三是落实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市上下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四是推进项目化实施。坚持“建设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把加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做到工程化实施、项目化推进、清单式管理,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五是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持续开展乡村安全隐患治理,加强乡村消防、安全生产工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及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六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督查考核实施细则,健全目标考核管理、常态化约谈机制、常务会定期报告、第三方评估考核等机制,持续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乡村振兴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原则链接:贵阳市“十四五”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

分享到:

上一篇:图解《贵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下一篇:《贵阳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解读
 
您好,我是筑筑。欢迎您访问贵阳市人民政府网,需要帮助可随时点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