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发展规划规划进展

贵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

发布日期:2009-09-19 07:05 浏览次数:0次 字体:【    

2007年1月30 日在贵阳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单建星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贵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实施环境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开放带动战略,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平稳、协调、较快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主要指标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02.88亿元,增长14.7%,增速超过计划目标1.7个百分点,高于省3.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增长7.6%,二产增长16.7%,三产增长13.6%。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157.58亿元,增长18.4%;地方财政收入61.58亿元(地方所得税按40%口径计),增长23.7%。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3.11亿元,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增长,完成 234.96亿元,增长15%。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完成7010万美元,增长16%;内资实际到位资金209.64亿元,增长30.2%。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22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65元,增长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7‰,控制在6‰以内。在经济增长较快的同时,物价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1。

 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7.37亿元,增长15.1%。中铝集团四期电解铝、中化开磷股份公司20万吨湿法磷酸、振华集团车用电子组件生产线等一批项目达产增效。海信液晶电视、白云蓝天科大年产10万吨超磁致伸缩材料、华烽电动轮椅生产线等建设项目已建成投产。开磷集团120万吨/年磷铵、开阳黄磷尾气利用2万吨/年甲酸、兰花水泥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山东兖矿50万吨/年合成氨、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40万吨氧化铝扩建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开工建设贵阳卷烟厂异地搬迁、黔能天河甲酰胺、贵州铝厂10万吨铝合金圆铸锭等一批重点项目。企业竞争力增强,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贵阳黔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贵州汇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重组后,产值和效益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占全市规模以上增加值比重达到16.4%。聚合物锂电池、中央空调节能器等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奖,产品走俏市场。非公有制工业发展强劲,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取得实效。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启动了清镇循环经济煤化工示范基地前期工作,黄磷尾气综合利用、城市公交车辆燃油改燃气、全息石膏砌块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顺利实施。《贵阳市循环经试点城市工作方案》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

服务业持续发展。加大了对服务业的发展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服务业从业人数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在国家一系列积极政策引导及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带动下,全市消费品市场活跃,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其中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市。汽车及其相关用品、服务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消费方式逐渐转变,住宿餐饮业也有较快发展,增长16.6%。商贸物流业发展迅速,浙江商城一期、西南国际家居城建成营业,苏宁电器进驻贵阳,建成3个绿色农贸市场,全省规模最大的西南农畜产品批发市场首期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了谷丰粮油批发市场信息与检测系统项目建设(300万元国债)。国家商务部2005年第一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完成了220个农家店改造。围绕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中国乡村游”,我市组织了一系列旅游推介活动。随着“多彩贵州风”、“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活动的举行,以及在广州和香港等地开展的一系列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来我市旅游的人次明显增加,旅游业各项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实现旅游总收入84.54亿元,增长40.01%。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完成粮食总产量58万吨,油作物产量6.26万吨,蔬菜产量突破100万吨,外销蔬菜35万吨。建成2000个花卉大棚,新增养殖小区318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建成7万口沼气池及配套项目,解决了5.0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困难,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000人,建成1万口小水池,完成县乡村公路硬化改造和村寨串户路硬化。阳朗排洪工程、小关水库清淤工程全面完工,鱼简河水库渠道配套工程基本建成。完成标准农田建设1.5万亩、坡改梯1.25万亩,完成荒山造林1万亩、退耕还林5000亩、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1.9万亩。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有序开展,完成富余劳动力非农技能培训2.67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18万人,新一轮农民技术培训27万人次。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土地和信贷“双紧”的形势下,我市努力拓宽投资渠道,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千方百计激活民间投资,加大吸引外来投资力度,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3.11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79.15亿元,增长26.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89.78亿元,增长19.1%;房地产投资完成108.54亿元,增长19.1%。109个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贵阳大剧院工程通过综合验收,贵开路实现全线通车,北郊水厂进入试运行,金阳污水处理厂厂区工程等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小河污水处理厂(二期)正在抓紧建设,一批人行过街系统建成使用。金阳新区建设项目顺利推进,行政中心二期、长岭南路、长岭北路B标已完成,金阳医院进入收尾阶段,金元国际新城、消防指挥中心、卫生职业护理学院、贵阳一中金阳新校二期、机关职工住宅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贵阳绕城高速公路(西南段)、扎南线、贵阳铁路枢纽等一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完成138个投资项目的“投转固”工作。“十件实事”全面完成。

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完成国企改革50户,涉及资产总额19.04亿元,涉及职工1.59万人,是实施国企改革以来完成最多的一年。政策性关闭破产有序进行,11户获得国家批准,3户正在待批中。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将二轮土地承包档案纳入规范化管理,确保土地承包档案与实际情况相一致。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市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正式挂牌运行,在6个乡镇实施了“乡财县管乡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化了非政府投资行为审批程序,提请制定了《贵阳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条例》,制订了《贵阳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暂行办法》。深化公用事业改革,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南明河两岸--小车河两岸三个标段的绿化景观纳入市场化管理。科研、文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实施。组建了四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软课题面向全国招标,实现了科技项目管理重大突破。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对云岩、南明、小河、白云及高新开发区和18个贫困乡(镇)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对全市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实行了“两免”,惠及人数达到8.99万人。对市属专业艺术院团进行重组与整合,完成了市文化系统16个企事业单位职工聘用合同的签订工作。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5123个,实现城乡统筹就业7.1万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城市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在农村建立了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实施科技项目243个,部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已经入住“贵阳科技大厦”,市气象局科普基地已建成投入使用。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争取到国家专项资金开工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改项目39个,开工建设25个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项目。建成贵阳三中新校并实现搬迁,完成贵阳二十一中、十七中、实验二中分校、三十三中、实验三中等续建项目。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新增博士授予点5个,硕士点达155个。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成效,人口出生率为11.1‰。加强肠道传染病、艾滋病、地方病防治,强化社区卫生工作,开展了农村、社区药品和医疗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133.36万人,参合率达74.56%。市传染病院大楼、市紧急救援中心已竣工。积极探索文艺创作和演出的新机制,先后引进国内外十多个文艺团体来筑演出,新创作各类文艺作品25件。加快广电事业发展,省、市有线电视网络顺利实现整合,完成845个自然村的通广播任务。

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成绩来之不易。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工业生产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工业增加值增速减缓;二是受土地、信贷、产业政策、项目审批等方面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难度增大;三是农资价格上涨,局部地区遭受旱灾,对农民增收带来一定困难;四是由于我市高能耗企业比重较大,需要一个转型期过渡,短期内降低能耗指标困难较大;五是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城镇新增劳动力、困难群体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构建“和谐贵阳”的任务还很重等。

今年是政府换届之年。从2003年以来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市每年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目标,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加快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

一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336.3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02.88亿元,年均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0123元上升到2006年的16968元,年均增长13.2%。财政总收入从2002年的79.1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7.58亿元,是2002年的两倍。地方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33.0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7.15亿元(地方所得税按100%口径计),年均增长23.6%。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从2002年的36.2%提高为2006年的42%,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在发展优质品种、优势项目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推动下,蔬菜、花卉、水果等特色经济作物比例大幅提高,畜牧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比重也大幅提升。一些特色、优势工业增长迅速,成为拉动我市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业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黒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生产和供应等九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第二产业,旅游、物流、中介等新兴服务业渐成规模。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7306元提高到2006年的11222元,突破万元大关,年均实际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2年的2352元提高到2006年的3465元,年均实际增长7.8%。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支出有所增加,移动电话、旅游、住房、轿车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四是城市建设力度加大,新区建设初具雏形,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大力实施“三轮驱动”战略,全力推进金阳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城乡面貌发生巨大改变,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金阳新区17平方公里范围建设基本成形,建成了第一期规划范围内的基础设施以及市级行政中心、会展中心、贵阳一中金阳新校、碧海花园经济适用房开发等项目。一批小城镇发展加快,由卫星城、重点镇、一般镇构成的市属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县乡公路建设成效显著,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县通高等级公路,形成以市中心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完成第二期农村电网改造,行政村覆盖率达95%以上,户表率达90%以上,农村用电与城市实现“同网同价”。

五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综合创新服务能力已位于全国前十位,创建了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教育事业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基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结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贯通的发展模式。人口总量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基本消除乡镇卫生院危房,市四医骨科大楼等一批医疗业务用房建成使用,基本建立“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了全市行政村通广播、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26%,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7.98%,“贵阳大剧院”、“贵阳报业大楼”、“贵阳美术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

二、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建议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国家将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土地管理,从严控制贷款投放,坚决防止“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行业盲目扩张。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长期投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我市总体上仍然是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同东中部城市相比差距较大。近年来,随着各地、州、市发展加快,我市保持省内领先优势的压力进一步增大,面临内外夹击的严峻形势。要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起点,争创新优势,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此,既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要结合我市实际,加大投资和开发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市“十一五”规划和对2007年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判断,结合2006年完成情况,建议2007年主要预期目标为:

(1)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2)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13%以上;(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以上;(4)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8%;(7)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2%。

 为确保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支柱产业做大、高新产业做强、传统产业做精、劣势企业淘汰”的目标,不断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铝业、磷化工、煤化工、卷烟、特色食品、现代中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强力推进70余个产业续建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30个新上产业项目。一是加快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促进传统产业高技术化。抓紧实施贵州斯奈克玛飞机发动机叶片生产基地、西南钛业、西南工具综合采煤成套系统、华达安全玻璃等一批建设项目。二是加大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调整力度,积极扶持壮大优势产业。继续抓好开磷集团磷铵、贵州开阳化工有限公司合成氨、黔能天和公司黄磷尾气发电、息烽合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磷渣利用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快清镇电厂2×60万千瓦异地技改、贵阳烟厂异地搬迁、老干妈公司扩建工程、贵州轮胎年产40万条全钢载重子午胎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贵州詹阳多用途工程车技改一期、贵州威顿电子级磷酸生产、贵州奔驰药业生产线改造、贵州劲嘉新型包装材料生产等一批项目。三是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积极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抓好开阳、息烽磷化工产业基地、清镇煤化工和铝工业基地、小河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白云铝工业和新材料等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龙洞堡食品工业园、扎佐医药工业园等建设力度,使之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聚集区。四是加大企业的改革改制力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在体制创新、机制转换和优化结构上取得重大进展。确保完成国企改革重组50户,力争完成60户。五是加强招商引资工作,鼓励企业进一步引进技术、资金和管理,采取以内外资并购的方式,实施嫁接、改造和调整国有工业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六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多样化”的投入新机制。引导各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用于我市高新技术、循环经济等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七是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千方百计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降耗指标。

(二)调整投资结构,确保投资保持合理增长

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引投资、带产业、调结构、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力度,确保每年建成一批、投产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项目,千方百计促进投资保持适度合理增长。一是大力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围绕我市“十一五”期间明确的重点项目,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力度,积极支持高技术和优势产业发展。二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化解建设与资金的矛盾。积极做好国债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得到国家和省的更多支持。加强与金融机构联系,抓紧做好银行贷款项目的协调和实施工作。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做好世界银行贷款1亿美元和亚行贷款1.5亿美元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工作。推动银企密切合作,搭建我市广大企业和银行沟通合作平台。支持有条件企业上市融资,引导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拓展民间投资领域,千方百计扩大社会投资,不断提高非公投资比重。三是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开发投资工作,加强对房地产土地市场和销售市场的整顿,积极为房地产投资开发企业搞好服务,努力增加新开工房地产投资项目。四是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加大前期费用投入,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完善市级项目库建设,提高项目储备质量。进一步深化我市投融资体制改革,认真贯彻执行《贵阳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条例》,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和重大投资项目评估制度,积极推行代建制,继续抓好“投转固”工作。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的各项制度,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督促检查,定期召开投资调度会,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继续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考核奖惩办法。

(三)加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生态经济市建设,把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要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质量和效益提高。一是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节约矿产资源为重点,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支持重点领域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引导高耗能、高耗材行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节能降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氧化铝节能、小油桐生产生物柴油产业化、水晶集团煤化工等一批项目。二是将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各区、县(市)及有关行业和重点企业,千方百计确保目标完成。严格执行节能降耗措施,严格控制新上“三高一低”项目,实行项目能耗评审制度。三是抓住作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机遇,结合我市优势产业,积极申报国家及省的循环经济国债项目,切实抓好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尽快建成一批标志性工程。重点抓好开阳磷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息烽磷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清镇铝、煤化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和乌当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四是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加大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项目建设,实施世行贷款水土保持项目和石漠化治理工程。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严格实行土地保护政策,强化土地管理,抓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整顿和规范工作,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

配合省继续抓好龙洞堡机场改扩建、贵阳绕城高速公路、贵遵高速公路扎南段、贵阳铁路枢纽、黔桂线扩建等续建项目,开工建设蓉厦高速公路(贵阳-清镇段)、贵广快速铁路、贵广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积极做好涉及我市境内的征地搬迁等前期工作。继续抓好通乡油路国债项目的实施,开工建设息烽至金沙乌江大桥、开阳至瓮安棉花渡大桥、久铜公路,积极做好开阳铁路支线及开阳港规划的前期工作。强力推进金阳新区开发建设,建成16条新区道路,加快观山公园、石林公园等景区建设,开工建设金阳至清镇、百花湖的快速通道。城市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抓好贵金线道路、水东路改造及截污沟工程、花溪国宾路二期、小河开发大道延伸段等工程建设,完成小河污水处理厂二期、白云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新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加快城市轻轨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抓好利用外资的项目实施,全面开工建设利用日本政府贷款的贵阳水污染治理项目、利用世行贷款的贵阳城乡道路改造工程和利用亚行贷款的贵阳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继续抓好“整脏治乱”涉及的公共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开工建设南郊生活垃圾填埋场、中华南路停车场等城市配套设施项目。

(五)积极引导消费需求,提升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

抓住当前消费需求扩大的有利时机,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消费持续增长。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做好市场预测,提前抓好“黄金周”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快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青岩古镇、修文野生动物园二期、息烽旅游景区、保利温泉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建设进度,抓好浙江商城二期、金阳商贸走廊、贵州省西南物流中心和穗黔物流等项目建设,完善贵州农畜产品批发市场、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服务设施。推进“万村千乡”农村市场工程建设,争取商务部支持完成500个农家店改造。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大力推进“数字贵阳”建设,整合全市信息化资源,加快“三网融合”进程,完成贵阳市基础数据平台和应急系统的建设。

(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按照市委《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加快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扶农、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安排意见》,抓好“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千村推进”工程。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生态能源工程,新建沼气池36748口及配套项目;继续实施农村村级路建设,解决农村15万人饮水安全,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5万亩,开工建设开阳清水河格里桥水电站等水利设施项目,继续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三是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种养殖及蔬菜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新增养殖小区200个,稳步发展生猪、肉鸡及禽蛋产业;完成蔬菜生产120万吨、外销蔬菜50万吨;新增1800个花卉大棚,力争花卉产值突破2亿元。四是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完成农民适用技术培训35万人次,完成非农技能培训3.5万人次,有序转移就业2.8万人。五是基本完成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

(七)加快区县经济发展,巩固和提升在全省经济强县中的位次

2007年是全省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的四年综评年。要进一步加大对区县经济的统筹协调力度,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尽快研究出台新的利益协调机制,调整布局分工,推进资源整合和产业一体化进程。要认真落实省直各部门对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的促强政策,继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根据区、县(市)的发展需要,及时提供政策、信息、人才、项目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区、县(市)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各经济强县要认真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加快发展步伐,同时做好各项评价指标的测算工作,力争在四年综评时取得好的成绩。息烽县和修文县要加大争创入列力度,着重提高综合实力。
  (八)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全面推进“和谐贵阳”建设

围绕“和谐贵阳”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快构建和完善包括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大社保”体系。确保城乡统筹就业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探索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和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切实关心城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及时解决群众的各类实际困难。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一批城乡标准化学校。加大计生工作力度,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5‰以内。进一步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加强重大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加强应急机制建设,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专项整治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安全。加快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金阳医院、6个区县中心敬老院、8个乡镇卫生院、187个村级综合楼建设,加快市委党校改扩建、贵阳学院二期、市消防支队指挥中心、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回顾过去四年,倍感自豪,展望未来,催人奋进。我们相信,只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的安排部署,立足新起点,争创新优势,开拓进取,克难攻坚,努力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就一定能够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分享到:

 
您好,我是筑筑。欢迎您访问贵阳市人民政府网,需要帮助可随时点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