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水贵阳”系统即将上线——实时监测上百条河流水务数据
发布日期:2024-08-16 11:08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龚涛是贵阳市南明区市西河的一名村(居)级河长,亦是“智水贵阳”APP测试阶段的体验者与受益者。在担任河长这两年里,每当发现违法垂钓、污水入河、乱堆乱倒等问题时,龚涛总是要通过写情况报告的形式逐层上报,流程繁琐且耗时过长,往往错过最佳的处置时间。
“例如今年的4月26日下午2点半左右,我在市西河巡河过程中发现了一处市政污水管渗漏污水入河,因缺乏大数据手段支撑,通过逐层上报、跨部门联系、问题筛查整改等传统流程,漏损管道7月2日才完成修复。”龚涛说。
现在河长通过使用测试期内的“智水贵阳”APP,不仅能记录巡河轨迹与起止时间,还能通过拍照、定位、文字描述等方式将巡河问题通过APP上传至贵阳贵安河长办,后者会及时指派该河段辖区管理部门及时赶赴现场处理。
“不仅处置问题的效率提高了,看着每次的巡河日志和问题记录,自己巡起河来也有满满的成就感。”目前该APP正在最后的测试阶段,龚涛十分期待系统在8月的正式上线。
与河长龚涛有着相同期待的,还有贵阳市水务管理局供水及再生水管理处负责人徐超。
徐超所在的部门管辖着贵阳全市24座供水厂和54座污水处理厂的供水与污水处理,由于没有专门的供水排污大数据集成平台,收集相关数据需要各供水厂与污水处理厂通过线下渠道一一提供。
“有的时候前一天早上需要的数据,第二天下午水厂才能汇总送来。”徐超直言,供水排污问题处理效率事关城市水网运行畅通与否,大部分的响应时间都花在了收集数据的“路”上。
“‘路’不畅,‘数’开道。”作为“智水贵阳”系统运营方,贵阳市河湖保护中心信息技术科工作人员杨航向记者描绘起该系统的发展轮廓。
2016年起,贵阳市水务局相关部门便逐步探索水旱灾害、水源管理、水质监测等八个方面信息化系统建设,在2022年1月,贵阳市河湖保护中心通过“统一数据、统一地图、统一用户、统一门户”等方式,融合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及水行政体系等业务数据,整合入贵阳市智慧水务一期项目建设。
“一期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缺少河长制及供排水等工作的大数据平台,我们又在2023年11月启动智慧水务二期建设项目研发,也就是现在的‘智水贵阳’系统。”杨航介绍。
“通过研发新的系统,智慧水务实现迭代升级。”
该系统的建设单位项目经理陶国信介绍,新系统涵盖108条河流、222个水库、54座污水处理厂等实时数据,通过600余套监控设备,上传至‘智水贵阳’系统,提供至相关涉水部门、723名各级河长手中,实现河流实况尽在“掌”控。
据了解,“智水贵阳”系统投资986万元,于去年11月开始建设,于8月内正式上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
“‘智水贵阳’系统正式上线后,不仅能利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多维度水务监测数据实时传输,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协同治水;还能将之前的‘线下传数’转至线上,为基层减负的同时,提高数据更新与问题处置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贵阳市河湖保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蒋帅介绍,该系统将按照“五水”(即“水资源、水污染、水环境、水生态、水执法”)进行业务数据分类,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解析贵阳市水务业务现状。‘智水贵阳’系统统一水务业务综合管理应用,强化平台应用之间的逻辑关联,更好地助推全市水务管理工作高质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