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景 新展陈 新驿站——国庆中秋假期贵阳文化场馆见闻
发布日期:2025-10-07 10:20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国庆中秋假期,贵阳文化场馆涌现新现象、呈现新面貌:百年“大觉精舍”修缮开放,“活化利用+非遗集合”解锁文化体验新场景,文保单位里有了“非遗综合体”;贵州省博物馆新展“信·仰之间——革命先驱家书展”以“家书”小切口,引领观众走进百年来中国革命先驱的精神深处;全面提升开放的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展陈以“贵州”为地理单元,呈现“黔山赤子”的铮铮风骨;贵州省文化馆的“行与归——全国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从新文艺群体的视角,探寻贵阳何以成为年轻人的“新驿站”“新归宿”……
新场景:文保单位里的“非遗综合体”
本土风味与咖啡搭配口感交融,传统茶道与香道体验气息悠长,1500件非遗手作汇聚各美其美……电台街上“102岁”的古建“大觉精舍”,经过历史上的第五次修缮后焕新开放,以文保单位里的“非遗综合体”全新示人。
“大觉精舍”又称“华家阁楼”,是老贵阳三大家族之一、有“华家银子”之称的华家现存贵阳唯一一处场馆遗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后开放的“大觉精舍”修建如旧又活化利用,引入茶馆茶咖、古琴传习、非遗工坊、非遗设计等业态,创新构建了“设计+体验”的非遗复合业态。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大觉精舍”依托现有多元业态,打造了“可感、可玩、可带走”的文化体验场景,让传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记者在现场看到,作为2025年贵州文旅季特色新店的“花田禾美大觉”非遗设计品集合店,汇聚25位设计师的1500件非遗设计单品,涵盖蜡染、苗绣、手工银饰等贵州传统工艺创新作品,游客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手工扎染挑战、制作专属非遗物件;古琴体验区丝竹之声入耳,游客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弹奏经典曲目,亲手定制古琴周边……
贵阳市文物管理所文昌阁景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可参与、可互动的非遗体验,既可让非遗技艺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传承”并延续至生活日常,又可将文物建筑变成贵州非遗活化利用的生动实践地。
新展陈:立体呈现革命先驱的忠诚与信仰
林觉民《与妻书》中“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是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国情怀;邓恩铭致父亲信中的“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李策在狱中嘱咐妹妹的“我要你在生活上做出一个榜样来”,让人看见了贵州儿女的铮铮风骨;杜凤瑞“不能抛去全国人民所给我光荣义务和责任去回家探亲”,黄继光“男身体很好,希大人莫要挂念”的朴素字句,是和平守卫者一字一句的誓言……
这些由不同时期的革命先驱写于硝烟中、监狱中、刑场上的家书,在贵州省博物馆“信·仰之间——革命先驱家书展”上“启封”,并于国庆期间迎来了广大的“读信人”。展览由“星火燎原”“黔山赤子”“山河无恙”三部分组成,旨在以书信为入口,走进百年来中国一代代人的精神深处。
在这里,墨迹会呼吸,信纸会发声,革命信念穿越时空。展览以实物陈列、背景叙事、多媒体场景与互动体验,为观众构建起一个沉浸式精神场域。展览策展人宋曼表示,观展者循着泛黄信笺上的墨迹温度,触摸那些藏在褶皱里的热血与柔情,走进百年来中国一代代人的精神深处,可以在血脉共鸣中读懂何为“家”与“国”的同频共振,何为“小我”与“大我”的永恒交响。
展览中“黔山赤子”所体现的贵州儿女风骨情怀,在全面提升开放的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展陈中有更全面的体现。纪念馆位于贵阳市文笔街11号,原为“高家花园”。1935年1月,党中央批准建立的中共贵州省工委曾秘密在此办公,这是长征途中党中央批准建立的唯一的省级地下党领导机构。
纪念馆本次展陈提升后,布展面积达900余平方米,展出近100件(套)革命文物。新增内容涵盖红军长征三过贵阳的历史细节、早期贵州地方党组织建设历程等最新研究成果,并对旧址主楼进行了历史风貌复原陈列,生动再现当年地下党秘密工作的场景。
贵阳市民关文多次带孩子来此进行“红色打卡”。她说:“展陈提升后,对革命历史的直观感受与沉浸体验大大增强。”
新驿站:新文艺群体视角下的“双向奔赴”
“2024年,贵阳这座城市以全国最高的人口增长率,成为无数行旅人的新驿站。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这片高原,在此停留,或再度出发。”策展人彭婉昕选择在贵阳,以艺术的语言叩问现代人永恒的精神命题:漂泊与归属。节日期间,其策展的“行与归——全国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正在贵州省文化馆展出。
展览在艺术家的选择上,偏重“80后”至“00后”的新文艺群体、青年艺术家。最终,来自上海、广东、河北、河南、陕西、重庆、四川以及贵州本土的17位青年艺术家参展,总计展出油画、纸本重彩、黑白木刻版画、雕塑、陶艺等作品108件,从作品形式上更好地体现了新文艺群体艺术作品的创新性和创意性。
“参展艺术家中,多有十八岁负笈远行的经历,求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异乡,成为城市新移民群体中的一员。他们的创作,天然带有双重视角——既是故乡的遥望者,又是他乡的亲历者。正如贵州这片土地本身,既是我们旅程的终点,亦是出发的起点。”彭婉昕最终以“行与归”作为此次展览的主题,从艺术家的身体迁徙、精神归属中,探讨一座城与一群人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