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陈蕊:贵阳贵安人才总量突破150万
发布日期:2025-01-14 11:16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近年来,贵阳贵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奋力推动人才大汇聚。
全力打造“筑才”品牌。狠抓人才“引、育、用、留”,不断提升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人才数量连续三年增长11万人以上,总量达到151.5万人,入选2024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双“50强”榜单,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
大力实施人才行动。紧盯高校毕业生、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人才,让各类人才留在贵阳贵安。2024年,新增高校毕业生留(引)筑13.06万人,新增制造业、大数据、乡村振兴等产业人才5.46万人,引进各类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3000余人,引进教育类和医疗类人才4300余人,柔性引进2位院士到贵阳贵安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积极搭建人才平台。积极打造人才信息平台、人才服务平台、“四城”联动平台,推动人才工作更高效、更便捷、更优质。整合部门数据资源打造可视化“强人才”驾驶舱、指挥舱,成立全省首个市级人才集团,支持人力资源产业园发展壮大,“一园三区”入驻机构超100家。推动贵州科学城、贵阳大数据科创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人才联动,“四城”聚集人才近10万人。
不断优化人才政策。打好“卡、钱、户、房、岗”政策组合拳。完善人才分类认定标准,健全分级服务保障体系,新增发放“筑才卡”3万余张;全市投入经费1.23亿元,用于兑现用人单位、平台、人才等奖补政策;推行“最宽松、最方便、最快捷”的户籍政策;完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筹集人才住房7.3万套;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释放更多优质岗位。
持续健全人才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建立健全统筹、调度、保障、评价、宣传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尊才重才爱才的氛围越来越浓。
热点问答
记者:在吸引高校毕业生留筑方面,贵阳贵安采取了哪些主要工作措施,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
陈蕊:高校毕业生留筑工作,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有一组数据可以直观体现——2021年贵阳贵安留下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95万人;2022年留筑人数显著增加,达到11.08万人;2023年留筑人数为12.07万人;2024年又有所突破,达到13.06万人。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建机制。由40余名市领导领衔,相关市直部门具体负责,“一校一策”“一地一策”联系包保75所在黔高校和到省外黔籍学子较集中的11座城市开展招引,取得良好效果。
送岗位。深入挖掘公共部门、产业企业岗位,加强与学校、企业的联动合作,依托“筑人才”APP,校园招聘、直播带岗等精准匹配推送就业岗位,2024年开展线上线下招引活动299场,提供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19.72万个。
送政策。聚焦“卡、钱、户、房、岗”持续优化人才政策,向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定向推介,对留(引)筑工作成效好的高校和企业给予经费支持,向青年人才发放筑才卡(H类)2.9万张,围绕免费住、便利租、补贴租、优惠购四类情形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住房保障。
送服务。建立20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站”,举办多场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众多高校毕业生团队参赛,为他们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和机会。同时,加强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岗位推介和技能培训,为广大学子送去暖心服务。
记者:刚刚通过您的介绍,对贵阳贵安的人才工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贵阳贵安将从哪些方面来谋划推进?
陈蕊:下一步,我们将抓目标、抓重点、抓责任,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
抓目标。2025年,聚焦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力争贵阳贵安人才总量突破160万人,新增高校毕业生留(引)筑10万人,新增各类产业人才5万人。
抓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增强“筑才”品牌影响力、吸引力。围绕高校毕业生、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实施人才行动。持续打造人才信息、人才服务、“四城”联动三个平台。聚焦“卡、钱、户、房、岗”五大要素优化人才政策。强化统筹、调度、保障、评价、宣传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抓责任。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推动各级各地切实履职尽责,为“强省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