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区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发布日期:2025-08-08 15:37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近年来,花溪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改善提升,绿色经济占据地方经济半壁江山,先后于2019年和2022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第六批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一是健全机制,全链条压实生态责任。制定《花溪区领导干部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工作制度》《花溪区环境保护履职年度报告制度》,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机制。制定《花溪区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划分办法》,把履行环保职责作为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议、评先选优、晋升提拔等工作中。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督办追责问责机制,倒逼职能部门提高环保问题整改质量。制定《花溪区环境保护问题群众举报处理常态化机制》《花溪区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从严处理生态环境损害行为。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
二是强化治理,全区域呵护生态系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改善。突出开展建筑施工工地、道路扬尘、柴油货车、露天焚烧、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治理,建立点-面结合的大气污染防控体系,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4%,今年上半年达到96%。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地表水国控和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其中南明河花溪段穿花溪城区后仍达到二类水体。建成投运花溪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置项目和贵州省资源循环再利用静脉产业园项目等,积极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采取“建管结合、协同推进”的模式,已完成全区99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并强化建章立制、村庄自治、专业运维、监督考核,压实运维管护责任,提升治理成效,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100%,位居全省前列。实施花溪区松柏山水库生态清洁小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治理面积14.01平方公里。
三是优化结构,全产业加快生态发展。持续推进工业“三化”转型,支持传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绿色升级,积极推动花溪区新能源充电桩、分布式光伏、风电项目发展,完成25个项目充电桩备案,4个分布式光伏项目备案,指导燕楼一期风电场项目成功获得省能源局核准批复。紧抓“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政策机遇,指导高坡分散式风电场项目申报省能源局试点项目。持续调度能耗降低率工作进度,2024年全年办理节能登记项目51个。扎实推进生态旅游等绿色经济发展,充分挖掘区域生态资源和气候等优势,生态旅游和避暑经济持续火爆,其中今年7月至8月5日,天河潭景区累计接待游客同比增长51.27%超60.87万人次,其中核心景区由于游客超过最大接待量而暂停售票。2024年全区国内游客接待3088.5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6.48亿元;特色食品产业工业产值6.63亿元,健康医药产业产值10.24亿元;利用林地面积10.75万亩,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达23.9亿元,绿色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以上。新建低碳试点示范项目2个,创建省级绿色工厂2家,贵州天之源公司获评全国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
四是守正创新,全领域厚植生态文化。坚持弘扬和发展并重,激发全区生态文化新动能和创新发展活力。建成贵阳中电环保发电厂生态科普基地、贵州天之源生态科普基地、全国首批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场馆——贵阳生态科普馆及全国第一批石化、电力、钢铁、建材行业环保设施开放单位——高坡乡云顶风电场。大力实施生态利民工程,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成为全市市民放松休闲的优选之地,实施花溪公园免费开放,打造“十字街”网红打卡地,让生态建设成果全民共享。大力实施生态富民工程,推动“文旅+生态”融合发展,丰富旅游“六爽”内涵,用好青黔高、天河潭、十里河滩旅游度假区等核心旅游资源,拓展森林穿越、探洞体验等新玩法新业态,打造“花溪之夏”“路边音乐会”等文化IP,2024年带动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1%,增速排全市第三,花溪绿色颜值正绽放富民价值,连续3年上榜中国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