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号: | 筑府办函〔2020〕12号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办公厅 |
成文时间: | 2020-03-09 | 发布时间: | 2020-03-09 14:45 |
文件有效性: | 是 |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筑府办函〔2020〕12号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阳市推动物流业
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市各直属事业单位,市管企业:
为深入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更好发挥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作用,实现物流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坚持集约整合、协调衔接、市场主导、开放共享的原则,按照“畅通大通道、建设大枢纽、形成大集散、发展大贸易、做强大产业”的思路,全面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建设,积极打造核心物流集聚区,培育物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转型升级,推进物流社会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培育新路网、新路线、新物流,带动新市场、新动能、新贸易,进一步提升物流服务质量,降低全社会物流和交易成本,着力构建科学合理、功能完备、开放共享、智慧高效、绿色安全的物流体系,加快实现物流高质量发展,更好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
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物流基础设施及运作方式衔接更加顺畅,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基本形成,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到2020年,东部产业新区规模效应凸显,全市物流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占GDP和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10%、16%左右。
到2025年,围绕建设“全球123快货物流圈”的要求,推动通道运输能力更强、枢纽布局更合理、多式联运更便捷,高效物流运行网络基本形成,物流枢纽组织效率大幅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陆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和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功能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全市物流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
二、提升物流枢纽建设能级
(三)培育双龙——改貌综合物流枢纽区。围绕高起点谋划东部产业新区规划建设,推动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戈寨片区和孟关片区的空间结构优化重组、地域资源优化配置,以改貌片区为重点建设贵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双龙片区为重点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优化物流设施布局,加快构建立体化口岸系统,做强枢纽经济,提升集疏运能力。到2025年,贵阳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基本确立,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东部产业新区基本形成。
(四)建设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坚持规划引领,2020年前完成《贵阳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规划》编制工作。依托贵阳综合保税区、都拉营铁路货运场,联动北部物流集聚区,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打破传统单一型物流园区开发模式,拓展业务层级,实现多业态集聚效应,加快建立粮油集散基地,打造以多式联运为核心,集现代物流、仓储集散、货物贸易、电子商务、物流金融信息、城市综合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智慧物流园区。到2025年,贵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基本确立,贵阳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基本形成。
(五)打造贵阳西部综合枢纽区。依托清镇市国家示范物流园,加快申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辐射东盟的大宗商品综合物流基地。推进集装箱、海铁联运和粮食储运物流场建设,提升粮食、冷链、怕湿等业务的办理层级,提升家居建材、汽车零部件、生活用品等货物城市配送、仓储能力,打造贵阳西部公铁联运物流集散中心。到2025年,贵阳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基本确立。
(六)提升物流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挖掘和发挥环城快速铁路以及联络线、迂回线及衔接线的作用,不断提升干线运输、区域分拨、物流信息、多式联运、物流服务等功能水平,强化与其他物流园区、重点企业的有效联动,加强与周边地区在运输通道建设、物流设施建设、运输组织模式特别是合作共建“黔渝新欧”班列和重庆——贵阳——北部湾班列等方面深度合作,推动贵阳从“带状”向“网络式”的经济体迈进,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物流枢纽网络。
三、构建物流运输网络体系
(七)加快物流运输通道建设。依托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积极建设大能力主通道和衔接国际运输通道,研究启动黔桂线、川黔线扩能改造,积极推进贵阳至南宁等铁路项目建设,研究建设黔桂铁路增建二线、重庆至贵阳铁路等项目,规划建设重庆——贵阳——北部湾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和贵阳——昆明——中南半岛货运专线。积极推进清镇、修文、息烽、开阳等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乌当(羊昌)至长顺等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乌江航道提等扩能工程建设。
(八)提升物流场站集散能力。围绕建设生产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和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依托铁路贵阳枢纽货运基地,推进综合性货场扩能升级,配套城市规划建设一批专业性货场。充分发挥贵阳南编组站和改貌货运中心功能作用,建设贵阳南部货场;推动贵阳铁路枢纽都拉营新建货运场站及动货场站建设,改造提升川黔铁路扎佐货运站,建设贵阳北部货场;新建清镇公铁联运货场,打造贵阳西部货场。积极推进贵阳西货运站新建货场、林歹南货场扩建和双龙等动货场站建设。
(九)提升联运转运功能水平。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完善多式联运转运、装卸场站等物流设施标准,提高一体化转运衔接能力和货物快速换装便捷性。加强入港铁路专用线等基础设施短板建设,规划湖林支线外迁等货运铁路联络线建设,启动小寨坝磷产业园区至温泉大塘口、永温工业园至大塘口港区、都拉营物流港外部路网联络线、改貌四道(北货区连接贵惠大道)、二戈寨立交桥匝道和道路路面改造等项目建设,打通公铁水联运衔接“最后一公里”,实现铁路货运场站与港口码头、前方堆场等的无缝衔接。
(十)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构建城乡双向畅通的物流配送网络,鼓励企业在城乡和具备条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网点,加强公用型城市配送节点和社区配送设施建设。实施“邮政在乡”工程,出台奖励政策,支持本市“邮乐购”、“黔邮乡情”等电商平台企业积极参与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升级“快递下乡”工程,推进交邮合作、快邮合作,加快农村物流快递驿站建设,提升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提升农村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面向乡镇(村)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
四、提高物流服务主体水平
(十一)提升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物流服务主体向集聚区集中,打造物流产业升级版。借助A级物流企业认证工作,推动物流技术、功能、业态、管理模式等创新,加强物流主体服务能力建设。引导物流企业走规模化、专业化经营道路,扶持企业应用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物流技术,鼓励企业向社会提供标准化、定制化和一体化物流服务。
(十二)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深化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和物流降本增效专项行动为突破口,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鼓励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支持物流企业开展服务化转型。鼓励发展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资源高度共享为特征的虚拟生产、云制造等现代供应链模式,提升全物流链条的价值创造水平。
(十三)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申报全国公益性农产品示范市场,完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培育壮大冷链物流企业,推广应用冷链物流标准,加快建成农产品产地与销地有效对接、城市与农村有效衔接的冷链物流网络。加强邮政、快递物流与特色农产品产地合作,畅通农特产品“上行”通道,探索开展冷链运输班列常态化运行。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冷链物流新模式。积极推动落实冷链物流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与工业同价政策。
五、增强物流发展内生动力
(十四)发展物流新服务模式。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以网络为依托的货运新业态规范有序发展。大幅提高铁路企业开行班列化货物列车数量。优化铁路班列运行组织方案,积极推动铁路“门到门”运输全程可追踪,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发展“端到端”的物流模式。鼓励和支持云仓等共享物流模式、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夜间配送、分时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方式发展。
(十五)推动物流智能化。探索市场化机制下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新模式,加快构建智慧物流云服务、供应链金融、大宗物资交易服务等平台。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加快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数字物流,加强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提高物流软件智慧化水平,实现物流信息采集标准化、处理电子化、交互自动化。加快普及“信息系统+货架、托盘、叉车”的仓库基本技术配置,推动平层仓储设施向立体化网格结构升级。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乡村建设智慧物流配送中心。
(十六)促进物流供应链创新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基于核心企业的“链主型”供应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型”供应链、依托专业化分工的“互补型”供应链、基于区域内分工协作的“区块型”供应链和基于存货控制的“共享型”供应链,打通与整合生产、分销等各环节的库存管理,促进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统仓共配。
(十七)加快绿色物流发展。加快车用LNG加气站、充电桩等布局,在批发市场、快递转运中心、物流园区等建设充电基础设施。鼓励企业使用符合标准的低碳环保配送车型。落实新能源货车差别化通行管理政策,对纯电动轻型货车少限行甚至不限行。发展绿色仓储,鼓励和支持在物流园区、大型仓储设施应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与装备以及能源合同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推行实施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
(十八)深入推进物流标准化。推进标准托盘及配套标准化设备的应用,建立社会化的标准托盘循环共用体系。积极发展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强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鼓励物流企业、物流行业协会参与物流行业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修订和监管。支持具备条件的物流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鼓励和支持公共“挂车池”“运力池”“托盘池”等共享模式和甩挂运输等新型运输发展,鼓励企业使用1200mm×1000mm的标准托盘。
六、优化物流发展营商环境
(十九)推进物流降本增效改革。深化物流“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物流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破除制约物流降本增效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落实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完善货车使用ETC非现金支付等优惠政策,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开展物流领域收费专项检查,合理降低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严禁违规收费。
(二十)提升城市物流管理水平。建立区域物流中心网络,推进城市物流合理化、效率化。加强与其它国内物流枢纽间信息、交易、运输管理、政务等的互联互通,推动城市共同配送公共信息平台加强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效衔接,实现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合理规划城市货运通道,实行分车型、分时段、分路段通行管控,有效释放货运通行路权。完善城市物流配送装卸、停靠作业设施。
七、完善物流发展配套支撑
(二十一)强化组织保障。结合机构改革等实际,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贵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处理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全市推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加强社会物流活动全程监测预警、实时跟踪。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物流园区(基地)等,研究成立县级物流园区管理委员会、园区配套物流服务公司。加大与物流行业协会的合作。
(二十二)强化企业扶持。对2018年以来在贵阳登记注册、近两年主营收入超过2000万元(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占主营业收入60%以上)、无重大失信记录和违法违规记录的物流企业,经市物流办组织审定后出具重点物流企业确认书,一次性补助10万元。凡2018年后首次获得“国家3A”“国家4A”“国家5A”资质证书且总部设在贵阳的物流企业,经市物流办审定后一次性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50万元奖励。对2018年以来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在500万元以上、实现物流信息整合形成物流云的物流企业,经市物流办组织审定后按其资金投入的10%的比例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二十三)强化项目支撑。2020年底前,建立贵阳市“十四五”物流发展项目库,积极谋划推出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争取列入国家和省项目库。对纳入《贵阳市“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在建、新建且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物流建设项目,经市物流办组织审定后出具重点物流项目确认书,按总投资比例10%进行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对物流重大项目库实施分类扶持引导,加大对冷库建设项目、冷链车购置项目、口岸建设、货运航线等扶持力度,强化跟踪服务,推动物流重大项目建设。
(二十四)强化人才培育。加快构建物流业人才平台库,鼓励市属高校、职业院校开设物流类专业和课程,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调育人的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多渠道多方式积极引进物流领域高层次及紧缺急需人才,对引进的国内外高层次物流从业人员,给予我市引进人才政策规定的相关待遇。以物流企业成长性和经济贡献等为依据,对其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予以适当奖励。鼓励各类人才通过顾问指导、技术合作、培训讲学等方式为我市物流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十五)强化监测评价。围绕我市的重点企业调查和物流统计工作,研究完善反映物流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高质量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建立贵阳市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联席会议每年召开1—2次,重点负责监测分析全市物流发展状况,分析研究现代物流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供对策建议。从2020年起,从物流发展质量、效率、动力、贡献等方面,每年编制并发布“贵阳物流发展评估报告”,对全市物流发展质量水平进行客观、全面、可量化的综合性评价。
附件:贵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020年3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贵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王 嶒(副市长)
副组长:肖振能(市政府副秘书长)
吴义宁(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刘俐莎(市商务局局长)
俞 洋(市交委主任)
成 员:程雁枚(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张太炳(市商务局副局长)
林昌顺(市交委副主任)
肖 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华 晓(市财政局副局长)
李 祥(市大数据局副局长)
路 林(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委委员)
冉 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张 俐(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姚梦兰(市统计局副局长)
潘 剑(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吴淑梅(市国资委副主任)
吴坤玲(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
黄家雄(市科技局副局长)
简 毅(市金融办副主任)
刘雪梅(市税务局总会计师)
戴丽霞(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卫春勇(市邮政管理局副局长)
张 毅(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王 芹(市督办督查局副局长)
谢 畅(市供销社副主任)
曾内耀(筑城海关关长)
段 蓓(云岩区常务副区长)
张红梅(南明区常务副区长)
管 路(花溪区副区长)
陈 玮(乌当区副区长)
胡 军(白云区副区长)
秦永康(观山湖区副区长)
蒋 静(清镇市副市长)
何 明(息烽县常务副县长)
廖 磊(修文县常务副县长)
田江涛(开阳县副县长)
王万程(高新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刘 学(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杨志荣(贵阳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
兰 京(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
赵 军(贵州省物流协会执行会长)
王志学(贵州铁投都拉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发展改革委(简称市物流办),由吴义宁、刘俐莎、俞洋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抄送:筑城海关,省物流协会。
贵州铁投都拉物流有限公司。
(共印5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