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财政预算报告
发布日期:2024-02-22 21:24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一、202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3年,高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按照“四主四市”发展思路,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瞄准产业、科技、人才三大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战略,切实兜牢“三保”底线,有效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推进财政收支平稳运行,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政府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高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40亿元,为预算的103.61%,同比下降2.36%,加上级补助9.87亿元,以及上年结转收入、调入资金、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等1.82亿元,收入总量为27.0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93亿元(减上级专款1.51亿元,加结转下年专款3.3亿元,实际支出20.72亿元),同比下降9.33%,实际支出为预算的93.77%。加上解支出、调出资金、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结转下年支出等8.16亿元,支出总量为27.09亿元。收支平衡。
2.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高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0.17亿元,为预算的101.41%,同比下降46.71%。加上级补助22.75亿元,以及上年结余、调入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等37.87亿元,收入总量为60.79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8.53亿元,为预算的77.93%,同比增长36.45%,加调出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结转下年支出32.26亿元,支出总量为60.79亿元。收支平衡。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高新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176亿元,为预算的100%,同比下降58.1%。加上年结余0.001亿元,收入总量为0.177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完成0.101亿元,为预算的100%,同比增长1.30%,加调出资金0.076亿元,支出总量为0.177亿元。收支平衡。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因高新区无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由所在行政区或市级统筹,故高新区无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二)报市人大审查的重点工作情况
1.预算管理情况
2023年,市人大对高新区预算批准后,高新区坚持预算法定原则,严格执行市人大批准的预算,坚持以问题和结果导向,严格预算刚性约束,按照“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全年未发生超预算支出现象。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结合的机制,将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督促区属各部门加快支出进度,提高预算执行力度,对执行中无进度的指标及时收回调剂用于急需项目支出,年终已将未执行的预算指标全部收回,财政收支管理更趋规范,资金使用更加安全、高效。
2.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情况
2023年共获得一般公共预算税收返还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资金共9.87亿元,其中:税收返还收入1.64亿元(其中:所得税返还收入0.02亿元、增值税返还收入0.12亿元和增值税“五五分享”返还收入1.5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6.52亿元(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收入0.01亿元、结算补助收入0.02亿元、固定数额补助收入-0.53亿元、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收入0.04亿元、教育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收入0.06亿元、科学技术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收入2.25亿元、住房保障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收入0.68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转移支付收入0.67亿元、其他退税减税降费转移支付收入0.28亿元、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3.04亿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71亿元。上述转移支付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使用。
3.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情况
2023年高新区共获得省级转贷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资金3.5亿元,主要用于高新区产业园区项目。2023年获得新增专项债券使用进度为100%。
4.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及余额情况
2023年高新区政府债务限额为153.73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4.17亿元、专项债务限额139.56亿元)。
高新区政府债务余额快报数153.36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14.17亿元、专项债务余额139.19亿元)。高新区政府债务余额均未超过政府债务限额。
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财政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一)抓实产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始终坚持把“强工业”作为高新区落实“强省会”行动的核心任务,围绕“强省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目标,坚持招引与培育并举,着力提升市场主体活跃度。一是紧盯主特产业。树牢产业链思维,聚焦“两主一特一软”,2023年共拨付5.16亿元扶持培育壮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2023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产值50.7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07.5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52.8亿元;500万口径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业务收入预计实现133亿元。二是紧盯企业培育。用好用足用活政策,引导和培育规模以下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2023年,拨付上市上规将奖励资金0.07亿元支持企业培育壮大。其中:新增规上企业22户(规上工业企业2户、规上服务业企业20户);新上市企业1家,累计上市企业7家,申报高新区技术企业328家,获批企业142家。三是紧盯资金支持。围绕主要产业发展需要,积极组织申报上级资金支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助力产业发展,2023年共获得上级资金支持12.37亿元。
(二)聚力科技创新,推进经济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
2023年,紧紧围绕市委对科技工作“3+3”(抓创新型城市、抓创新型产业、抓创新型企业;抓科技投入、抓科技平台、抓科技人才)工作部署,以一切围绕产业、企业发展为工作主抓手。强化科技投入,有力推进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是强化高企培育。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引育工作机制,制定《高新区高企引育工作实施方案(2023年)》《高新区高企引育工作专项考核细则》《高新区关于进一步加快高企培育的政策》,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孵化培育、招商引资等领域形成合力,进一步强化高企引育服务。全年获批高新技术企业142家,超市下目标5个百分点。二是强化研发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企业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升级为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市级研发机构(平台)。全年新增各类研发机构(平台)37家。三是强化创新服务机构培育。重点培育引进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各类创新服务机构,不断完善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全年新增各类创新服务机构92家。四是推动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引领,强化技术创新企业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向企业集聚,加快建设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中心,推动技术、人才、资本、项目等要素的协同集成,实现高校与企业创新资源的精准匹配,打造“立足高新、服务全省”的科技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汇聚南方科大等10余所高校近500项科技成果,首批发布南方科技大学155项成果、清华基地20项成果并进行线上展示,全年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21.66亿元。
(三)推动人才汇聚,注入经济发展活力
抓实引育用留“四大工程”,优化人才发展布局,推进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2023年,累计投入人才经费0.19亿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一是创新人才引进。围绕“两主一特”、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方向,广泛征集优质岗位,发布高新青年小蓝书、高新人才服务指南,加强人、岗有效衔接;实施活动引才、校园引才、线上引才,“一体化”推进招才引智。全年新增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300名、高校毕业生4508名、制造业人才2231名、大数据人才2002名、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支。二是强化人才培育。开展政企协同育才,定期举办“每月一讲”能力素质提升讲座、职称晋级技巧专题培训班、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组织申报上级人才计划,动态充实本土人才梯队;实施校地互动育才,发挥清华-贵州大数据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上海交通大学-贵州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培基地等平台优势,推行“高校+企业”双导师培育机制;深化校企联合育才,推动与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合作,谋划打造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型公共实训基地;委托专业机构训才,借助BOSS商学院、大数据实训基地等机构资源,多维度培训党政人才、企业技术人才。2023年,获批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个、省政府特殊津贴2名、市级大数据产业人才实训基地4个,新增重点领域重点人才134人、联合培养大数据研究生43名,培训各类人才1.6万人次,晋级各类职称399名。
(四)有效防范风险,守牢守好安全底线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风险能力,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一是紧盯财政风险。严格执行市人大批准预算,硬化预算刚性约束,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科学统筹财政资金,强化财政资源配置,切实兜牢“三保”底线;加强财政运行监管,确保财政资金运行规范、使用安全高效。二是紧盯政府债务风险。用好中央出台的一揽子化债措施和新国发2号文件等政策,从严落实各级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求,结合实际制定详细化债方案,守住了系统性债务风险底线。三是紧盯安全生产风险。深入落实国务院安委会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及省、市安全生产有关安排部署,扎实开展高新区重大隐患专项整治2023行动,有效防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确保全区安全生产稳定向好。
(五)强化整改责任,推动审计整改工作提质增效
为高质量推动预算执行和编制决算草案审计指出问题整改落实到位,高新区高度重视,工管委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工管委分管领导具体抓、抓具体,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建立整改台账,压紧压实部门整改主体责任,强化整改举措,逐条逐项整改。截至目前,已整改完成11个问题,整改工作稳步推进中,切实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重要作用。
(六)强化绩效评价,提升整体绩效管理水平
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落实《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推进预算绩效工作,实现绩效评价全覆盖。一是实现2023年所有预算绩效目标编制全覆盖,对326个项目支出绩效运行进行监控,完成财政重点绩效评价19个;二是实现2022年度部门预算整体支出和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全覆盖,其中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自评21家,项目支出绩效自评355个;三是对新增重大政策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对2024年新增“高新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等5个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从源头把好预算关口。四是加强绩效信息公开和评价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部门次年预算编制挂钩;五是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2023年制定印发绩效管理制度10个;六是强化绩效管理培训,组织绩效管理专家开展了3场理论与实操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全区整体绩效管理水平。
三、2024年财政预算安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贵阳贵安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聚焦“强省会”行动决策部署,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瞄准产业、科技、人才三大主攻方向,凸显“高”“新”特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有力推动全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阳贵安实践新篇章贡献高新力量。
(二)一般公共预算预算安排
高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86亿元,增长3%,加上级补助1.14亿元、上年结转3.36亿元,收入总量为20.3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65亿元,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上解支出等1.71亿元,支出总量为20.36亿元。收支平衡。安排总预备费0.2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5%,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要求;安排一般债务付息支出0.62亿元。
(三)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
高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0.04亿元,加上级补助11.18亿元、上年结余0.06亿元,收入总量为11.28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为9.84亿元(其中安排专项债券还本付息支出4.97亿元),加上解支出、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等1.44亿元,支出总量为11.28亿元。收支平衡。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
高新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04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04亿元。收支平衡。
(五)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
因高新区无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由所在行政区或市级统筹,故高新区无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六)人大审计发现问题与预算安排联动情况
针对市审计局对高新区预算执行和编制决算草案审计指出的18个问题,2023年度已完成整改11个;目前,未整改完的7个稳步推进中。加强对市人大、市审计部门反馈的问题与年度预算安排挂钩,在安排2024年部门预算项目经费时,将涉及问题的8个部门项目经费进行了压缩,压缩金额3.35亿元,压减率18.74%。
四、2024年财政重点工作任务
2024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等各级重要会议精神,聚焦财政主责主业,切实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发力点,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一是夯实财源。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支持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培育财源、涵养税源,夯实财政持续增收基础。二是强化征管。优化收入结构,完善征管措施,联动区属部门依法依规组织收入,提高收入质量;同时加大资源资产盘活力度,将国有资源资产收益全面纳入预算管理,增加收入来源。三是争资争项。主动抢抓政策利好,积极向上争资争项,将向上争资工作的任务进行分解,纳入考核;组织相关部门全力争取省级“四化”基金、生态环保基金、新动能产业发展基金等资金支持,扩大有效投资供给,多渠道提高财政统筹保障能力。
(二)坚定不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预算安排5.56亿元资金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聚焦“两主一特一软”,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深入研究产业链条,深挖产业潜力。以新型工业化“六个抓”、产业发展“五个精准”为路径,坚持产业发展高新化、要素配置高效化、项目招商精准化、园区管理数字化,奋力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经济,推动产业聚集发展。
(三)坚定不移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2024年预算安排科技投入3.93亿元支持科技创新促发展。聚焦市委“3+3”工作要求,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以贵州科学城建设发展为重点,以科技研发平台聚集为关键,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全力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人才链,推动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四方联动,开展“访企拓岗”,探索共建产教融合型公共实训基地及产研学院,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四)坚定不移树牢过“紧日子”思想。一是兜牢“三保”底线。严控一般性支出,合理压减公用经费支出,将“三保”支出纳入年初预算,切实落实“三保”和债务付息支出保障主体责任;加强财政库款管理,按照库款优先原则,及时足额拨付“三保”经费,确保不发生“三保”风险。二是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原则,树牢过“紧日子”理念,按照“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要求,2024年“三公经费”预算与上年持平,一般公用经费按照16%比例统一压减,一般性支出按照20.1%比例压减。从严控制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有关工作,统筹做好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等经费保障,增强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五)坚定不移防范化解风险。一是全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债务管理的有关要求,千方百计化解债务,切实守住债务风险底线。用好债务风险缓释政策,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结构;将政府债务本息纳入年初预算管理,强化统筹调度,确保政府债务本息按时偿还;依法推进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强化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二是有力防控化解金融风险。强化对地方金融组织的监管,指导督促地方金融组织良性发展;落实落细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及监测预警,积极采取措施处置,避免风险蔓延;做好金融领域信访维稳,及时化解矛盾隐患,维护高新区良好的金融生态。三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从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成效上;统筹做好安全生产经费保障,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六)坚定不移强监管增效能。一是强化预算管理。坚持预算法定原则,严格执行市人大批准的预算,规范预算调剂行为,把牢预算支出关口,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加快预算支出进度,促进财政资金及时发挥政策效应。二是强化绩效管理。严格落实“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要求,着力在完善部门预算项目绩效指标设置上下功夫,推进预算项目指标设置细化、量化;同时做实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把绩效管理实质性嵌入预算流程,将审计结果、绩效评价结果与完善政策、调整预算安排有机衔接。三是强化财会监督。持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采取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制定财会监督年度工作重点,深入开展财会监督检查,督促各部门合法合规使用财政资金,严肃财经纪律,促进财政资金安全高效,切实提升财政效能。四是主动接受监督。主动接受市人大对财政预决算管理工作的全口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同时强化部门预决算公开,提升预决算公开的及时性、完整性和规范性,接受社会监督。
2024年,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实施财源建设,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全力打造财政发展“强引擎”,加快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阳贵安实践新篇章贡献高新力量。
附件下载: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财政预算报告附件包
高新区财政局
2024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