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映彩卷 欢歌庆丰收 《贵州日报》整版报道花溪
发布日期:2025-09-24 16:29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金秋九月,贵阳市花溪区沃野流金,万物和鸣。从稻浪翻滚的田野到硕果累累的果园,从智能化养殖车间到高科技蔬果大棚,各类农产品喜获丰收,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这不仅是一场农产品的丰收,更是一曲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和声——琳琅满目的物产涌向城市的餐桌,实实在在的幸福装进农民的口袋,蓬勃涌动的活力注入了乡村振兴的血脉,展现出花溪区乡村振兴路上蹄疾步稳、气象万千的蓬勃动能。

花溪区高坡乡丰收景象。 孙操 摄
农机轰隆响 稻谷满仓香
秋阳杲杲,花溪区黔陶乡马场村的稻田披上了灿烂金装,稻浪随风起伏,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
“突突突……”稻田里,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来回驰骋,割刀将饱满的稻穗齐根“吞”入,在机腹内完成脱粒、分离、清选,随即倾倒在农户准备好的运输车里。
田埂上,村民陈明玉的目光紧跟着这个干活利索的“大家伙”,脸上洋溢着喜悦,“我家这三亩地,眼看就快收完了。这要在以前,全家上阵也得忙活好几天,现在机器操作真是快。”
话音未落,他已拿起镰刀,走进已收割大半的田里,仔细清理机器难以覆盖的田边地角和遗漏的稻株。“机器能干大面,咱就收拾好边边角角,一点都不能浪费。”
“一开始我们只种水稻,后来政府鼓励,开始尝试种香葱和生姜,搞起了‘葱-稻-葱’‘葱-姜-葱’轮作。”忙完这茬收割,他还要马不停蹄地松土翻土,准备种葱。土地歇不着,村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一块地有了双份收成,现在每亩地一年能收入上万元。”
就在同时,收割机队伍的负责人李晓东一直忙着指挥机器操作、联系农户收割。这个扎根贵州十几年的东北汉子,操作起机器来沉稳精准,“我们共有6台收割机,每年组成车队在花溪各个乡镇跑,帮农户们收粮食。”
“我们机械化收割,一亩地只需要20多分钟,能帮这些农户解决大问题,我觉得这活儿干得值。”李晓东说,他的收割机能实现一机多用,更换不同的割台,就能收稻谷、收玉米、收油菜。“一台机器全年能作业2000亩左右,行程排得满满当当。”
马场村稻田间轰鸣的收割机,是花溪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生动缩影。为保障秋收工作,花溪区重点围绕“三个到位”做好服务工作。
“目前全区有8家农机合作社、5户农机收割大户,30多台在册登记的收割机。”花溪区农业农村局农机站站长彭勇刚介绍,在秋收开始前,站里已组织完成全部机具的检修保养,保障机具要到位。
“其次是技术培训要到位。我们组织多场操作技能与安全生产培训,提升机手的规范操作水平。”彭勇刚说:“最后是服务保障要到位,我们会开展‘上门办理农机业务’活动,直接把注册登记、机具审验等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确保不耽误农时。”
农机具的高效利用提升了生产效率,弥补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短板。“像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这类设备价格高昂,而花溪的粮油种植仍以散户为主,单个农户难以承担购买成本。”彭勇刚表示,未来花溪区将大力扶持有服务积极性的主体组建合作社,充实他们的机具设备,以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将先进的农业机械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夕阳西下,马场村的稻田里,收割机依然在不知疲倦地运作。一辆辆满载新谷的摩托车、农用车驶向村里的晒坝,农户们忙着将金灿灿的稻谷铺开晾晒,脸上写满对丰收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期待。

花溪区黔丰草莓园的葡萄基地里,种植户脸上都是丰收的喜悦。 朱迪 摄
智慧养殖 书写别样“丰收”
在花溪区马铃乡的山间,一座现代化的蛋鸡养殖基地坐落其中。时值市场旺季,这里虽不见传统农业的秋收景象,却每天都在上演别样的“丰收”——每天清晨,超过21万枚新鲜鸡蛋从这里发出,跨越千里被送往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的市民餐桌。
走进基地5号鸡舍,没有传统养鸡场的忙乱嘈杂,一排排“四列八层”的鸡笼排列有序。在智能化设备操作下,从上料、供水到清粪、集蛋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
捡蛋工人郭先敏熟练地将输送槽源源不断送来的鸡蛋捡起,快速区分优劣、按大小精准分类,再整齐码放进包装箱。“机器把最累的活都干了,我们主要就负责检查、捡蛋和装箱。”郭先敏说。
鸡舍大门旁的控制柜上,一块平板电脑大小的屏幕实时闪烁着数据——这里是整个鸡舍的“中枢神经”,生产经理龙丛东每天都会仔细查看这块屏幕,监测每个鸡舍的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参数,以及耗料、产蛋、饮水等生产数据。
“20℃到26℃是蛋鸡最适宜的生长温度,而饮水量和饲料用量如果波动小,就说明鸡舍处于正常运行状态。”龙丛东介绍,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这套数字平台实时掌握鸡群健康状况,一旦环境数据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
扎根花溪10年,贵阳花溪鑫源养殖有限公司旗下基地已成为贵阳市重要的禽蛋产品保供基地。2023年,在行业部门的支持下,该企业实施农业生产老旧设施改善项目,引进智能化养殖设备,着力打造“智能模式+标准化”养殖场,实现了蛋鸡养殖全流程自动化。
改造效果立竿见影。“产蛋率从原来的92%至93%提高到现在的98%。”龙丛东表示,加水与喂料两个环节就能为基地节约3%至5%的成本。“目前基地日均用水15吨,基本实现零浪费。饲料由料车直接卸入料塔后自动输送进鸡舍,避免了抛洒和污染。粪便自动化清理系统每日运作一次,有效维持鸡舍环境整洁。”
最明显的是人力成本的变化。龙丛东算了一笔账;“改造前一个鸡舍8万羽鸡需要4个工人管理,现在只要1个人就能完成日常管理工作。”
目前,该基地一期项目已建成四套育雏舍和六套产蛋舍,蛋鸡存栏量约30万羽,日均产蛋600余件(每件360枚)。育雏环节单批可培育20万羽鸡,年育雏总量达100万羽。
“我们一期项目已有4栋鸡舍完成设备改造,另外两栋鸡舍的改造正在推进,预计最晚在明年能全面完成。”龙丛东表示,下一步公司将积极推进二期项目建设,待全部建成后,基地总存栏量能达到100万余羽。
随着二期项目投产,该基地将建成覆盖全场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并接入电脑和移动终端,计划引进养殖机器人,实现全流程数据自动化管理与监测,全面迈向智能化养殖新时代,用科技的力量让贵州鸡蛋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花溪区现代化蛋鸡养殖基地。 朱迪 摄
小小红番茄 串起红火日子
秋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花溪区马铃乡谷中村新寨坝区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已经热闹起来。此刻,家住附近的曹伍英正骑着电动车,迎着晨风驶向种植基地。
七点刚过,曹伍英已经坐在工位上,动作熟练地将颗颗圆润饱满的小番茄选出来放入包装箱。
“我们这个年纪出去也找不到工作,在家门口的基地工作样样都好。”曹伍英边说边忙活着,手上的动作一刻不停。“从家骑车两三分钟就到了,每个月我跟老伴儿两人能挣个六七千元,还不耽误接送孙孙和打理菜园子。”
不远处,60多岁的张成秀也戴上手套、穿上罩衣,一头扎进自家承包的大棚里。张成秀从2019年就在基地工作,对每个生产环节都了如指掌。直到去年,她和老伴承包了4亩多大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我一直敢想敢干,给自己当老板的感觉确实不一样。”张成秀的话语中透着自豪。她的大棚里,比人还高的种植架上挂满了串收番茄,亩产能达到5000斤至6000斤,现在大部分已经采摘完毕。
这个占地1000亩的蔬菜基地,是花溪区重点推进的种植项目。2023年,花溪区引进贵州科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科学化、规模化种植番茄。今年以来,基地将大棚面积从去年的120亩扩展到375亩,共建有75个大棚。
“串收小番茄生长期需要20℃至30℃的温度,果色转红需要昼夜温差超过10℃,马铃乡的气候条件非常合适。”基地负责人郭华健介绍,公司采用“生物+物理”防控技术,利用个头大、抗病性好的熊蜂授粉提高坐果率,配合高标准喷淋排水系统,种出的番茄色泽鲜艳、酸甜可口。
基地里,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不管是像曹伍英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村妇女,还是张成秀这样承包大棚的“新农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得益于科学化的种植,该基地串收小番茄亩产平均能达到6000斤,总产量超200万斤,产值约1700万元。
旺盛的生产需求带动了当地就业。除170名固定工人外,基地在种植和采收高峰期还招聘大量临时工,全年可带动2.6万人次就业,发放劳务费用200多万元,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的工作机会。
这些天来,这里每个人都在为丰收而忙碌,但忙碌中透着满满的幸福感。小番茄不仅串起了丰收的喜悦,更串起了村民们红火的日子。

花溪区黔陶乡马场村稻田里正在运转的收割机。 李春明 摄
精细化管理 葡萄香飘远方
晶莹如红宝石的“妮娜皇后”,泛着紫晕的“浪漫红颜”,青翠欲滴的“夏音葡萄”,馥郁芬芳的“女神玫瑰”……在花溪区黔丰草莓园的葡萄基地里,清甜的果香与游人的欢笑交织,大家手提竹篮,穿梭于藤架之间,小心翼翼地剪下属于秋日的“甜蜜果”。
“这是今年新引进的‘妮娜皇后’,你尝尝,是不是有淡淡的红酒香?”基地负责人韩发辉摘下一串葡萄,品尝起来果肉脆嫩多汁,清甜中裹挟着一丝醇厚。这独特风味的背后,依托的是一套科学、精细的种植技术体系。
“‘妮娜皇后’对光照极其敏感。日常日照不足时,需要在大棚内悬挂补光灯,地面铺设反光膜。”韩发辉指着棚内的设施介绍。不仅如此,土壤中还埋设了输送微量元素的管道,钙、锌、氨基酸乃至稀土元素都按科学配比精准注入。“就像给葡萄定制‘营养餐’——缺什么,补什么。”
大棚一角,一个白色塑料桶格外醒目。“这是我们自制的豆泥原浆,在葡萄长到玉米粒大小时,通过地下管道精准输送到葡萄藤根部。”韩发辉介绍,每棵葡萄藤下还埋有基地自繁的蚯蚓,形成的“蚯蚓酶”成为葡萄生长的天然助力。
“园内葡萄进入成熟期,对水分的要求极为苛刻。”韩发辉说,大棚内的喷灌系统每天都会自动开启一次,细密的水雾均匀洒向藤蔓,为葡萄补水。“不然会导致葡萄变软,只有精准灌溉才能保证最佳品质。”韩发辉说。
棚内的水肥一体化系统不仅节省了90%的人工成本,更实现了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这座占地30亩的基地,年产葡萄达8万斤,其中九亩“妮娜皇后”成为“明星产品”,每公斤售价最高达136元。
“上周六有个大客户直接订了70箱,一单就破了万元。”韩发辉脸上洋溢着笑容。8年种植经验让他深谙品质是最大的竞争力这一道理,为此基地始终坚持用农家肥替代化肥,实行标准化、科学化的种植,确保葡萄品质过硬,赢得市场认可。
如今,黔丰草莓园的葡萄基地已成为花溪区精品水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全区5.08万亩果树中,精品水果占1.5万亩,其中葡萄种植面积达1200亩,且主要以规模化种植、科技赋能和联农带农机制为特色,分布在马铃乡、石板镇、青岩镇、黔陶乡等乡镇。
目前,全区有精品水果种植企业15家,有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1家,3家企业获得有机认证,1500余亩果园达到有机标准。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