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处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打算
发布日期:2023-12-27 09:51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2023年,按照局党委统一安排部署,自然生态保护处全体同志团结协作,围绕处室工作职责,紧盯工作目标,逐项抓实抓细,认真落实每一项工作任务,现将2023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及2024年重点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全市自然保护地监管工作
1、持续推进“绿盾”问题整改销号监管工作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省生态环境厅等七部门关于转发“绿盾2020”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实施方案》(黔环通〔2020〕51号)关于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限期进行整治修复的要求,贵阳市生态环境局立即组织全市各级相关部门开展“绿盾”工作,制定下发《贵阳市生态环境局 贵阳市林业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问题整改销号及移交“绿盾2022”重点问题的函》(〔2023〕36号),通过明确工作目标、分解落实责任、强化统筹,各司其职、建立完善台账,组织开展现场抽查复核、及时调度等措施,切实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问题落实整改、销号工作。
贵阳市共建有自然保护地26处,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共五大类,总面积约1379.97平方公里,重叠面积343.85平方公里,去重剩余1036.12平方公里。其中:森林公园10个(国家级1个、省级9个)、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级1个、省级8个)、国家级湿地公园4个、省级地质公园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贵阳市各区(市、县)均涉及自然保护地分布。初步形成了保护我市重点珍稀野生动植物、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为维护我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截至目前,省生态环境厅共梳理排查移交我市问题点位161个,已完成省级销号153个,完成整改销号率为95%,其中,“绿盾2019—绿盾2020”共梳理排查问题133个,通过省级销号132个,销号率99%;“绿盾2021”共梳理排查问题16个问题,已经完成整改销号15个,完成整改销号率达到93%;“绿盾2022”共下发问题12个,目前销号6个,其他均在整改中。
2、组织完成2023年违规侵占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问题排查
按照《省林业局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开展违规侵占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贵州省林业局关于移交2023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疑似问题遥感监测线索清单的函》要求,我局一是组织相关区县生态分局开展自然保护地核查,并将核查情况反馈属地政府和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二是积极配合市自规局、林业局开展了违规侵占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问题排查工作,对核实点位进行了存在问题实施整改、补充完善手续、无需整改等分类初步分析,并建立了核实台账清单。
(二)生态文明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评估及成果巩固工作
1、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
一是提升创建指标。自2022年12月正式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以来,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按时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指出典型案例修文绿色矿山的整改;补齐各项指标短板,实现36项创建指标达标;委托中央电视台国家生态栏目制作《贵阳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申报片》,集中展示“爽爽贵阳”良好的生态形象。二是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23年7月下旬,通过省级预审后,正式向生态环境部提出申报申请,准备印证资料、打造20个现场核查点位备查。顺利通过资料审核和现场核查。2023年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正通过生态环境部网站、“两微”平台、中国环境报对拟命名名单进行命名,贵阳市、清镇市荣获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2、进一步巩固全市生态建设示范创建成果
积极推进白云区申报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阳县禾丰乡申报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本月底省生态环境厅将组织核查验收。积极推进息烽、修文、南明、云岩生态示范创建工作。
3、持续推动生态试点示范建设
有序开展贵阳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申报工作。按照《关于开展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工作的通知(环办生态函〔2023〕209号)》要求,认真准备申报函、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印证材料、典型案例、申报视频等申报材料。同时,结合生态环境部现场核查要求,起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申报创建迎检工作方案,全力做好迎检工作准备。
(三)有序推进贵阳市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大生态战略贵阳行动的实施意见》(筑党发【2017】16号)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评估与监测”有关精神和要求,为全面系统摸清我市生物物种资源基本情况,为我市科学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贵阳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提供详实、准确的科学依据,我市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工作正有序推进。截至目前22个专题野外调查工作接近尾声,拍摄生物照片3万余张,制作生物标本一万份、完成群落样地调查。另外,我局还通过5.22生物多样性保护日、六五环境日、6.18贵州生态日等节点,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
2023年1月3日,以“爽爽贵阳 万物生长”为主题的贵阳市首届生物多样性成果展开幕式在市民广场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忠雄出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线上致辞。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研究员杨永平线上致辞,市委副书记、市长宣布开幕,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聂雪松、市政协主席石邦林、市委副书记陶平生参加,省生态环境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傅涛致辞,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和贵安新区有关领导同志参加。同步通过“进机关、进社区、进公园、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倡导大众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自然保护地保护力度不足。一是自然保护地体系还没有建立。还没有构建完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二是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制度等方面推进缓慢。三是部分“绿盾”问题销号推进缓慢。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薄弱。一是成果转化机制还未完善。项目结束后,将提供贵阳市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多项成果,但是如何发挥成果的宣传和教育长效机制,如何让项目成果更好服务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还需要探索完善。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统筹协调力度不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还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生态环境、林业、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还没有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合力。未建立监管协调农林水务等部门的体制机制。基础设施薄弱,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保护体系和宣传阵地都不健全。外来生物入侵职责不明确,相关体制机制也未健全。
(三)生态修复监督责任还未落实到位。一是还存在边修复、边破坏。近期生态环境部转来卫片信息线索显示,部分矿山开采边界有扩大形式,边开采、边修复落实不到位。二是修复工程技术措施单一,修复效果不好。三是生态修复成效未进行科学评估。目前,生态环境部即将印发《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生态环境成效评估技术指南》,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开展生态修复成效评估工作。
三、2024年工作打算
一是全面完成贵阳市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项目,摸清贵阳市生物“家底”,发布贵阳市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总报告,包括专题报告22个;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平台;提出贵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建议。
二是持续深入推进“绿盾”专项行动,全面完成省下达整改销号任务,持续推进剩余8个历史遗留“绿盾”问题销号。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日常巡查机制,探索利用“北斗”卫星系统、无人机航拍等,加强自然保护地巡查监管,并移交发现问题线索。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核查和验收机制。
三是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创建成果。继续推进相关区县申报创建国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四是积极主动对接省、市相关部门,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根据工作职责,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对接、协调生态保护红线等工作的推进,协调各区(市、县)生态环境分局、机关各处室,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自然生态保护处
2023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