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政协提案全省

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于留住记忆——抢救贵州京剧文化瑰宝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5-09-01 09:27:24 浏览次数:0次 字体:【    

答复文号:筑府提复〔2025〕38号 类别:A
政协委员:龙佑铭 届次: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标题:关于留住记忆——抢救贵州京剧文化瑰宝的提案 编号:3068
主办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 会办单位:
摘要内容:

情况分析:

一、背景及问题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直辖的南海京剧团,1958年10月奉命调入贵州。1959年元月,以南海京剧团为主体的“贵州省京剧团”在贵阳挂牌成立。贵州省京剧团建团之初,时值贵州省黔剧团、贵州省花灯剧团刚刚成立,为扶持地方剧种,贵州省京剧团抽调30多位艺术家到贵州省黔剧团、贵州省花灯剧团进行艺术辅导,在老师们的精心辅导下,贵州省黔剧团的《秦娘美》《奢香夫人》等“黔剧”及贵州省花灯剧团的《七妹与蛇郎》《打舅娘》等“花灯戏”剧目所培养的青年演员们迅速脱颖而出,这些剧目都成为该剧种保留至今的传统剧目。2008年6月,贵州省黔剧院作为项目保护单位,申报的“黔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2011年5月,贵州省花灯剧团作为项目保护单位,申报的“花灯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2008年,贵州省京剧团被合并到贵阳市京剧团,改为贵州京剧院。贵州省京剧团及其传承群体由此淡忘和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成为不该忘却的记忆,也成为名副其实的灯下黑。2019年6月,贵州京剧院作为项目保护单位,申报的“京剧(贵阳市)”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据贵州文艺人才培训交流中心卢苇老师(原贵州省京剧团)回忆:1950年我的外公卢寿椿从1510部队下到地方广西南宁,成立了广西南宁人民京剧团,我的母亲卢小玉(83岁,原贵州省京剧团台柱子,本应成为贵州京剧界的第一朵“梅花”)自幼跟随外公学戏,在8、9岁时进入团里,作为学员参加团里的演出,那时候我外公卢寿椿是京剧团的团长,也是主要演员(当家花旦)。1954年,从广西南宁到了海南,成立了南海京剧团。1958年,响应号召支援贵州大三线,整个京剧团就搬迁到了贵阳,成立了贵州省京剧团。时至今日,像卢小玉、杨嘉陵、姚萍等一大批老艺人散居贵阳各地,像窦寰、周建英、杨文军等中年艺人也散居贵阳各地,无声无息。同时,通过对原贵州省京剧团剧场及排练厅开展的抢救性清理发现,亟待抢救。情况如下: (一)戏曲服装。共清理出各类服装六箱,总计达 254(件/套),但仍有部分库房未完成清理。 (二)道具。各类演出道具,涵盖⼑枪等兵器、戏曲⽤的刺绣桌椅披以及乐队乐器等上百件/套,尚未完成清理⼯作。(三)盔头。存有⽼⽣、花脸、⼩⽣的盔头及绣花⼩⽣⼱,以及武旦、⼑⻢旦的部分盔头上百件/套,清理⼯作尚未结束。(四)髯⼝清理。⽬前,几十件/套髯⼝已分类妥善保管。(五)其他:还有其他相关物品、物资尚未清理。

具体建议一:组织开展抢救性非遗调查保护

针对京剧(贵阳市)项目流布区域开展属地保护,进行项目及传承人调查,编撰申报文本,通过申报及公布,实现贵阳市各流布区域内的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有效保护。

具体建议二:给予抢救性专项资金支持

对原贵州省京剧团的服装、盔头、髯口、道具及其他等进行抢救性整理和保护,通过清理举办展览及展演。

具体建议三:

给予收集、整理、研究出版这一文化瑰宝的专项资金支持

具体建议四:做好传习弘扬

利用好现有剧场及排练厅,常态化开展京剧传承传习活动,使这一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弘扬。

具体建议五:实现生动见证

使之成为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与生动见证。

办理答复:

龙佑铭等3位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留住记忆——抢救贵州京剧文化瑰宝的提案》收悉。感谢对京剧文艺工作的关心。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对京剧(贵阳市)项目流布区域开展属地保护,进行项目及传承人调查保护”建议的办理情况

从2018年至今,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对市管辖的贵州京剧院进行了抢救性非遗调查保护。具体为:2018年10月,贵州京剧被列入贵阳市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6月,贵州京剧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12月,京剧容妆技艺、京胡艺术两个项目被列入贵阳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传承人保护方面,我市对京剧艺术家们始终深怀敬意,现贵州京剧院有省级传承人1位,市级传承人4位,同时,市非遗中心编撰出版的《守望乡土记忆——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实录》系列丛书中收录有贵州京剧院侯丹梅、冯冠博、张明玮三位传承人的演艺经历与技艺。但目前因相关资金短缺,贵阳市协同省管的多位老艺术家的传承技艺抢救性保护一直无法启动。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进一步对贵阳市辖区内(南明区为重点)京剧项目和相关传承人进行调查保护,公布“京剧(南明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将符合条件、有代表性的传承人纳入(贵阳市、南明区)名录,扩大传承人队伍,做好梯队建设,支撑贵州京剧项目得到更好保护传承与弘扬,推动贵州京剧在新时代实现更好发展,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基地及窗口。

二、关于“对原贵州省京剧团的服装、盔头、髯口、道具及其他等进行抢救性整理和保护”及“专项资金支持”建议的办理情况

2009年6月,根据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贵州京剧院组建方案〉的通知》(黔文旅改发〔2009〕2号),原贵州省京剧团、贵阳市京剧院合并为贵州京剧院,为贵阳市直属文化事业单位(之后,分别于2011年转企改制为贵州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贵州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重组,成为贵阳市旅游文化有限公司下属公司。现员工为企业身份)。但当时因省京剧团人员编制、待遇等原因,最终原贵州省京剧团人、财、物安置到新成立的贵州文艺人才培训交流中心,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的事业单位,原贵州省京剧团的服装、盔头、髯口、道具、剧场等未划归贵阳市管理。

2025年4月,贵州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从贵阳市市管国有文化企业调整为省管大一型国有文化企业贵州文化演艺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二级公司,并建立“省统筹管理、文化演艺集团主管、市协助管理、省市共同支持、荣誉共享”工作机制。省级财政将按照转制文化企业经费政策给予经费保障。同时,根据划转方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也将通过有关专项资金积极支持京剧剧目创作生产。为此,我市文旅部门将按工作机制积极配合开展相关工作,进行协助管理。

三、关于“利用好现有剧场及排练厅,常态化开展京剧传承传习弘扬活动”建议的办理情况

近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推出多部优秀京剧作品,《阳明悟道》《黔人李端棻》等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入选中国京剧艺术节、全国戏曲(南方片)汇演活动赴全国多个重点城市开展巡演,用京剧作品展现贵州新风采。经典剧目《红鬃烈马》《女杀四门》《铁弓缘》《战洪州》等入选《中国京剧像音像合集》,为我省京剧艺术发展留下珍贵资料。

我市文旅部门积极邀请原贵州省京剧团老艺术家参与贵阳市的文艺创作、演出和技艺传授传承。如杨嘉陵老师多次参与《阳明悟道》的创作和演出,再如尚派名家周百穗老师多次亲自指导青年演员李晨阳、刘瑞雪提升技艺。此外,我省5位青年京剧表演人才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实施的“2025年京剧艺术表演人才提升计划”,与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等京剧名家结对,通过《长坂坡》《姚期》《定军山》《西施》《贵妃醉酒》等经典折子戏的表演传授,一对一帮助我省京剧演员提升能力。下一步,市文旅部门将根据贵阳市文艺创作计划,一如既往地支持原贵州省京剧团老艺术家参与贵阳市的文艺创作,促进演员和剧团通过演出、创作、交流、教育、推广等方式扩大京剧影响力,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贵州“四大文化工程”艺术创作成果。

衷心感谢并欢迎您们继续关心和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工作。

2025年8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胡海荣;联系电话:87989665)

分享到:

下一篇:关于(贵阳)阳明文化遗迹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提案
 
您好,我是筑筑。欢迎您访问贵阳市人民政府网,需要帮助可随时点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