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5-09-01 10:06:29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答复文号:筑府议复〔2025〕37号 | 类别:A |
人大代表:何丽娟 | 届次: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 |
标题:关于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建议 | 编号:163 |
主办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 | 会办单位: |
摘要内容: 关于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建议 食用菌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食品健康,更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践行大食物观的具体表现。食用菌产业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脱贫攻坚期间,全市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贵阳市食用菌产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基础薄弱,部分食用菌产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条件简陋,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食用菌产业在育种、栽培、加工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品牌影响力有限,我市食用菌品牌虽然有一些,但影响力不够,难以在竞争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四是产业链整合度低,食用菌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衔接不紧密,导致产销不畅通和效率不高。 因此,建议贵阳市相关部门: 一是贵阳市大力支持建立菌文旅融合示范点。在示范点建立食用菌科研室,引进对野生食用菌毒性快速检测设备,类似于测三高等仪器方便携带,进行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试验。在示范点建立认识食用菌有便市民的一菇菌陈列馆。在示范点进行野生菌仿生种植的研究、示范及摧广。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政府应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如提供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鼓励食用菌企业加大投入,提升产业水平。 三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食用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特别小学初中是劳动研学方面宣传讲解及野生菌误食中毒方面。加强食用菌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通过举办或组织外出参加各种食用菌文化节、展销会、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提升食用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大对食用菌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
办理答复: 何丽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心。收到建议后,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此建议列为市政府分管副市长领衔督办件。现将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菌文旅融合示范点”建议的办理情况 我市高度重视菌文旅融合发展,并在产业发展中做出了明确规划。目前,已在乌当区新堡乡建成骆越魂菌文旅示范基地,该基地集林下羊肚菌仿野生栽培、马桑菌椴木栽培、珍稀菌类生态化栽培、菌文化展示、主题餐饮及农旅体验等业态于一体,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已在白云区蓬莱仙界·蘑力小镇成功创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内设有贵州菌菇博物馆设置科普互动区、文创产品展示区及研学体验区,为开展研学活动提供平台,并融合食用菌产业,打造菌文旅样板基地,辐射带动产业持续发展。都溪林场云上黔菇菌文旅示范基地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围绕食用菌产业,积极发展餐饮、采摘体验、研学等业态,为市民提供丰富的农文旅体验,年接待游客上千人次,助推菌文旅融合发展。下一步,我市拟在花溪区、清镇市、息烽县等地新增3个菌文旅融合示范点,鼓励和支持经营主体配套建设便携式野生菌毒性检测设备,积极联合省、市相关部门开展野生菌科普系列活动,为产业发展助力。 二、关于“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建议的办理情况 为整合各级各部门对食用菌产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我市出台了《2025年贵阳贵安 10 万亩蔬菜保供建设方案》《贵阳贵安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方案》等文件,对食用菌产业发展做出了具体安排和部署,不断推动产业做大做强。特别是在金融支持方面,积极协助经营主体申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申请各家银行优惠贷款、政府贷款贴息政策以及有关农业保险等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关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议的办理情况 我市持续强化产学研合作,与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贵州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共建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为野生菌种保存及菌种选育提供强有力保障。在白云区建设贵州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食药用菌精深加工研发,现已研发出如灵芝孢子粉、灵芝胶囊、食用菌即食品等系列产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息烽县流长镇建设产学研试点示范基地,携手贵州省科技创新中心合作开展黄背木耳等品种的仿生种植技术研发,2024年示范种植面积达500亩,带动周边农户就业120人。 在品牌建设方面,我市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各种食用菌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近10余场次,依托“黔菌” 区域品牌,引导企业打造和提升本地知名品牌,不断提升我市食用菌产业竞争力。蓬莱仙界·蘑力小镇连续举办三届彩灯艺术节,通过“菌菇宴”“菌菇科普展”等活动,吸引游客,带动产品销售;乌当骆越魂菌文旅基地积极开展音乐节、少数民族节庆、研学等系列活动,围绕产业发展不断进行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 四、关于“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建议的办理情况 我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多次组织农技人员及经营主体等从业人员参加省农业农村厅、省菌物学会、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等单位举办的相关培训,累计参训人员200余人次。如2024年举办的黑木耳种植、菌棒生产等专题培训班,培训技术骨干100余人次。 在人才引进方面,积极落实省 “优才卡”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便利,引进和培养食用菌领域博士、高级职称专家、研究生等人才5名。同时,积极与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贵州科学院共建“食用菌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00人以上。 五、下步工作举措 我市将强化规划引领,聚焦菌种研发、生产示范、市场流通、菌文旅融合发展等板块,围绕生产端、加工端、销售端、品牌端,不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进一步补足短板弱项,通过稳固经营主体发展、强化菌种供给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招商合作领域等方面的发展措施,力争将我市打造成为全省食用菌种业创新高地、生产引领示范区、市场交易集聚区、菌文旅融合发展区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推动全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 衷心感谢并欢迎您继续关心和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工作。 2025年8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孙正利;联系电话:87989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