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人大代表建议全省

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于提请省级支持贵阳申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有关建议

发布日期:2023-06-02 10:33:17 浏览次数:0次 字体:【    

答复文号:筑府议复〔2023〕10号 类别:A
人大代表: 届次: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标题:关于提请省级支持贵阳申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有关建议 编号:270
主办单位:省科技厅 会办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摘要内容:

关于提请省级支持贵阳申建国家科技成果

转移转化示范区的有关建议

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的试验田,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先行区。按照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任务要求,科技部已批复建设江苏苏南、四川成德绵等多家示范区。

目前,贵阳贵安拥有全省三成的技术交易额、四成新设市场主体、五成研发经费投入、六成高新技术企业、七成科技研发力量,科技创新基础条件最好,吸纳科研成果的承载力最强,具备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优越条件。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家科技部印发《“科技入黔”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贵阳市已将“推动具有贵州特色的全域创新、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作为第一项任务提出“推动贵阳国家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支持创建贵阳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建设目标

以贵阳贵安为核心区建设示范区,有利于集聚全省科技创新资源,汇聚全省人才智慧,解决“短板性”“瓶颈性”难题,使科技政策扎实落地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改革,最大限度提高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利于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和藩篱,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有利于探索科技人员收益分配改革,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打通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示范的全链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辐射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目前,此项工作根据《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指引》要求,贵阳市在省科技厅指导下,已完成《贵阳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方案》初稿编写工作,由于市级层面无法直接申报,需要由省政府向国家科技部申请。

因此,建议省级层面能够多方整合资源,支撑和帮助贵阳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申建成功。


办理答复:

省科技厅:

戚玉峰代表提出的《关于提请省级支持贵阳申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有关建议》收悉。我市的会办意见如下:

一、贵阳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申建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科技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强省会”行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成果转化为落脚点,以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抓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创新工作迈上了新台阶。2022年以来,对照《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指引》,认真编制《贵州省贵阳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方案》,奋力打造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一)实施“科技入黔”行动“第一工程”

做强“科技入黔”主阵地,依托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全国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集群、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结构,全面开展“东部研发+贵州制造”“东部成果+贵州转化”模式创新,迅速提升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实施科技招引行动,加快推动与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广东、深圳以及大湾区等东部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研发机构的合作,大力引导科技企业吸纳东部成果入黔,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贵阳贵安的产业能级。

加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工程院等在京高校院所的合作,依托乌江实验室、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引入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省外一流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到贵阳贵安落地转化。正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积极建设离岸孵化创新基地。依托数博发布平台,征集(收集)并发布15个大数据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领先科技成果。加速建设贵州科学数据中心(贵安超算中心),推进与中科曙光等6家企业合作签订算力服务协议。加速建设FAST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中心项目。

(二)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动工程”

畅通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科学院等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联接机制,建立了涵盖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领军企业的科技成果库,汇集各方科技成果21991项,有效丰富和完善了贵阳贵安创新资源成果库,着力解决“谁来转化”的问题。全力引进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院所科技成果在“四城”转化落地,推动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乌江实验室、贵阳市化学药原料药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中心平台投入运营,推动组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贵州分中心”,争取常态化承办“院士贵州行”活动。

2022年,贵阳贵安新增培育了贵州师范大学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7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总数达到20家,培育10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单位。以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申建工作为统领,聚焦7大重点产业领域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67个,资助市级科技资金1585万元,拉动社会资本投资2.08亿元。全年开展了9场“筑创荟”科技创新创业实战路演及成果对接活动,共有23个项目获得投资意向,促成了15家企业与专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通过各类活动举办,搭建成果转移转化桥梁,营造浓厚创新氛围,厚植成果转化创新沃土。

(三)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畅通工程”

出台《贵阳贵安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年)》,分梯队建立高企培育库,扎实开展“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和“千企改造、一企一策”科技成果赋能企业行动。2022年在稳定申报数量的基础上提升申报质量,获国家科技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创近5年来最高记录。高新技术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协同推进。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1户,累计达到33户;新认定省级88户,累计达到134户;新认定市级52户,累计达到113户。支持了一批科技型企业成功上市。2022年,遴选出10家具有颠覆式创新、爆发式成长潜力的领头科技型企业,推荐至贵厅入库独角兽培育企业;贵州振华风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于8月26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现全市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的科技型企业累计达到16家。

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推动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属国有企业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办法及实施细则,推动在筑高校、科研院所争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国家试点。在筑高校、科研院所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在科研人员履行协议、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积极进展、收益情况良好的情况下,试点单位可进一步延长科研人员长期使用权期限。在贵阳学院开展探索“技术股+现金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四)实施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贵安新区、贵阳国家高新区、贵阳市南明区三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推动精益创业,构建一批专业化特色载体。实施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提质增效计划,增强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星创天地等双创载体的孵化功能,形成覆盖科技型企业成长各阶段的孵化体系。推动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贴近“1+7+1”产业导入科技成果,为在孵企业(团队)赋能。鼓励华为云、振华电子、世纪恒通、翰凯斯、数安汇等骨干企业面向下游中小企业组建专业孵化器,共享专业化设施和技术服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贵阳市现有市级以上孵化器37家(国家级4家、省级9家、市级24家),众创空间73家(国家级18家、省级17家、市级38家),孵化器、众创空间共110家。

制定了《贵阳市2022—2025年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培育认定工作方案》,将“贵州师范大学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5家机构评为2022年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给予每家10万元资助。现贵阳市共有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2家,帮助贵阳贵安企业挖掘技术需求195项。围绕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健康医药、生态特色食品、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制定了一批科技成果评价标准,着力解决科技成果交易双方对科技成果成熟度的分歧,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搭建撮合媒介。制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标准,为科技成果交易双方提供可供谈判的参考价格。

(五)实施科技金融支持模式“创新工程”

充分发挥好市场“无形手”作用,为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市场主体培育提升机制、督导考核机制、配套奖补机制,出台《贵阳贵安市场主体培育提升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以及助力复工复产23条措施等10余个配套政策文件,从政策、资金、就业、人才、营商环境等方面纾难解困。深化“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证照分离改革、简易注销改革、歇业备案改革,做优准入准营退出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让企业“进得来”。

修订实施《贵阳市知识产权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有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2022年,贵阳市新增专利授权1.41万件,占全省48.1%,居全省首位。指导企业通过商标权、专利权向银行质押,获得信用贷款9.43亿元,同比增长186.22%。目前贵阳市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已累计完成投资总金额534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67亿元,落地贵阳金额5940万元。

发挥财政资金对科技金融的引导作用,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2022年贵阳市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决算完成21.47亿,比上年增长5.03%;全面激发企业研发投入,企业、高等院校、政府所属科研机构R&D经费投入分别为65.33亿元、13.20亿元和8.79亿元,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占比较上年提升5.1个百分点;争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支持贵阳贵安发展,2022年贵阳贵安获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31个,占全省55%,获资金支持4698万元、占全省比重57%,获得立项支持项目数量和经费均排名全省第一。

二、下步工作打算

在贵厅的支持下,我市已将《贵州省贵阳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方案》提请国家科技部成果司作指导,正按照成果司指导意见进行完善。下一步,我市将深化“强省会”行动,围绕“推动贵阳国家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创建贵阳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建设目标,一是抓申建工作,积极争取贵厅及省直有关部门支持,加快推进建设方案在省级层面过会、上报,力争尽早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复;二是抓组织管理,利用申建机遇,抓组织管理、抓体系建设,通过实时动态征集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步入常态化轨道;三是抓实施方案,按照建设方案,围绕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具体细化、落实到责任部门,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工作。


2023年5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杨青;联系电话:87989665)


分享到:

上一篇:关于支持惠水县推进“强省会”战略,建设惠安大道外连公路的建议
下一篇:关于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向贵阳倾斜的建议
 
您好,我是筑筑。欢迎您访问贵阳市人民政府网,需要帮助可随时点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