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级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政策措施向贵阳市倾斜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5-06-04 15:52:43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答复文号:筑府议复〔2025〕11号 | 类别:A |
人大代表:张钊 | 届次: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 |
标题:关于省级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政策措施向贵阳市倾斜的建议 | 编号:578 |
主办单位:省科技厅 | 会办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 |
摘要内容: 关于省级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政策措施向贵阳市倾斜的建议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贵阳市认真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一是开展贵阳贵安“十五五”关于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研究,分析了贵阳贵安培育新质生产力基础,近年来贵阳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积极打造创新型城市,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新格局,2023年贵阳市在101个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27位,在西部20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三;产业发展基础持续优化,基本形成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健康医药、生态特色食品六大重点产业;“人才兴市”战略效果初显,“打造“筑才”品牌、实施人才行动、搭建人才平台、优化人才政策、健全人才机制,加快建设区域人才集聚高地;“数字活市”战略成效明显,奋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中国数谷”,综合算力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智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二是起草《贵阳贵安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立足“1+6+1”重点产业,分阶段、分步骤试点推进空天、银发、健康服务、山地高效都市农业等新领域产业发展,构建传统优势产业“焕新蝶变”,战略性新兴产业“猛跃腾飞”,未来产业“竞速赛跑”发展新格局,为加快建设具有贵阳贵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积极抢抓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正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但是,贵阳市产业结构处于战略性转型升级阶段,以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为传统产业占比过大,资源型产业依赖度较强的特征仍然明显,且绿色化发展提升空间还很大;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等规模偏小,低空经济起步较为缓慢,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支撑力有待增强;未来材料、未来信息等未来产业布局不足;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先进材料或高端核心链条的部分环节缺失,影响了产业链自主性和稳定性。 因此,建议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一是出台省级发展新质生产力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为贵阳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方向、提供遵循。二是出台省级专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支持贵阳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贵阳市凝聚和配置新生产要素能力,强化“人才链”、激活“创新链”、做优“产业链”,如从省级层面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以利于贵阳在全省更好的承担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
|
办理答复: 省科技厅: 张钊代表提出的《关于省级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政策措施向贵阳市倾斜的建议》收悉。我市会办意见如下: 一、贵阳贵安新质生产力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贵阳贵安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总体谋划部署,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关键位置,明确提出科技创新“3+3”,即抓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企业,抓科技平台、科技投入、科技人才,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积蓄科技成果驱动新质生产力。相较东部发达城市和周边省会城市,贵阳贵安创新基础条件薄弱、创新资源仍然不足,亟需嫁接高校、“大院大所”人才、技术等资源,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充分利用数博会国际平台,征集国内外大数据领域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并在数博会上发布“十大领先科技成果”,同时,以数博会为契机,搭建了企业和政府部门、本地企业沟通渠道,帮助企业找到应用场景,为成果落地转化和招商引资提供科技支撑。二是持续推动“科技入黔”,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南大学、贵州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合作,推动技术、人才等资源引入,汇聚创新要素。协同推进南方科技大学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有关产学研合作,已落地转化项目11项,成立8家实体公司;建立与中南大学合作统筹工作机制,中南(贵州)贵阳贵安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运行,实施第一批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双十”合作项目20个,总投资8125万元,合作金额2752万元,已签约项目8个。三是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近3年来,围绕六大工业产业等领域,立项支持87个科技成果转化培育计划项目,支持资金共计2132万元,带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资本投入2.4亿元。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数字活市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培育创新型产业、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发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加速器”作用,围绕破解山地高效农业,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健康医药、生态特色食品六大工业和大数据“1+6+1”重点产业技术难题,推动山地高效农业、六大工业产业、大数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促成李德发院士与贵州富之源集团建成全省首个畜牧业院士工作站;支持振华风光探索建设集成电路晶圆生产线,实现我省晶圆制造“零突破”;支持黎阳参与THL国家实验室分支机构建设,建成黎阳贵州创新中心,汇集宫声凯院士团队开展先进涂层与应用集成科研攻关;支持贵州大学“FAST馈源接收拆装机器人数字孪生系统研发”项目参与科技部重大专项,获2024全国工业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等。 (三)搭建平台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贵州科学城、花溪大学城、贵阳大数据科创城、清镇职教城“四城”联动发展的战略部署,紧盯产业、人才、教育、科技联动,推动“四城”产业、专业、创业、就业出成效,致力于把“四城”建成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库和青年就业、创业的沃土。2024年在“四城”新增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25个,协同转化科技成果82项,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6.52亿元,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17.11亿元,新增及动态调整与贵阳贵安产业发展亟需的理工科专业12个,新增双创孵化载体5家,新增在孵企业(创业团队)102个,立项建设省级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毕业生留筑人数4.78万人。 (四)深化改革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精神,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生产关系更好适应生产力发展,以改革“小切口”破解制约科技创新发展“难点、痛点、堵点”,赋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改革科技创新要素流通模式。探索建立“科技云”平台,畅通供给端(高校、科研机构)、需求端(企业)、服务端(服务机构、技术经理人)“三端”对接,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为创新主体提供精准、便捷、智能化的服务。目前已入驻高校4家、科研院所6家、服务机构85家、企业673家、科技人才205人,征集到科技成果381个、企业需求464个。二是改革科创资金配置方式。探索构建企业创新能力积分、科技创新风险补偿资金池、贵商易“找资金”平台、贵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技术产权证券化“一分一池一平台一基金一证券”科技金融服务矩阵。三是改革科技项目组织形式。探索建立科技项目备案制度,从传统的项目立项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由创新主体自主决定技术路线、经费支配和资源调度,强化结果导向,集中有限资源推动技术攻关、产业创新。拟制定《贵阳市科技项目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目前正在征求意见。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向上对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在资金、项目、人才、平台、政策等方面支持,争取更多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落地贵阳贵安,为贵阳贵安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科技赋能。 (二)持续推进“3+3”工作。巩固提升抓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企业、科技平台、科技投入、科技人才工作质效,通过常态化运营“科技云”平台,加大科创基金支持,举办金融赋能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开展改革试点等方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夯实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同时,高质量编制好“十五五”规划,更好推动贵阳贵安打造“面向未来、引领全省”的创新策源地。 2025年5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孙正利;联系电话:87989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