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7月贵阳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日期:2021-09-01 14:58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市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的运行态势。
一、经济运行稳中加固
(一)工业生产稳定,装备制造增势良好。
1-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增速比1-6月回落2.5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12.2%,两年平均增长5.9%。
三大门类呈“两正一负”。1-7月,全市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7%,增速比1-6月回落2.3个百分点,拉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增速比1-6月回落2.8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增速比1-6月回落0.6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个百分点。
36个行业大类“23升13降”。1-7月,全市规模以上36个行业大类中,23个行业大类实现正增长,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3个百分点;13个行业大类呈下降态势,拉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3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拉动显著。1-7月,全市规模以上磷煤化工、烟草制造、装备制造业、电力生产及供应四大重点行业增加值占比65.5%,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共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33.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效益稳定。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及附加80.34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比1-5月提高0.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28.78亿元,同比增长48.4%,增速比1-5月提高1.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0.69%。
(二)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回落,工业投资增长较快。
1-7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8.1%,降幅比1-6月扩大15.3个百分点。其中,500万以上项目同比下降10.2%;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下降16.8%,增速由正转负,比1-6月下降18.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28.3%,降幅比1-6月扩大12.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582.3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增速由正转负,比1-6月下降2.8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增长较快。1-7月,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8%,增速高于全部投资28.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7.1%。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4.2%。
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提升。1-7月,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下降4%,比1-6月回落4.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5%,占比较1-6月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8%。
资金到位保障有力。1-7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位资金1157.39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高于全部投资30.8个百分点,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长13.3%,房地产开发项目增长12%。从结构来看,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其他资金分别增长11%、15.9%、13.6%,合计占本年到位资金的98.2%;国家预算资金下降35.1%,占本年到位资金的1.8%。
(三)消费市场平稳增长,网络销售持续升温。
1-7月,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84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1-6月回落2.9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13.4%,两年年均增长6.5%。
批零住餐增长稳定。1-7月,全市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1280.26亿元,同比增长17.4%;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517.52亿元,增长3.0%;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13.13亿元,增长45.7%;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15.83亿元,增长44.7%。
网络销售持续升温。1-7月,全市限额以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实现零售额80.47亿元,同比增长28.2%;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15.4%,比去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拉动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长3.4个百分点。
药品零售增长较快。7月,全市中西药品类零售额3.33亿元,同比增长22.4%,较去年同期提高9.7个百分点。1-7月,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实现21.8亿元,同比增长12.4%,拉动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长0.5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1-7月,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63.55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新能源汽车实现零售额4.02亿元,同比增长17.6%,拉动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0.1个百分点。
(四)财政收支增长较好,金融存贷款保持平稳。
1-7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2.88亿元,增长12.8%,增速比1-6月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204.89亿元,增长11.6%,增速比1-6月回落2.9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1.02亿元,增长6.2%,增速比1-6月提高2.6个百分点。
7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093.38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比6月末回落2.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6818.45亿元,增长10.8%,增速比6月末回落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长8.2%,比6月末回落1.2个百分点。
(五)居民消费价格平稳上升,城乡居民稳定增收。
7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涨幅比6月收窄0.1个百分点;1-7月累计上涨0.1%,涨幅比1-6月提高0.1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价格呈“六升二降”态势,除了食品烟酒、衣着分别下降0.5%和2.5%以外,其余类别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2.2%,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4%,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0.3%,医疗保健类上涨0.3%;居住类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1%。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增长乏力。
一是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弹影响,工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大,部分行业生产原料供应不足、价格上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今年以来持续上涨,7月达到今年最高点,同比增长7.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增长3.4%,购销价格倒挂,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
二是重点行业拉动减弱。1-7月,全市八大重点产业(行业)增加值占比83.5%,同比增长8%,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个百分点。5个行业增加值增速低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特色食品、医药制造业、橡胶及塑料制品业分别同比下降19.1%、8.9%、25.1%,共拉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9个百分点。
(二)开工项目建设不足。
一是在库项目进度缓慢。1-7月,全市在库项目1401个(含房开项目),计划总投资17681.95亿元,7月完成投资同比下降95.1%,降幅比6月扩大51.5个百分点。7月,当月完成50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39个,比6月减少13个,投资额仅43.69亿元;当月完成5000万元以上的房地产开发项目17个,比6月减少10个,投资额仅41.33亿元。
二是新入库项目计划总投资不足。1-7月,全市新入库项目569个,计划总投资1855.52亿元,同比下降4.6%。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216个,同比减少6个,计划总投资888.19亿元,下降13.2%;房地产开发项目32个,同比减少15个,计划总投资866.93亿元,同比增长1.9%。
(四)消费支柱产业增速放缓。
一是石油及制品类增速持续负增长。1-7月,全市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77.09亿元,同比下降4.1%,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7%,拉低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7个百分点。
二是粮油、食品类零售低迷。1-7月,全市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同比下降3.4%。一是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群众对食品及生活必需品的储藏、备用需求降低;二是部分食品门类价格下降,猪肉禽蛋价格今年以来持续走低,全市大型商超的经营都不同程度出现下滑。
三是烟酒类零售大幅下降。7月,全市限额以上烟酒类零售额同比下降35.3%,下降幅度扩大11.8个百分点,拉低当月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5.3个百分点。受酒类销售政策调整影响,全市主要销售白酒的企业销量均出现大幅下滑,1-7月,八家酒类销售企业零售额62.53亿元,下降9.6%,拉低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3个百分点。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加强帮扶指导,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一是强化调研。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深入实地调研,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帮助企业剖析问题,找准生产经营的痛点、难点。二是保障生产要素。积极帮助企业协调生产要素保障,不断完善多方式、常态化、综合性生产要素运行协调机制,形成持续高效稳定的生产要素保障供应渠道。做好运行环节衔接,提高运行调节的协调性。三是进一步延链强链。以鼓励设备升级,技术创新为重点,从源头上推动产品质量提升,以设计创新推动行业升级改造。不断拉长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提高其经济贡献率水平,引导企业向下游产品生产延伸,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
(二)加快项目建设,形成投资有效增量。
一是抓项目入库。聚焦重点全力抓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对已申报尚未落地、已落地尚未开工的项目,尽快解决有关程序问题,力争早开工、多开工。二是抓项目建设进度。要狠抓在库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确保新开工项目按期开工,续建项目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抢工期、抓进度,形成尽可能多的实物工作量。三是抓要素保障。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专项债券的支持。另一方面加强政银企合作力度,推动银企常态化对接,搭建好企业向银行金融机构融资的桥梁,统筹解决全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融资难题。
(三)提振消费信心,努力提升市场活力。
一是提前做好相关预案。认真研判新一轮疫情对住宿业、餐饮业的影响,提前做好帮扶预案,将疫情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增强和巩固商业从业者和消费者信心。二是密切关注支柱产业。认真分析汽车、石油及制品、烟酒类增长趋势和增长点,加快推动相关企业的引入和产业现代化改造。提高汽车销售竞争力,研究制定促进石油及制品类消费的对策措施,努力寻找烟酒类零售新的增长点。三是抓好政策落地落实。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消费扶持政策,做好政策、政府、企业的有效对接,切实让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按程序推进相关工作,繁荣消费市场。
(四)培育新增企业,有力有效推动上规入库。
一是抓好招商引资。坚持以“强省会”五年行动为契机,落实落细各项政策措施,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重点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二是强化部门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共享行政登记记录,及时发现达到规模标准但是尚未及时纳入“规模以上”调查单位库的企业,建立潜力企业、项目台账清单,共同发力,确保应统尽统。三是规范申报工作。加大对新增上规入库单位指导力度,做好上规申报指导和业务培训,准确把握时间节点和材料要求,确保达规1户入统1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