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务资讯政务动态

【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贵阳贵安:智慧农机“慧”就丰收景 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发布日期:2025-09-29 11:31 浏览次数:0次 字体:【    

全省玉米机收减损大比武在息烽县养龙司镇举行。 梁超 摄 

金秋的黔中大地,除了丰收的色彩,更有科技的音符。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场景,正被无人驾驶的收割机、空中飞行的植保无人机、自动化运行的加工生产线所代替,“智慧农机”这位田间地头的“新农人”,正以其高效、精准、省力的独特方式,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为丰收注入科技动能,让农民享受到现代农业带来的美好生活。

9月11日,花溪区的一片高标准农田里,机声隆隆,稻香四溢。这里正在举行“2025年贵阳贵安水稻机收减损暨节约粮食反浪费活动”。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赛场上的主角是几台装配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自动驾驶收割机。只见这些“铁牛”沿着预设的路径稳步前行,精准地“吞”入金黄的稻株,脱粒、清选、装车,动作一气呵成,行驶路径笔直,转弯调头精准流畅。一位浑身是汗的农机手停下机器,感慨地说:“现在开农机,不光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减少损耗,就是为增产出力,这不仅是技术,更是责任。”

全省玉米机收减损大比武在息烽县养龙司镇举行。 梁超 摄

由贵州省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参与改装的新型打捆功能联合收割机,更是吸引了全场目光,它不仅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实现了在封闭区域的全程自动驾驶和智能路径规划,更在收割脱粒后,能自动将秸秆粉碎、喷洒菌剂促进腐熟,并最终压实打捆,便于后续资源化利用。这一创新技术,真正做到了“颗粒归仓”和秸秆综合利用的环保目标。

另一边,在息烽县养龙司镇的玉米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机收减损大比武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数台联合收割机在划定的比赛区域内敏捷穿梭,摘穗、脱粒、茎秆粉碎还田,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裁判员们手拿专业的测损仪,弯腰仔细检查机器过后地面的落粒情况,认真记录。“我们比武,不仅看谁收得快,更要看谁收得干净、收得稳,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失。”一位裁判员介绍道。最终,代表贵阳出战的农机手李昌金凭借其精湛的操作技术和极低的损失率夺得冠军,他笑着擦拭汗水:“能把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尽可能多地收回来,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息烽县永靖镇老厂村村民利用无人机运输莲花白。 李佳旭 摄

农机的威力不仅体现在“收得好”,更体现在“运得巧”。七月黄桃上市季节,在开阳县米坪乡,无人机悬停于果林之上,吊运着满筐鲜桃轻松越过高坡,稳稳落向货运点。基地负责人介绍,原先靠人背,一天最多运250公斤,如今一台无人机日运量可达5000公斤,成本降低6成。在息烽县永靖镇,无人机穿梭于陡峭山路间,快速收运莲花白,种植户高永华高兴地算起了账:“10吨菜装一车,往年人工费两三千元,现在用上无人机,降低一半成本还不累。”同样在清镇市、修文县、花溪区,无人机吊运正广泛应用于猕猴桃、玉米、水稻、西瓜等农产品。

息烽西山贡米种植区采用无人植保机飞防。  梁超 摄 

除了采收和运输,无人机在植保领域也已成为绝对主力。在息烽县的西山贡米种植区,随着操作员指令下达,几台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按照预先设定的航线,在稻株上空低空飞行,均匀地喷洒着生物药剂。“传统的人工作业,一人一天最多完成10亩地,现在一台无人机一天就能轻松完成400亩的作业任务,精准、高效、安全。”操作员一边熟练地更换电池一边介绍。

从耕、种、管、收、烘到运输,机械化已参与农业生产全流程。近年来,贵阳贵安通过构建“1+8+N”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市、县、乡三级服务网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让丘陵山地的农业生产告别“肩挑背扛”。2024年,贵阳贵安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1.13%。今年以来,投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1274万元,新增农机具1.17万台(套),受益农户1.12万户;截至8月底,累计投用农机12.7万台(套),完成机耕面积198.2万亩。

无人驾驶乘坐式插秧机在清镇市投入使用。  梁超 摄

技术赋能农机,智慧助推增效。贵阳贵安丘陵山地农机加快小型化、智慧化研发应用,促进“铁牛”变“智牛”,拓展农机新质生产力,探索农业发展方式新突破,助力农业高质高效,全力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现代农业注入新动能。

来源:甲秀新闻

分享到:

 
您好,我是筑筑。欢迎您访问贵阳市人民政府网,需要帮助可随时点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