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十四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解读
发布日期:2022-02-01 15:35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一、“十三五”时期贵阳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一是城乡就业规模持续增长。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就业5.7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二是创业带动就业成效逐步显现。累计建成1家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8家省级创业孵化基地,7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2家农民工创业示范基地,现有入驻企业2563户,直接带动就业1.4万人。
三是社会保障水平快速提高。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规模达到25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规模达到9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规模达到160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社会保障目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从2042元/月提高到2524元/月,失业人员保险待遇从875元/人•月提高到1611元/人•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从140元提高到168元,实现60周岁以上老年人应保尽保。
四是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2.02万件,追发劳动者工资15.78亿元,案件调解成功率为62.55%,结案率为96.22%。
二、“十四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一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积极落实国家、省级、市级就业创业政策,强化就业创业过程辅导,统筹各类重点群体就业,提升职业培训效能,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增强就业稳定性。“十四五”期间,全市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累计达到65万人;每年扶持1000名农民工返乡创业、每年评选一批“农民返乡创业之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5%以内,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二是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创业。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创业扶持力度,积极培育至少1家国家级、2家省级、3家市级创业孵化载体和1家市级农民工创业示范基地。认真落实国家级、省级、市级创业扶持政策,做到应补尽补。
三是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环境。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升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水平,持续推动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努力实现应缴尽缴;推动最低工资标准及时调整,逐步提升城乡居民养老待遇,逐步改善重点群体社会保障待遇。到“十四五”期末,全市城镇职工(含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00万人、170万人、110万人和80万人。
四是构筑更有温度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健全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组织多方参与前置调解程序,积极化解劳动用工风险。加强合法用工宣传,进一步提升劳动合同签订率;提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专业化水平。到“十四五”期末,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调解成功率达到65%,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法定期限内结案率达到100%,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法定期限内结案率达到96%以上。
五是创建更具公平更加智慧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升级改造“贵阳人社通”APP,着力打造“贵阳智慧人社”,推动就业、失业、创业、社会保障功能协同。以健全就业帮扶、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推动区域协同、城乡融合协同发展,大力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到2025年,全市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便捷化水平稳步提高,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努力打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区域协调发展样本城市。
三、“十四五”时期,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部署了哪些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
重点任务:一是拓展就业机会促进更加充分就业;二是促进扶贫搬迁劳动力更高质量就业;三是完善困难群体就业保障体系;四是提升就业培训质量;五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六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七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八是提升信息化水平。
重点工程:一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工程;二是农民工就业创业促进工程;三是就业培训见习基地建设工程;四是职业技能培训工程;五是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建设工程;六是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工程;七是“幸福贵阳”保障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