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务资讯政务动态

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撬动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南明区科技创新释放新质生产力综述

发布日期:2025-08-28 11:49 浏览次数:0次 字体:【    

在花果园社区配电房,鸿蒙系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在中钥生物实验室,科研人员专注进行药物筛选;在建科院零碳园区,60项低碳技术协同降碳......

作为连续6年上榜“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的区县,南明这片热土,正在精彩演绎坚持创新驱动,释放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打造平台:筑牢创新发展根基

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南明区聚焦“一主一特”产业发展,着力推动平台能级提升,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以贵州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成功申建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是全省首个气象领域人才工作站,有效填补了解决贵州省气象事业关键技术领域技术问题的空白。首任站长由国家杰青担任,彰显了平台的高起点与专业性。

与此同时,另一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同样引人注目——全国首座电力鸿蒙物联网试点在花果园区域安家。项目创新采用“一核两翼三生态”模式,实现7个配电网的“全态感知”。故障排查时间从1.5小时降至0.2小时,运维人员将从140人优化至30人,将首期落地1.2万㎡产业聚集区,吸引上下游相关企业集聚,建成数字化转型示范平台,构建协同创新生态。

此外,电建贵州工程公司全自主开发的数智建造等平台也先后投用,并取得科创成果……

近年来,南明区紧扣“3+3”工作主线,狠抓科技创新,重塑形成新体系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

技术攻坚:点燃科技创新“引擎”

如果说平台建设是科技创新的“硬件”,那么技术攻关就是重要的“软件”。南明区在这方面的不懈努力,正在结出累累硕果。

能源科技方面,贵州浦源通科技有限公司深耕电网、新能源运维及能源行业新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致力于电网多项课题研究,解决了山地电网故障定位难、新能源消纳效率低等痛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绿色低碳技术也取得突破。中建建筑科研院集成中建四局的224项低碳细分技术,建成全国首个超50年老旧园区零碳改造项目,34项节能设计与60项低碳技术在园区落地转化运用,实现“零碳”运营。

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同样可圈可点。贵州中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中药现代化研发、创新药体外筛选2大平台,其中,中药现代化研发平台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核心,重点突破中药复杂成分作用机制解析、靶点发现及药效验证等关键技术;创新药体外筛选平台则依托自动化高通量筛选系统,显著提升先导化合物发现效率,助力研发周期缩短34%以上。

近年来,南明区推动政企院校合作提档升级,有效嫁接各类资源,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支持重点企业完善研发体系,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赋能科技创新加快发展。2024年,南明获13项省科学技术奖,其中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今年,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等企业16个科技项目获省级立项。

政策赋能: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政策支持是创新的雨露和阳光。南明区在优化创新生态方面的努力,正在激发市场主体的无限活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南明区通过建立“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的梯次培育机制,按照科技企业“五子”培育模式,实现了从创意到上市的全生命周期覆盖。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南明区实施“引、育、用、留”四大工程,24人入选省高层次人才,78人入库科技信息专员。南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建建筑科研院李洋博士,成立智慧检测创新工作室,自主研发爬壁检修一体机器人、地面巡检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建筑结构检测、材料性能分析、环境监测等多个方面提供精确、高效的检测服务,相关技术行业领先。李洋本人多次获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奖励,被评为“贵州省先进工作者”。

服务水平持续提质。建立健全“科技企业大走访”“科技服务专员包保”“一企一策”等工作机制,为重点企业配备服务专员,政企联手制定个性化方案,助力企业发展。今年以来,南明区科技局组织研发投入等利好政策专题培训4次,累计培训企业200余家(次)。

政策支持精准有效。依托“科技云”平台,为93家科技企业实现精准画像,首批17家企业获得215万元创新券。争取省市科技资金2000余万元。电力鸿蒙与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能力建设及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应用项目,成功申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资金,获资金支持310万元,将进一步吸引电力鸿蒙生态企业和机构集聚,加速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生态完善,打造集研发、孵化、加速于一体的电力鸿蒙产业平台。

可以说,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到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从创新平台的提质升级到科技人才的集聚发展……南明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深刻内涵。数据显示,南明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78家,今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49%。

未来,南明区将继续深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建设现代化新南明提供坚实支撑。

分享到:

 
您好,我是筑筑。欢迎您访问贵阳市人民政府网,需要帮助可随时点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