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务资讯政务动态

物流引擎激活乡村新机遇!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见闻

发布日期:2025-10-17 15:15 浏览次数:0次 字体:【    

分拣线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包裹源源不断流转;园区内外,数以万计的物流车辆有序穿行,节后的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简称“经济区”)临空现代物流园一派繁忙景象——这片昔日的农业区域,如今已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强劲物流引擎。

来自经济区双创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经济区物流企业总数已增至300余户,同比增长12.6%;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02%,占全市比重提升至33.16%。

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也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与稳定收入。从工作方式到生活节奏,从思想观念到发展路径,一场由物流产业推动的深刻变迁,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展开。

产业延伸拓新路 村民转型学技能

秦棋村是经济区小碧乡16个行政村中,毗邻经济区临空现代物流园的一个村寨。2015年整村搬迁,2019年回迁至交建花园,全村户籍人口1475人,其中劳动力690余人。

随着物流园区规模扩大,每天上万辆物流车辆从这里进出,让秦棋村嗅到了发展商机。

为方便园区物流车辆在家门口就能检测,今年4月,该村与黔南一家企业合作,在物流园内建设了一个汽车检测站,其中八成员工是秦棋村的村民。20余名村民中,45岁的杨欢是其中一员。

作为秦棋村土生土长的村民,杨欢开过餐馆、卖过衣服,秦棋汽车检测站的建立,为她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

为学习这些从未接触过的技能,两个月来,她一直在检测站学习车辆检验技术,从高拍到审核,逐步掌握各个环节。

“虽然很难,但你必须逼自己学。”杨欢说,俗话说“靠山吃山”,秦棋村靠的就是物流,她的同龄人中,大部分都在做和物流相关的工作,有的做保洁、保安、司机,有的在园区经营餐饮,有的做分拣员、仓管员,成为庞大物流产业链条上的一员。

“这个监测站不仅能为物流园的货车、小车提供检测服务,同时还能辐射整个片区社会车辆,每年保底能为村里带来48万元的收益,同时还有5%的毛利润分红。”秦棋村党支部书记杨家祥说,截至目前,秦棋村年轻的闲置劳动力,基本上都在物流园区上班,总计有300多人。

“物流产业给村里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解决就业。”毗邻物流园区另一个村——马寨村的党支部书记王先凤表示,截至目前,马寨村有100余人在物流园工作,就业结构呈现明显的年龄分层:45岁以下村民多担任分拣、仓管,45—55岁女性多从事保洁,45—60岁男性则担任搬运、保安等。

从不懂电脑到熟练操作设备,从田间劳作到掌握专业技能——在经济区小碧乡,失地村民在不断转型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迎来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围绕物流做文章 多元发展促振兴

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不只为经济区小碧乡整村征拆回迁的村民解决就业问题,也为他们带来了多重收益。

马寨新城是经济区小碧乡的一个安置小区,共有1204套房屋,其中猫洞村和马寨村的村民就拥有800多套。过去,不少房屋闲置,随着物流园区工人增多,村民开始将闲置房出租,截至目前,两村已出租房屋100余套。

“100平方米房子,月租金在800元至1000元左右。一个家庭如有两三套房子,月租金就有两三千元。”王先凤说,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激活了村里的闲置资源。

除此外,秦棋村的村民也在村里的组织协调下,在园区成立一个物流园大食堂——秦棋食府,围绕家门口的物流搞起配套服务,专门解决物流园区数千员工吃饭的问题。

除了村民出租房屋、发展餐饮,经济区小碧乡的各个村也纷纷因势利导,围绕物流产业做配套服务,发展村集体经济。

为解决过境司机和商务人员来物流园区的住宿问题,秦棋村将村里的办公楼改造成酒店,1200多平方米、40多间客房的秦棋酒店,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30余万元的收益。

围绕物流车辆的加油问题,秦棋村与云关村共同投资6900余万元,与央企中化石油合作,在物流园二号路旁建设一个加油站,预计每年可为每个村带来200多万元的收益。

……

来自经济区双创中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经济区临空现代物流园已引进博凯医药物流园、丰泰(顺丰)电商产业园、车夫网国际空港物流中心、茅台智慧物流园等一大批知名物流企业,2024年,经济区物流企业总数达254户,物流产业实现营收149.97亿元,同比增长18.05%。今年1-9月,经济区物流企业总数已增至300余户,同比增长12.6%;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02%,占全市比重提升至33.16%。

新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中,贵阳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未来,随着每天数十万件货物在这里中转、分拣,经济区的物流产业将给周边区域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产业兴乡村美 乡风文明润人心

除了物流产业,近年来,经济区已成功构建起以工业、物流、旅游、开放型经济及经济配套为核心的“4+1”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的集聚与发展,不仅重塑了区域经济格局,也深刻影响着小碧乡16个行政村村民的生活面貌与精神风尚。

走进秦棋村安置小区交建花园,整洁的环境、规范的停车区与完善的垃圾分类设施,展现出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社区形象。村民们从平房搬进楼房,从以往的随地吐痰、甚至“牵着马上楼”,到如今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主动维护公共环境,文明素养显著提升。

教育观念的提升尤为显著。随着收入增加,村民更加重视子女教育,崇学尚教在当地蔚然成风。多个村设立专项奖学金,并将奖励优秀学子写进村规民约。其中的秦棋村连续十年超预算投入教育,累计发放奖学金超百万元。

“以前全村每年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如今百分之六七十的考生能上大学,每年稳定输出五六个本科生。”杨家祥说,生产方式的改变让村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教育,才能真正改变下一代的命运。”

乡风民俗也在同步向好。通过将“治风”与集体分红、村规民约挂钩,小碧乡十余个村形成共识:除红白喜事外,其余酒席一律不办。“人情负担轻了,社会风气好了”,成为村民们的普遍感受。

“从检测站到加油站,从房屋出租到集体经济,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激活了乡村发展新机遇。”经济区小碧乡党委书记项毅表示,未来,随着货物中转量的持续增长,航空物流枢纽的辐射效应还将进一步释放,将为小碧乡乡村振兴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分享到:

 
您好,我是筑筑。欢迎您访问贵阳市人民政府网,需要帮助可随时点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