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贵州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5-09-08 16:48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各市(州)文化和旅游局,厅属各单位、厅机关各处室:
《贵州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2025—2035)》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审定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职能职责认真贯彻落实。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7月29日
贵州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2025—2035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正确方向,系统挖掘、保护与活化利用我省宝贵的革命文物资源,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贵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依托贵州丰富的革命文物与红色文化资源,深化革命文物价值研究,着力推进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探索文旅融合,生动形象地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多彩贵州革命文物强省、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
(一)规划对象。本规划的规划对象为《贵州省革命文物名录》中收录的革命文物,共计1207处。
(二)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贵州省全域,涵盖9个市(州)的88个县(市、区)。
(三)规划目标。到2030年,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基本健全。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建成遵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逐渐形成定位明确、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点线面结合的革命文物整体连片保护利用格局。建成1条中国文物主题游径、5条以上区域性文物主题游径,各地县域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全面铺开。到2035年,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达到新高度,各级革命文物保护状况良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备,保护利用传承体系更加成熟高效,革命文物和旅游深度融合,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贵州成为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典范。
(四)总体布局。依据贵州革命史实,统筹贵州革命文物及相关资源分布特点,构建“一核、两线、六组团、众节点”的空间布局。
——“一核”即遵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两线”分别为中央红军长征文物保护利用线和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文物保护利用线。
——“六组团”根据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革命文物分布状况,形成长征片区(红一方面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组团、长征片区(红二方面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组团、湘鄂川黔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组团、左右江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组团、三线建设文物保护利用组团以及全民族抗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组团。
——“众节点”为重大事件和重要会议遗址、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点项目,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代表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主。包括息烽集中营旧址、贵阳达德学校旧址、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黎平会议会址、“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等。
二、系统保护
(一)夯实保护基础。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文物保护理念。系统梳理贵州革命文物资源,进一步摸清资源底数和保存状况。加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相关革命文物认定。及时把新发现的革命文物依法纳入保护范畴。加大对革命文物保护级别提升的支持力度,助推万山汞矿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设贵州革命文物数据库。
(二)加大保护力度。科学客观评估革命文物遗址遗迹保存现状,对建筑及建筑群、革命遗址遗迹、纪念性建(构)筑物、题刻及标语以及特殊类型革命文物分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加强革命文物历史环境保护,有效改善革命文物景观环境风貌。完善革命旧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优化红色旅游体验。系统提升革命文物安全防范能力,加大执法督察力度。
(三)深化研究阐释。整合党史、军史、文物、档案、地方志等方面的研究力量,推进贵州革命史系统发掘,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组织开展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与贵州密切相关的革命精神理论研究。重点开展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文物和三线历史资源保护利用专题研究,推出一批体现贵州特色、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实施红色资源专项调查研究。
(四)重点保护工程。推进四大保护工程。
——革命文物主题保护展示工程。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贵州人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和奋进新时代的历史征程,突出长征主题,抗战主题,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主题,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成就,对遵义会议会址、“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三线贵州歼击机总装厂旧址等一批价值重要的革命文物实施保护展示工程。
——贵州“四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核心,全面提升反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的曲折历程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大事件遗迹、重要会议遗址、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展览展示力度。
——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工程。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国家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建设长征片区(红一方面军)遗址群、长征片区(红二方面军)革命遗址群、湘鄂川黔片区革命遗址群、左右江片区革命遗址群、三线建设遗址群、全民族抗战遗址群等六大集中连片保护区域,作好全省革命文物保护示范引领。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保护工程。按照“一核一线两翼多点”总体架构和“1+3+8”标志性项目体系,一体推进规划、投资、建设、管理、运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形成“千里红路、百村串联”的整体展示格局。
三、展示利用
(一)强化文物展示。以《革命旧址展示导则(2023)》为指导,加大全省革命文物开放力度,文旅、文物部门管理使用的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应全部对外开放,其他部门管理使用的应尽可能对外开放。坚持有效利用原则,实施“一点一策”,鼓励根据保存状况和开放条件,将革命文物辟为革命类博物馆、红色文化展示阵地、办公空间、图书馆、非遗展示馆等。
(二)提升场馆展陈。发起成立贵州省红色场馆联盟。规范革命文物主题陈列展览,坚持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着力策划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重点挖掘重大革命事件、革命人物故事开展主题展览。完善革命文物改陈布展机制,强化革命场馆内部管理,落实好展陈内容和解说词审核制度。发展数字化展示体系。重点强化长征主题线性展馆群展陈提升,形成一体贯通、各有特色的展示格局。
(三)加强红色教育。围绕贵州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鼓励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支持湄潭浙江大学旧址、独山深河桥抗战旧址及纪念碑等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支持馆校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推进革命文物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支持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力量组织运用革命文物,建设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红培基地、红色研学基地,研发精品红培课程和研学线路,推动贵州成为全国红色教育培训聚集地。
(四)重点利用工程。推进六大利用工程。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程。以遵义市人民政府为建设主体,完善革命文物本体高水平保护,提升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水平,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教育培训、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相融合,将遵义建设成为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的革命精神地标,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全国样板。
——革命线路整体展示利用工程。以贵州革命史实与革命途经线路为线索,策划推出“转折之路”“奇迹之路”等区域性革命文物主题游径,推出“高原火种·工农旗帜”“抗日救亡·英雄贵州”“激情三线·众志成城”“改革创新·黔乡新颜”等多条省域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及县域革命文物主题游径。争取将“转折之路”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纳入国家文物主题游径建设。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提升工程。培育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等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统筹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邓恩铭故居等一批重要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基本展陈提升。支持民族地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建设,鼓励反映“四史”主题的行业博物馆建设。支持黎平会议纪念馆、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等纳入国家一级博物馆序列。
——革命文物展陈精品工程。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和传统节庆,推出纪念长征胜利9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贵州发展成果等革命文物系列展陈及“云展陈”精品,推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等相关革命文物主题展陈。
——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程。由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愿申请,分批创建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鼓励示范区在健全机构队伍、创新工作机制、科学保护、创新利用、融合发展、文物治理等方面先行探索实践,形成具有示范意义、推介价值和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红色基因传播传承工程。建设革命纪念馆红色基因传承云平台,打造网上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建立与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联动的共建共享机制,开展“重走长征路”“纪念馆里的思政课”等主题活动。创作生产一批革命文化题材的文艺作品,加大红色文创产品开发力度。
四、融合发展
(一)多彩贵州文旅资源一体化发展。依托贵州自然风光、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史前文化、阳明文化、屯堡文化等,以“革命文物+”联合展示方式,实现“红古绿特”文化要素深度融合,通过融入主题、整合片区、纳入线路等方式一体化发展,丰富展示内容和层次,助推“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文旅品牌升级。
(二)统筹推进“革命文物+”融合发展。推进革命文物与周边优质文旅资源一体化开发建设,创新革命文物活化利用与自然风景名胜相结合、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与特色乡镇建设相结合、与民族特色相结合、与休闲康养相结合等,推动与红旅、农旅、工旅、城旅、商旅、康旅、体旅、交旅、水旅等深度融合,形成多业态、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赋能乡村振兴。持续开展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工作。建设鸭池河村、苟坝村、困牛山村等一批具有革命传统学习、红色精神传承、传统村落保护、休闲农业发展、民俗文化体验等功能,与文化创意、红色教育、乡村民宿、观光农业等产业协同共进的红色乡村景区。带动周边群众参与旅游服务,实现创业和就业富民。
(四)协同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丰富长征文物精品陈列和长征精神主题展示体系,牵头组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联盟。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建设,促进革命文化作为长江多元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展示体验相融合。
(五)培育红色旅游精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多彩贵州特色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培育一批以区域合作、深度体验为特色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深化“重走长征路”“青春长征”等红色研学活动,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旅游产品。
五、保障措施
坚持和加强党对革命文物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革命文物工作活化利用、保护修缮等各方面和全过程。做好革命文物活化利用、保护修缮、展示利用等的立项和实施,强化资金、人才等支持,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贵州成为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典范提供重要保障。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下一篇:非遗旅游体验空间培育单位名单公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