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供销合作社“一引四法”创新开展化肥保险试点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发布日期:2024-03-18 14:18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每当化肥价格波动上涨,将增加农户购买化肥的支出。为稳定化肥价格,发挥价格“压舱石”的作用,贵阳市供销社、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农资化肥价格“保险+期货”试点。2023年3月经贵阳市政府同意,由贵阳市农业农村局、贵阳市供销合作社联合印发《贵阳贵安农资化肥价格保险创新试点工作方案》,从2023年9月6日起至2024年1月4日,已完成两期投保,投保量5525吨(折合尿素),投保金额871053元,理赔金额299998.14元。通过“保险+期货”方式缓解化肥价格波动影响,为供销社系统农资化肥保供稳价提供兜底保障,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一、实施金融创新,在要素保障上强引导。一是“引”政策保障。在总社、省社关心指导下,贵阳市政府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创新工作,出台了《贵阳贵安农资化肥价格保险创新试点工作方案》,在全省首创农资化肥价格保险试点,为推动化肥价格“保险+期货”提供了政策支撑。二是“引”农险模式。借鉴贵阳市围绕“菜篮子”保供产品开展的蔬菜和生猪价格保险、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模式,推进农业保险与期货金融工具联动,探索开展农资化肥价格“保险+期货”试点。三是“引”资金支持。积极争取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由贵阳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资化肥价格保险工作,市级财政资金给予70%保费补贴,为推进创新试点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实施机制创新,在改革路径上做“加”法。一是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贵阳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大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农资化肥价格保险试点”,将化肥价格“保险+期货”作为“三农”发展资金多元化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二是全面深化供销企业改革。以深化供销集团优化重组为突破口,着力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将贵阳供销集团升格为市管企业;围绕农资服务的主责主业,专门成立一级子公司“贵阳供销现代农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整合资源承担创新工作,切实增强企业实力、市场竞争力、服务保障能力。三是拓宽农业保险服务新路径。充分发挥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金融央企的优势,公司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树牢金融创新支农服务宗旨,主动担当作为,超前谋划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为供销社系统农资化肥保供稳价提供兜底保障。
三、实施保供创新,在降低成本上做“减”法。一是运用保险做价格“减”法。贵阳市供销社实施化肥“直供直销四大经营主体”行动,承诺尿素、复合肥低于市场价格销售,通过创新金融支农服务方式,为农资化肥保“价”护航,促进贵阳化肥市场价格总体稳定。保险成为供销社兑现承诺的“稳定器”。二是运用直供直销做渠道“减”法。针对农资流通环节成本高的痛点、难点,采取农资化肥直供直销方式,建立仓库直配、农资网点前置仓直销的双重运营体系,在以“点对点”、保本微利方式降低农民购肥成本的同时,同步降低农资化肥流通环节成本20%以上。
四、实施模式创新,在市场供应上做“乘”法。一是在健全供应网络上做“乘”法。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建推进农资上下贯通,搭建供销农资供应服务联合合作平台,提高农资商品供应服务能力,提高“保险+期货”金融支农服务试点工作的影响力。二是在拓展供应能力上做“乘”法。围绕扩展农资经营品类,扩大市场占有量、销售量,丰富供应商管理库及产品品类,做实做细上游供应链,不断拓展市场供给能力。三是在城乡流通服务上做“乘”法。加强为农服务流通体系一张网建设,将农资纳入双品双向双线流通,保障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物资之一,构建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日用品保障“三位一体”的销售体系。
五、实施保障创新,在农资安全风险上做“除”法。一是在经营风险上做“除”法。积极指导系统内农资企业参与稳价保供,通过农业保险与期货金融工具联动,有效转移农资企业的经营性亏损风险,最大限度避免发生购销价格倒挂,实现供应给农民的化肥价格低于当期市场零售价格,发挥供销社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二是在品质风险上做“除”法。严把农资化肥的进货、储存、销售“三关”,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商品进入供销社经营网络,切实维护农资生产经营秩序和农民合法权益,发挥供销社“放心农资”主阵地作用。三是在用肥风险上做“除”法。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方式,围绕减量化,推广新型农资,通过测土配方、农技咨询、农化知识培训,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肥、高效节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供销社“绿色农资”主战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