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文 号: 筑府办函〔2022〕26号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厅
成文时间: 2022-02-11 发布时间: 2022-02-11 15:28
文件有效性: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贵安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 市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22-02-11 15:28     浏览次数:0次   字体:[]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贵安推进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的通知

筑府办函〔2022〕26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贵安新区办公室:

《贵阳贵安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执行。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2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贵阳贵安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函〔2021〕83号)精神,推进贵阳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制定贵阳市推进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能力,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在粮食安全、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中的服务保障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聚焦重点。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聚焦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防灾减灾救灾和中国天眼(“FAST”)冰雹联防等需求,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保障作用。

坚持政府主导。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着力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推进的人工影响天气格局。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建设,统筹协调各部门发展地方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挥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布局,形成工作合力。

坚持应用创新。着力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在贵阳冰雹防控、抗旱增雨等方面的应用实践,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精准作业能力。

坚持安全至上。坚持预防为主、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落实监管措施,夯实安全基础,提升安全水平,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健全监管机制,提高风险防范和安全管理能力。

(三)发展目标

2023年建成机构健全、服务精细、队伍规范、保障有力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2024年防雹作业保护面积、增雨作业覆盖面积增加;2025年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指挥科学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贵阳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立体监测预警能力

依托国家、省、市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合理布设人工影响天气探测设备,完善监测预警技术,建设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初步建成立体观测网,增强监测预警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二)增强精准安全作业能力

完善人影作业点标准化建设,调整、搬迁或撤销不满足人影作业环境的站点,逐步淘汰具有安全隐患的老旧作业装备。开展燃气炮、地面烟炉试验。增加自动火箭作业,提升安全性。(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三)加大对现代农业的保障服务

科学合理布局人影作业点,积极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围绕坝区和重点区域、重要农事季节的防雹增雨需求增设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推动基层农业服务站点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的共建共用。借助新探测装备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早期识别能力,减轻灾害损失。积极配合省气象局开展干旱、冰雹等灾害评估与风险普查工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四)积极配合做好中国天眼(“FAST”)冰雹防御工作

针对中国天眼(“FAST”)冰雹联防需求,加强对冰雹防御作业加强区(贵安、花溪)以及重点作业区(乌当区、观山湖区、白云区、修文县、清镇市、花溪区)的指挥调度,各区(市、县)相关人工影响天气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批复的作业计划在作业时段内及时开展冰雹联防作业,提升中国天眼(“FAST”)冰雹防御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修文县、清镇市人民政府)

(五)加强生态修复、水源涵养、水库续增保障服务,积极开发云雨水资源

制定贵阳市秋冬季节人工影响天气增雨方案,加强对乌江流域、两湖一库生态保护,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保障服务能力,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库增蓄水、森林火险防范、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等方面的作用。(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六)进一步完善贵阳市人影指挥系统建设

以雷达为核心,进一步提升冰雹监测识别和预警能力,持续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作业指挥系统,提升贵阳市人工影响天气综合指挥调度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

(七)健全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考核内容,制定安全防范处置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档案,依法领导和组织作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加强作业站点的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纳入气象部门重点巡查范围。加强作业装备、弹药运输、存储、使用等安全管理力度。做好物联网应用,实现弹药的信息化管理。完善人影作业点监控设施建设,实现对重点场所、重要装备、重大危险源的远程监控和实时风险监控预警,保障作业站点的基础设施安全。(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市气象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根据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需求,补充、完善各区(市、县)人工影响天气机构设置和干部队伍,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上下衔接、分工协作、统筹集约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协同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应用、业务运行保障以及监管、协调和服务等工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二)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重点支持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能力建设、作业保障和关键技术应用等。(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基层专业化作业队伍建设,完善聘用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劳动保护、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障政策,按规定落实养老保险、津补贴等政策。将作业人员队伍纳入现有民兵队伍,由所在地乡镇政府实施规范化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人工影响天气人员职称晋升政策。(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四)强化科普宣传。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科普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利用“323世界气象日”、清镇人工影响天气主题科普馆、暗流农业气象科普园、东山气象科普园等途径,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认识。对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