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府办函〔2022〕30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气象保障服务“强省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2-24 09:45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筑府办函〔2022〕30号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气象保障
服务“强省会”高质量发展
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市各直属事业单位,市管企业,贵安新区办公室:
《贵阳气象保障服务“强省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执行。
2022年2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贵阳气象保障服务
“强省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及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服务保障“强省会”五年行动,结合《中国气象局推进大城市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气发〔2021〕106号),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省委“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紧紧围绕贵阳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深度融入“强省会”行动,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贵阳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坚实的高质量气象保障服务。
二、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因地制宜。以“强省会”五年行动为指引,结合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准确把握贵阳建设特大型中心城市对气象保障服务的需求和重点,着力提升城市气象服务品质,构建具有西部特色、山地特点的贵阳城市气象服务模式。
创新驱动,数智引领。充分借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成果,依托“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气象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发展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的新技术新模式,促进气象业务核心技术和服务方式实现新突破。
保障生态,提质增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要求,发挥气象在监测预报预警、遥感监测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优势,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承载力提供气象保障。
政府主导,共建共享。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工作机制,共建共享各部门承灾体隐患排查数据,激发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统筹推进各类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形成推动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重点突破,联动发展。聚焦“强省会”气象保障需求,紧盯重要环节和关键问题,发挥双重领导体制优势,集中资源、合力破解发展难题,有序推进贵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成以贵阳主城区气象防灾减灾为中心的精密监测一张网感知、精细预报全网格覆盖、协同防灾一体化联动、智慧服务融合化共享的气象服务体系。
气象核心业务水平迈上新台阶,中心城区监测站空间分辨率达到1公里、更新频次达到5分钟,数字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1公里,0—12小时更新频次不低于1小时,0—2小时更新频次达到10分钟。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冰雹预警提前25分钟以上,雷电预警提前60分钟以上,暴雨预警命中率92%以上。
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取得新成效,以预警信号为先导,基本建立面向街道、社区、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预警服务信息精细到城市治理网格,初步建成面向城市生命线以及旅游、生态等高影响行业的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体系。建成精准作业、手段多样的西部人工影响天气城市防雹网。
气象融入城市品质生活取得新进展,基本建成气象研学科普体系,初步构建贵阳特色的康养旅游气象服务模式,建成基于位置智慧服务城市治理、交通、旅游、康养及重大活动的城市气象服务系统,实现与多部门、各媒体融合化共享服务。气象综合实力在保持西部先进水平的基础上,跻身全国中上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升气象保障城市安全能力
1.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坚持属地管理、综合减灾原则,完善多部门联合会商和发布制度,将气象灾害防御融入全市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基于阈值的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联动工作流程。推动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基层网格治理体系,建立街道“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针对性响应”的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快速发布和联动响应体系。整合街道、社区网格员、气象志愿者队伍,推进综合减灾社区创建,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牵头单位:市应急局;配合单位:市气象局、市民政局、市综治中心,各区〔市、县、开发区〕政府〔管委会〕)
2.建立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防控大数据平台。结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深化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建设,建立动态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大数据,形成数字化、精细化的城市气象灾害风险“一张图”,建立风险隐患点、致灾阈值、预警服务对象、应急救援力量“四张清单”,建立常态化基础数据更新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动态研判能力。(牵头单位:市应急局;配合单位:市气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交委、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大数据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局)
3.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和风险预警。聚焦暴雨、冰雹、大风、雷电、大雾、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2022年搭建分灾种的灾害案例库及重要天气特征指标库,构建基于网格预报的气象风险业务;2023年初步实现空间分辨率5公里、0—12小时逐小时、12—72小时逐6小时的城市及周边区县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风险预测预警。加强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探索开展面向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分行业分部门的气象影响预报预警服务。(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应急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区〔市、县、开发区〕政府〔管委会〕)
4.提升城市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能力。进一步落实《贵州省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黔政府令第195号),依托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及新一代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2022年实现预警信息发布向网格员延伸,预警信息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逐步健全多部门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提高预警发布覆盖面,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信息快速、精准、靶向发布能力。加强“天景在线”微信小程序和APP的推广应用,继续完善基于实时、地理位置的精准预报和预警推送技术。(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应急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区〔市、县、开发区〕政府〔管委会〕)
5.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能力。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21〕83号),出台贵阳市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市县人影经费保障机制,规范作业人员队伍,持续优化作业站点布局,到2023年基本建成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作业指挥体系,到2025年形成火箭和高炮为主、燃气炮和地面燃烧炉为辅的装备格局,作业能力达最大化,人影科学化作业指挥及装备能力达到西部一流水平。(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观山湖区、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政府)
(二)围绕大城市建设需求和品质提升,气象服务更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6.气象服务城市建设。开展城市重大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住房城乡建设、综合执法等部门联合推进开展深基坑开挖、大型塔吊施工、大型构筑物吊装、大型临时性构筑物建设等气象高敏感工程建设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推动气象临时监测与风险预警在城市建设气象灾害抵御能力薄弱期的社会化应用。(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应急局,各区〔市、县、开发区〕政府〔管委会〕)
7.气象服务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在高速公路、高铁及市域快铁、轨道交通、高架桥隧等敏感区域,与有关单位共建交通气象监测站。推进图像识别天气要素技术在大雾、雨凇(雾凇)监测中的应用,试点开展以道路交通、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城市综合交通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强化道路交通气象信息发布能力建设,依托百度、高德等导航软件,实时推送基于位置的高影响天气风险预警产品,提升道路交通应急引导能力。(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委、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市大数据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应急局、市轨道交通集团,各区〔市、县、开发区〕政府〔管委会〕)
8.探索气象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主动融入和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构建气象数据基础,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探索“插件式”“图层式”气象产品服务方式,推进气象服务融入城市运行管理指挥系统。(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应急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科技局,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观山湖区政府,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9.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推进高分辨率遥感产品在城市生态质量监测评估中的应用,开展面向城市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的气候影响评价、气象风险评估等服务。联合生态环境部门,继续做好空气质量和污染天气气象条件预报预警。联合生态环境部门建设城市生态系统监测站,开展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为城市碳排放碳达峰提供气象服务。探索开展生态气候舒适度监测评估,建立气候宜居、气候康养等评价指标,推动国家气候标志、中国天然氧吧、气候养生地等服务品牌的认定,助力城市绿色发展。(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各区〔市、县、开发区〕政府〔管委会〕)
10.加强城市旅游气象服务。在风景优美、有特色的城市A级以上景区、公园、网红打卡地、观光农业区等建设实景气象站,提供精细化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深化“天景在线”与“一码游贵州”合作,初步融合实景观测和多行业数据,完善花期预报、农业采摘等服务;到2023年提供气象荐游、特色气象景观预报和美丽乡村实景展示等产品,形成城市旅游天气地图并持续完善。(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林业局,各区〔市、县、开发区〕政府〔管委会〕)
11.开展市民康养气象服务。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与“旅游产业化发展”为目标,持续提升“爽爽贵阳”城市气候品牌影响力,深度挖掘贵阳市康养资源,探索康养旅游气象服务,打造生态宜居、宜业、宜游、康养气候品牌。联合卫健部门开展气象高敏感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气象影响研究,针对重点人群探索开展健康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服务,推动疾病预防关口前移。2023年完善紫外线辐射、空气质量、花粉等健康气象服务产品,2025年研发疾病发生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产品,启动建设集康养旅游气象服务、气象敏感性疾病风险预报预警、健康养老气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健康气象服务平台。(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生态环境局)
12.提升城市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围绕“数博会”、生态文明论坛、贵阳国际马拉松等重大活动、大型体育赛事,建立和完善重大活动分级分类气象保障服务机制、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建设重大活动场地气象观测系统和保障服务系统,提高城市重大活动、重大赛事的现场实时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大数据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应急局,各区〔市、县、开发区〕政府〔管委会〕)
13.加强气象科普宣传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东山气象科技园”、清镇市“人工影响天气科普馆”和暗流镇“农业气象科普园”多地联动的气象科普基地体系,积极申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加强气象科普团队建设,创新合作模式,推进气象科普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试点启动建设贵州首个气象主题公园。研发微信智能交互功能,结合线上直播新媒体栏目,打造线上直播气象台,实现更贴心的在线交互直播式气象服务。(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区〔市、县、开发区〕政府〔管委会〕)
(三)对标气象现代化指标,推进气象核心业务高质量发展
14.优化布局气象观测系统。布局科学、立体精密、智慧协同、共建共享的智能监测一张网。优化观测站网布局和观测要素,加密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站,增加实景观测,研发和应用大雾、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智能监测技术。积极倡导社会化观测站建设,弥补城市100米以上高层建筑梯度观测、轨道交通地面高架线路、城市内涝、团雾、道路结冰、景区和公园的监测盲区,到2025年新增或升级改造200套多要素气象站,结合生态环境监测站,地面站网布局精密度达到3公里,部分地区达1公里,局部地区达百米级。加强垂直观测体系建设,2022年新建1部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到2025年建成2部风廓线雷达、2部云雷达和2部微波辐射计、10套三维大气电场仪,争取完成S波段双偏振雷达换装,全面提升城市大气边界层和近地面气象观测能力。(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交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区〔市、县、开发区〕政府〔管委会〕)
15.加强气象服务信息网络支撑能力。加强气象业务应用系统集约化建设,推进相关业务、服务系统在“云上贵州贵阳分平台”和省级气象大数据云平台部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保障核心业务和服务所需海量数据算法、算力和存储资源,为开展数据交换和气象业务服务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信息化基础支撑保障。加强气象核心业务备份能力建设,提高气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发展改革委)
16.提升城市气象精准预报预警能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气象预报预警中的应用,研发具有快速识别、快速分析、快速发布特点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2023年研发智能预报辅助分析系统,以省级科研能力为依托,以省级中尺度区域数值模式快速同化产品为基础,综合运用实况分析产品、智能网格预报等多种预报技术方法,加强多源融合技术的运用,构建智能网格精细化预报业务;2024年融合省级延伸期和月气候预测产品,初步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智能型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提升城市精细化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业务能力,实现分区、分时段、分强度的城市精细化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业务;2025年实现时间分辨率0—12小时更新频次不低于1小时、空间分辨率1公里的气象要素预报,实现综合观测及多源数据的智能监测和分析应用,持续提升气象灾害分类监测预警能力。(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省气象台,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等省气象局相关单位)
17.提升城市气象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完善气象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成果转化、业务准入制度,人才引进与培养双措并举,充实气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省市联合解决制约城市气象发展的科技难题。组建城市气象服务专家组,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融合创新。(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委、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8.加强配套制度和标准化建设。重点建立完善气象行政执法、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以及气候可行性论证等领域的配套制度,加强气象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加强气象普法宣传。推进气象防灾减灾、防雷安全措施、气象行业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制定及修订。(牵头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应急局,各区〔市、县、开发区〕政府〔管委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
由贵阳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挥和领导贵阳气象保障服务“强省会”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依托贵阳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有关工作部署,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二)强化协同联动
统筹气象及各有关行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城市气象保障服务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撑。市、县级气象部门要及时调研掌握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需求,明确提出城市气象业务科技支撑需求,加强业务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落实经费保障
统筹中央和市、县级财政资金,合理安排预算、建立完善多部门长效投入机制,强化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大城市气象保障工作投入力度,保障城市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
(四)强化科学管理
建立健全促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规范有序发展的政策标准体系。建立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考核机制,加强对工作推进情况的督促检查。
(共印4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