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四举措”扎实做好辐放射管理
发布日期:2019-01-24 23:16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2018年,贵阳市通过强化监测、严格执法、高效应急和深入宣传等“四举措”,扎实做好并圆满完成全市辐射管理工作。(一)强化监测,全面掌握辐射环境状况。一是抓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及时完成点位优化调整,实现辐射环境监测点位全市覆盖,在此基础上组织技术力量对涵盖空气(γ剂量率与氡浓度)、水、土壤、生物及电磁环境等环境要素的72个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及6个重点辐射源开展辐射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贵阳市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二是抓耕地土壤放射性水平监测。在2017年完成一期伴生放射性矿调查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全市耕地土壤放射性水平二期调查,重点对花溪区、乌当区及三县一市26万公顷耕地土壤开展监测调查,共布设核污染监测点26个、天然放射性核素监测点344个、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点370个及氡析出率点50个。三是强化重点源监测监控。顺利完成除异地使用和强制收贮外的,其余18家在用放射源单位469枚放射源监督性监测。另外完成贵医附院、省医、省肿瘤医院、贵医附属白云医院等4家单位8个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以及500kV、220kV、110kV三个不同电压等级变电站辐射情况监测。
(二)严格执法,确保全市辐射环境安全。一是强化动态管理。扎实推进国家核技术利用监管系统数据完善等工作,基本完成了放射源单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部分乡镇卫生院等单位的信息核实和录入。对因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数据矛盾问题已报请省生态环境厅进行核查处理。二是持续排查废旧闲置放射源。建立《贵阳市密封放射源动态管理台账》并持续更新,严格落实废旧闲置放射源强制收贮制度,确保每一枚放射源安全可控,目前未发现废旧闲置放射源。三是严格环境执法监管。累计检查出动240余人次,持续强化对全市核技术利用单位的监管,特别是高风险、高活度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单位的执法检查。同时,开展了省、市两级环保部门联合专项执法行动,检查核技术利用单位80家,下达整改6家。通过持续强化监管和排查,目前贵阳市辐射源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全市共有包括32家涉放射源单位在内的核技术利用单位402家,有放射源546枚,射线装置962台,有276厂、761矿两个核退役设施,还有通信基站、变电站、输变线路、广播发射设备等2.3万个电磁类辐射源。
(三)高效应急,科学规范处置多起突发事件。一是强化应急队伍建设。于2018年9月29日至30日,组织市、县两级辐射管理人员,以及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有关负责人60人专项开展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人员培训。于2018年12月指导和支持贵阳海关驻机场办事处在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T1航站楼完成“贵阳机场口岸核与辐射涉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二是严格管控异地使用放射源。2018年3月13日,在接到情况反映后,及时查处一起未经批准擅自将3枚IV类放射源贮存在观山湖区某居民区事件,及时责令并监督用源单位立即将3枚放射源移出贵阳,确保全市辐射环境安全。三是高效处置历史遗留放射源。2017年,贵阳市市政工程---“花冠路”施工占用贵州大学南校区(原贵州农学院)部分土地施工时,发现该区域存在疑似被封闭放射源。针对该情况,贵阳市立即抓好现场进行监测和管控、情况调查和处置工作。监测显示该区域未出现辐射环境异常情况,调查发现该源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贵州农学院为育种购进的Ⅰ类放射源钴60,由于时间久远加上人员变动,该情况未报政府有关部门。在掌握相关情况后,督促和指导贵州大学及时联系有资质单位于2018年12月17日至18日圆满完成了转运和安全处置工作,确保了区域辐射环境安全。
(四)深入宣传,答疑解惑切实消除群众疑虑。一是持续做好宣传。利用“六•五”环境日开展形式多样宣传活动,共发放各类辐射宣传资料1000余份,接受现场咨询100余人(次)。积极推进辐射安全“进社区”,在南明区花果园社区和经开区大兴星城小区相继组织开展辐射安全宣传活动,得到群众的热烈响应。二是及时答疑解惑。2018年,贵阳市共办理辐射投诉14件。处理投诉过程中,在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同时,耐心解答投诉者的疑虑,逐步消除群众对辐射的误解甚至是恐惧。比如在办理群众对南明区拟建五里变电站群体投诉件时,及时对相似变电站及拟建站址开展现场比对监测尽可能让群众直观理解拟建变电站对周围电磁环境的影响,在经开区大兴星城现场开展现状监测,积极做好解释沟通,快速地消除了其他居民的担心和疑虑,小区居民对投诉处理非常满意。三是严格依规处置。在办理“云岩区长冲巷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危害百姓健康”投诉时,及时开展现场监测,发现投诉人住宅楼顶电磁辐射值超标,在市电信公司2次整改仍超标情况下,责令市电信公司对该基站进行拆除,投诉人对信访件的处理表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