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5年上榜 南明区入选“2023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发布日期:2024-02-01 17:44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近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权威媒体发布了《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南明区再次上榜“2023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排名第80位,这也是南明区连续5年蝉联该榜单,榜单位次较2022年上升8位。
据了解,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持续19年对中小城市发展指数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逐年推出阶段性研究成果,对于客观认识各地中小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其中,课题组主要结合创新资源和发展基础,重点从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潜力、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成效4个方面对中小城市科技创新力进行评价。
南明区新型数字化产业集聚区
南明区再次上榜“2023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是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体现。2023年,南明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大力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激活南明发展后劲活力,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聚集创新人才
加快创新主体培育
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南明区大力实施引、育、用、留四大工程,出台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薪酬管理细则,落实“优才卡”“人才服务绿卡”制度,在人才吸引培育、管理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做足文章,着力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2023年,区科技局围绕电子信息制造、大数据、科技服务业等战略产业方向,强化政校企联动,积极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团队,开展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研发机构、规上科技服务业大走访,征集岗位需求700余个,新增600余名高校毕业生留南明就业。同时,建立创新创业培育目标人才团队3支;59人入选贵州省第七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计划,其中百层次7人,千层次51人。
高新技术企业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持续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强的企业群体,对推动区域构建更高级的产业结构、提升创新发展浓度有着重要支撑作用,是区域经济进一步攀“高”逐“新”的先锋力量。
筛选创新基础好、发展状况优且符合高企基本条件的336家企业分类建立高企基础库、培育库,实现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管理;邀请技术专家、财务专家和申报企业的财务、技术负责人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材料面对面现场预审,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高企申报材料;送政策到家,举办2023年度科技创新券政策培训会;贵阳贵安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位于南明区的高科技企业贵阳臻芯科技有限公司入选贵阳贵安2022年度民营电子信息制造业10强榜单……
2023年,南明区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和“小升高”行动,强化高新技术企业源头培育,动态更新科技企业培育库,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开展靶向培育和差异化扶持,建立本地化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规范评价机制,突出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增量,加快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当年,全区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9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8家(排名全省第二)。
搭建创新平台
优化创新资源布局
位于南明区青年路的航创龙翔科技企业孵化器专注孵化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高技术服务等中小企业,以“促进科技融合、培养高科技领域的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为高科技领域中小企业创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和支持。同时,与中南大学、河南西米创业孵化器等搭建“引进来”“走出去”的孵化服务体系,并利用信息技术,形成“O2O”的服务模式,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高技术领域产业提供服务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迄今为止,航创龙翔已累积孵化、服务上百家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位于花果园亚太中心的汇智云启众创空间是2022年南明区培育的市级以上众创空间之一,运营以来,聚焦建立和完善“技术+资源+生态”体系,以“人才”“技术”和“市场”三类服务项目为抓手,通过引入行业龙头企业,汇聚数字经济企业资源优势,为本地数字创新企业提供一体化全链扶持和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同时,还与省内三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基地,携手入驻企业及高校联合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本地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储备优质人才资源。
汇智云启众创空间
位于花果园财富广场的杰汇数字创新中心则是专注于大数据领域成果转化与加速孵化的科技孵化器,以“数据驱动、创新引领”为宗旨,整合大数据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投资机构等资源,建立4大专业性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旨在帮助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2021年,被认定为贵州省级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培育单位。
一个个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在南明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背后,是南明区致力于创新平台搭建和培育的成效。近年来,南明区持续围绕“国家级精益创业双创示范基地”品牌建设,不断完善孵化器(众创空间)政策体系,修订印发《南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管理办法》,持续引进培育优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实施孵化器(众创空间)大走访大服务。2023年走访辖区孵化器(众创空间)50余次,成功培育认定3家市级众创空间(排名全市第1),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1家。此外,不断丰富和完善创新载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创新研究中心、孵化基地等科技创新载体,主动链接市级“1+7+1”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赋能新兴产业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正快速生长。
数据显示,全区共建成科技创新平台共46个,约占全市15%。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8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市级众创空间13家。孵化完成企业933家,在孵企业704家,集聚创客约2406人,新增就业岗位3103个,创造经济效益20.52亿元。
同时,南明区正抢抓贵州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契机,深入实施“软件再出发”行动,大力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个个项目,一组组数据,记录着南明区数实融合取得的累累硕果。2023年,南明区数字经济集聚区职业教育项目顺利启动;获评“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人才实训基地”;中山大学国家超算中心贵州分中心落地南明;在人工智能、垂直领域大模型、数据训练基地等领域储备重点项目26个,带动690余户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数实融合度63.0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厚植发展沃土
突出创新生态打造
2023年,南明区从政策保障、助企纾困、科技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精准培育,打出助推科技创新系列“组合拳”,为创新型中心城区建设、创新生态打造营造良好环境。
在政策保障方面。南明区聚焦“一主一特”产业发展方向,聚力破解现有科技政策产业导向不明确,不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等问题,组织高校、企业和产业专家开展专项调查研究10余次,围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集聚区建设、科技人才培养、科技金融发展、支持创新创业等方面,拟定《南明区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致力为推动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贵阳臻芯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SMT生产线上生产作业
在助企纾困方面。南明区积极开展“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行动,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深入辖区高校、科研院所、重点招商企业走访调研,围绕产品研发、技术交流、核心技术难点攻破、院校合作、政策培训、人才招引等方面梳理创新支持清单和企业需求清单,对接解决科技需求,提升科技服务能级。帮助和指导企业解决高企认定政策掌握不够、研究不透,研发项目管理不完善、研发费用归集不健全等方面问题20余个。
在科技服务方面。结合南明科技服务机构量多质优的优势,对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积极组织辖区科技型企业参加R&D年报培训,提供政策指导,从研发投入归集、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运用、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及规划等关键节点给予企业支持。同时,不断优化科技金融服务,积极探索政银企合作路径,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收益权质押等方式,降低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门槛。2023年,在省级科技项目申报中,南明区10个项目获2023年度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一般项目)项目立项;规上工业企业完成研发支出8.5亿元,同比增长152.5%,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同比增长23.1%;全年技术合同登记额首次突破百亿元。
接下来,南明区将持续以建设“国家级精益创业双创示范基地”为契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区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的“推动科技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目标,积极谋划科技金融、绿色节能、数实融合等政策支持,大力招引科技服务业,持续推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成果转移转化,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