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务资讯政务动态

夜校灯火“照亮”乡村人才振兴路——贵阳贵安“筑农夜校”精准送学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布日期:2025-10-09 17:28 浏览次数:0次 字体:【    

夜幕降临,“筑农夜校”灯火点亮,不少忙活了一天的农民开始“充电”增技能。

自市农业农村局去年12月16日在花溪区黔陶乡首次组织开办“筑农夜校”以来,已累计举办夜校80余期,覆盖4600余人次。从无人机操作到肉鸡养殖,从民宿经营到环境治理,“白天握锄头,晚上学技术”的村民在这里汲取知识养分,成长为乡村振兴中最活跃的“人才引擎”。如今,这种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正悄然改变着贵阳贵安乡村的发展轨迹。

培训送到家门口 按需施教有精度

今年2月10日,开年第一期“筑农夜校”在乌当区下坝镇下坝村开课,吸引80余名农民代表、返乡创业者和乡村治理服务人员参与。农业技术专家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现状,从育苗、播种、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开展果蔬产业园林下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并针对性介绍252路“惠农专线”。

“我家的蔬菜都是靠252路‘惠农专线’销售的,专家讲的课也符合我家情况。”培训中,村民陈瑞梅一边记录一边说。

“村民想听什么就讲什么,村民在哪里,课堂就开到哪里,村民什么时候有空就什么时候讲”——三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举办“筑农夜校”的核心要义。在实际运作中,夜校构建了完善的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市级层面负责统筹规划和调配师资,县级层面负责具体管理,乡村层面精准对接村民需求并组织参训。这种分层负责的设计,确保了培训资源能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筑农夜校”还创新推行“点单式”培训模式,每个培训周期前,各乡镇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精准摸排村民需求,根据农时季节和产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春耕时节侧重种植技术、采收季节侧重营销知识。同时,弹性安排培训时间,除晚间授课,还利用农闲时节、雨天等时段,在村子坝坝、休闲凉亭、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教学,实现“农民在哪里,课堂就开到哪里”。

政企校联动也为“筑农夜校”注入强大动能。“筑农夜校”不断强化师资力量,并与高校、龙头企业合作,打造市、县、乡三级师资库,农业干部、科技专家、科研人员、涉农企业、农村能人等共同授课,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

今年4月初开设的无人机培训班出现“爆棚”场面,原计划100人的培训,报名人数达790余人,最后不得不分7期进行。贵阳电子职业学校教师带领学员进行模拟飞行和实地操作,他说:“我们站在农民的角度,专门针对农业植保场景进行培训。”学员刘刚学成后信心倍增:“无人机植保效率高,坚定了我们发展低空经济的信心。”

线上线下融合,拓展了培训覆盖面。其中,线下组织实操培训,确保学以致用;线上开设学习专栏,分享专家授课视频。这种灵活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夜校成为农民身边的“技能加油站”。

课程设置显广度 内容设计重实效

“筑农夜校”开办以来,围绕种植、养殖、加工、流通、农旅及其他服务业等“五业”特点,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全链条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既注重实用技能传授,又强调现代发展理念培育,确保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培训机制。

农业技术培训突出实用性和前瞻性。7月16日,在修文县六广镇的枇杷种植培训中,种植户胡兵收获颇丰,他说:“种了6年枇杷,这次才系统深入地学习了防虫和安全用药知识。”作为新兴课程,无人机培训深受年轻农民青睐,学员颜夕说:“无人机应用广泛,这次学习对我们合作社发展帮助很大。”这些课程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配备专业老师进行现场指导,确保技术落地见效。

产业发展培训着力提升农民经营能力。4月24日,在清镇市王庄乡小坡村的肉鸡养殖培训现场,政策解读、经验分享、技术指导环环相扣。养殖户罗龙富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授课,村民宋元福深受启发,他说:“学到了实用技术,了解了优惠政策,我还要扩大养殖规模。”培训还引入“公司+农户”的模式,与龙头企业合作,为农户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服务。

品牌建设培训助推农业转型升级。乌当区通过创建“五零吾当”区域品牌,引导农民转变经营理念。省品牌促进会专家在乌当区开班的一次“筑农夜校”培训中说:“要从‘产品思维’转向‘品牌思维’,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这种理念正逐渐转变当下农户经营思维,为农产品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旅居产业培训促进农旅融合发展。7月29日,在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的旅居服务培训班上,民宿专家袁光胜分享自己的实战经验:“选址要有特色,产品要有个性,服务要温馨自然。”村民周开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后说:“老师讲得实用,我要提升设施和服务质量。”培训还引入“一对一”指导机制,为从业者提供全链条支持。

环境治理培训助力美丽乡村建设。6月起,南明区石塘村、观山湖区赵官村等地陆续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培训。驻村干部用方言讲解政策,动员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培训后,多地定时组织大扫除,村民齐心协力让村庄“持久美”。

电商培训培育“数字新农人”。8月初开班的“筑农夜校”全市电商直播运营提升培训上,通过“理论+实战”的方式,54名学员学习短视频营销和直播带货。课程涵盖七大模块,帮助农民掌握“新农具”、拓宽“新销路”,助力农产品“出山”。

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培训,“筑农夜校”有效提升了农民技能与经营理念,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未来,夜校将继续拓展课程覆盖面与服务深度,助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人才红利添底气 乡村发展增动能

“筑农夜校”的持续耕耘,正在进一步释放人才红利。通过系统化培训,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快速成长,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形成人才振兴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今,“筑农夜校”正在促进农民思想观念转变。花溪区黔陶乡返乡创业者陈正琴参加夜校学习后表示,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创业信心。这种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激发了农民学习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数据显示,贵阳贵安农村实用人才连续三年年均新增约1万人。这些受过培训的农民,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乌当区下坝镇谷定村村民高以镜通过学习种植技术,顺利经营了一个家庭农场。清镇市通过肉鸡养殖培训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无人机培训推动低空经济萌芽,通过旅居培训助力打造“一村一品”……

与此同时,“筑农夜校”也成为凝聚基层共识的重要平台。修文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要将夜校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根据群众需求丰富培训内容。清镇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则表示,计划开展更多元化的培训,提升村民的本领,拓宽村民的视野。

从修文县的猕猴桃园到清镇市的养殖基地,从乌当区的家庭农场到花溪区的特色民宿,夜校培育的人才正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他们不仅掌握了新技术、新理念,更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形成“培育一人、带动一片”的倍增效应。

夜校灯火,照亮了乡土人才的成长之路,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筑农夜校”的成功实践,探索出一条以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正以其精准的需求对接、丰富的课程体系、灵活的教学形式,激活乡村人才“一池春水”。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贵阳贵安将继续深化“筑农夜校”建设,在低空经济、品牌农业、数字乡村等领域拓展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提升培训质量,通过持续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人才振兴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强引擎”。

来源:贵阳日报

分享到:

 
您好,我是筑筑。欢迎您访问贵阳市人民政府网,需要帮助可随时点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