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地方特色农贸市场建设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5-06-03 10:18:42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答复文号:筑府提复〔2025〕5号 | 类别:A |
政协委员: | 届次: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
标题:关于推进地方特色农贸市场建设的提案 | 编号:4345 |
主办单位: | 会办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 |
摘要内容: 情况分析: 农贸市场不仅承载着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幸福,更是展现地方特色的窗口。近几年来,贵州省每年建设和改造100个农贸市场。贵阳、黔东南、黔南等地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加快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硬件设施焕然一新,环境卫生大为改观,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出现了贵阳市民生路农贸市场和新路口农贸市场、凯里市禾丰智慧农贸市场等“网红”市场,除了本地居民,还有不少游客慕名前往。我省农贸市场提升改造成效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明显提升。 但通过走访调研部分农贸市场发现,有两成的群众对居家附近农贸市场改造缺乏特色。 一是改造场景比较传统。市场内部虽然实现了生熟食分隔、干湿分离、水陆分区,但是没有充分融入所在区域蕴含的特色元素。当前,“年轻人逛菜场”已经成了热门词条,然而,我们大部分农贸市场并没有契合年轻人对新型消费场景的需求。 二是经营理念固守成规。农贸市场管理方主要靠租赁摊位经营市场,没有拓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更不会对市场的特色定位进行谋划。而商户大多从事此行业十几年,依旧靠传统卖菜维持经营,未能采用新型营销方式吸引更多的顾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 对此,我们建议农贸市场的提升改造可以“立足本土”彰显特色: 具体建议一:一是实现与文旅IP矩阵无缝衔接。 贵阳市拥有路边音乐会、黔东南有“村超”等特色鲜明的文旅IP,农贸市场也应当成为贵州文旅IP矩阵中的一部分。可以进行试点探索,将新路口农贸市场与青云路步行街有机整合,集中连片打造成开放式新型农贸市场综合体,实现相互引流,共同壮大消费体量。像苏州最美菜市场双塔市集,与外面沿河区域充分交融,市场空间设置与整片街区共同营造出传统苏式文化的余韵。同时,在“吃”上发力。诸如碗耳糕、洋芋片、辣椒面等已经成为外地游客逛农贸市场必买的特色食品,可以制作“农贸市场美食地图”,挖掘宣传更多的网红特色食品,在农贸市场设立贵州特产专区,满足食客们探店的欲望。 具体建议二:二是推进智慧农贸市场建设。 通过建立智慧农贸大数据监管平台,实时采集交易数据实现农贸市场菜价波动监控,探索AI场景抓拍市场占道经营、熟食三白预警、卫生预警等,通过农残检测信息采集,实时掌控市场食品安全情况,提高农贸市场数字化监管水平,可以让消费者享受更便捷、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也可以实现当地监管部门与辖区内市场互联互通。 具体建议三:三是进行人性化和适老化改造。 对各地农贸市场一些长期空置的角落摊位,可以改造为休息区,加设饮水点、座椅、儿童游乐区等,提供物品寄存、共享充电宝等服务,增加消费人群的停留时间,也让农贸市场更加便民、亲民。为节省上班族做饭时间,增设半成品加工区域,买菜回家不用耗时耗力处理。还可以引入本地高校、职业院校、规划设计院中有情怀、有能力、有经验的团队参与农贸市场提升改造。 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关乎民生福祉,是“烟火气”催生 着“幸福感”,是“小市场”羁绊着“大民生”。在新型消费模式和社交场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优化农贸市场的建设和经营理念,注重打造特色鲜明的农贸市场,既能让农贸市场在多种业态冲击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焕发活力;也能在推进城市更新中实现整体联动,促进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更能不断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实现文旅体验与消费娱乐的有机融合。 |
|
办理答复: 省商务厅: 民革贵州省委提出的《关于推进地方特色农贸市场建设的提案》收悉。我市会办意见如下: 一、贵阳贵安农贸市场建设基本情况 按照贵阳贵安“一圈两场三改”2021—2024年工作任务安排,对全域140个生活圈内84个农贸市场进行了改造升级,并新建农贸市场9个,共计实施项目93个,截至2023年底已全部建设完成,共计改造建设面积达27.05万㎡,改造摊位12689个,改造门面3952个。三年来,市级财政已投入农贸市场改造补助资金约3364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约2.5亿元。同时完成了2个专业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以社会化生鲜农超为主体,以“一南一北”2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撑的农超市场供应体系,确保每个生活圈至少1个公益性网点,每个社区至少1个社区菜店及若干便民微菜场、生鲜销售网点,以有效满足了市民多元化、便利化消费需求。 2024年,我市按照智慧监管、智慧运营的要求,采取升级完善农贸市场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全市农贸市场一张图、数字化改造一批农贸市场等措施,全力推进农贸市场数字化管理水平提升。截至2024年8月,目标任务涉及20个农贸市场数字化改造、数字化管理平台驾驶舱等内容升级、农贸市场分布地图信息整理收集工作已全部完成。 二、积极推进农贸市场特色化建设 (一)强化农贸市场融合性。在农贸市场改造过程中,部分市场主体结合市场和周边特点进行特色化打造。如:云岩区民生路农贸市场。自2022年5月改造完成后,市场结合市民需求不断提升环境和丰富商户类别,2024年初,引进水果店、鲜花店,统一规划食杂店区域,打造食杂伴手礼区域,售卖辣椒面、香肠腊肉、刺梨系列产品等本地特产,吸引外地游客打卡采买,为周边街区增添活力。菜场一层引入民生路“好吃街”,开街当日客流量约4万人次。再如:南明区青云路周边的新路口和多又多农贸市场进行提升改造后,与周边青云市集相得益彰。新路口农贸市场除传统农副产品经营外,引入早餐店、鲜花店等特色业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增加了残疾人轮椅、共享雨伞等,增强便民服务属性,方便市民购物时应对多变天气,体现了对周边居民和过往行人的关怀,增强了与周边街区的互动性。多又多农贸市场过道较改造前更宽敞整洁,功能分区,蔬菜、肉食、干货等摊位设置有序。 (二)突出农贸市场数字化改造。2024年对20个农贸市场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主要通过汇聚重点20个市场500余路视频流,实现对市场实时查看,满足日常在线巡查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减轻基础工作负担。通过视频AI抓拍市场主要经营区域实现了智慧化监管。如熟食摊位“三白”AI抓拍,确保熟食加工食品安全销售经营规范化;对市场消费通道占道进行AI抓拍,保障险情救生通道畅通无阻;对市场主要经营环境卫生进行AI抓拍,督促市场经营管理者保障经营环境干净卫生。如:民生路和新路口农贸市场,设置了智慧交易屏,每日更新菜价、实时交易数据、交易金额和农残监测数据等,信息公开透明;还设置有智慧菜价询问触屏系统,方便市民浏览市场布局、查询菜价和摊位位置等信息。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一)积极争取资金投入。进一步明确农贸市场民生保障的公益属性,加大财政对农贸市场改造和日常维护的投入。同时,积极探索以贷款贴息或国有平台参股等方式投入民营市场,提高财政资金带动效能。积极引进社区食堂、鲜花店、精品糕点店、修理店等业态进入农贸市场,丰富消费业态,将农贸市场打造为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二)因地制宜做好农贸市场规划。加强对区域内资源的整合,同时引导市场主体优化农贸市场布局,增加特色化业态,积极引导市场方转变经营思路,通过合理布局、制定优惠政策、开通网络购物平台等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适当规划增加停车场、洗手间等便民和适老化设施,提升购物消费体验。 (三)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市场接入贵阳市智慧农贸大数据管理平台,精准掌控市场整体运营情况;支持农贸市场开展视频监控系统改造接入贵阳市智慧农贸大数据管理平台,对农贸市场日常经营环境进行动态监控,加快全市农贸市场向现代流通业态升级。 (四)督促市场方切实履行管理责任。进一步规范农贸市场管理,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护开办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强化各部门在农贸市场监管工作方面的协作,提高贵阳贵安农贸市场长效常态管理水平。 2025年5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孙正利;联系电话:87989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