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2-02-11 19:02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关于贵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2年2月9日在贵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第十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和指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始终遵循“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总路径,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集中精力抓发展、抓民生,深入开展“三个建设年”、“创先争优”和“四帮四促”活动,努力克服凝冻灾害、持续旱灾的不利影响,积极应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趋紧、通胀压力加大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计划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增比进位成绩显著。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较好、位次前移、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增幅创历史新高,部分主要指标增幅在26个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在全省地州市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排位第一。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383.07亿元,同比增长17.1%,比上年加快2.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增幅创历史新高。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三创一办”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2011年荣膺了“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入选中国十大低碳城市;成功协办了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承办了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筑城广场迎新活动,承担了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2011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全国工商联第十届五次执委会和全国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的协办任务。
(二)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重大项目建设进展加快。狠抓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增幅均大幅高于上年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0.59亿元,同比增长57.1%,超计划目标17.1个百分点,增幅创1986年以来新高。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727.10亿元,增长71.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43.39亿元,增长59.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67.36亿元,增长50.5%。一是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提前一个月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168个省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61.6亿元,超目标任务11.8个百分点。建成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27个项目,超竣工项目目标任务数10个,新开工建设贵航军转民高新技术产业园等82个项目,超新开工项目目标任务数19个。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成效显著,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年累计到位资金1719.82亿元,同比增长34.9%。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01.95亿元,同比增长44.7%。通过申报实施各类项目,我市获国家和省级发改部门拨款资金1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是2009年的2.42倍。通过贷款、发行债券、BT等方式融资,自筹资金到位997.47亿元,同比增长76.9%。三是充分利用下放的基本项目投资建设审批权限,缩短了项目审批时间,提升了项目审批速度,推进了项目整体建设进度。全市施工项目3288个,同比增长45.2%;投产项目2354个,同比增长45.4%。新开工项目达2657个,同比增长54.6%,其中基本建设项目1482个,同比增长62.7%,更新改造794个,同比增长56.0%。
(三)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工业经济增速明显加快。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比重大幅增加,提升至42.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一是工业经济增速创历史新高。狠抓产业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产业园区建设,工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436.62亿元,同比增长2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65.23亿元,同比增长23.4%,超过计划目标3.4个百分点。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39%,比上年增加了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6.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2%,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六大特色产业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0.88亿元,同比增长24.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4.2%,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22.7个百分点。投产达产项目增多。工业投资累计完成560.97亿元,同比增长109.3%。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890个,同比增长44.7%,其中新开工项目762个,同比增长58.0%,新开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3.29亿元,同比增长56.1%。园区建设明显加快,十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达215亿元,产业项目累计投入224.74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30亿元,入园区企业382家,提供就业8.9万人。二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以会展、金融、旅游和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会展经济成效明显,全年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382个(场),实现综合经济效益7.2亿元。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共接待游客5250.42万人(次),同比增长33%,实现旅游总收入612.37亿元,同比增长43.8%。社会消费旺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84.33亿元,同比增长20.5%。物流业发展加快,建成贵阳铁路枢纽改貌货运中心、花溪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孟关国际汽贸城,启动建设二戈寨、金阳、扎佐、清镇四大物流园区。金融业取得新进展,贵阳商业银行更名为贵阳银行,组建成立贵阳农村商业银行,贵州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和贵阳大宗商品交易所挂牌开业,开工建设贵阳国际金融中心。三是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积极应对旱灾影响,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粮经比从上年的4.65.4调整为46。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蔬菜总产量180.96万吨、肉类总产量13.94万吨、禽蛋产量2.24万吨、牛奶产量3.78万吨。新增36家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四)城市建设明显加快,综合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城镇水、电、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均取得了较大成效。开工建设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一环一射两联线”的市域快速铁路建设顺利推进。贵清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二环路全线贯通,“三环十六条射线”道路路网建设基本形成。建成金阳客运站、客运东站,以及修文、息烽、清镇3个县级客运站。完成三县一市液化气储配站布点建设,液化气的供应保障能力提升。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域骨干传输网覆盖全市,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0.46G/万人,信息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电话及电视普及率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先进水平。全面完成1000公里串户路、70个大中型沼气池、12个蔬菜标准园和20个乡村清洁工程等实事项目,鱼洞峡水库工程大坝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鱼简河水库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已基本完工,9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部完工。
(五)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达401.36亿元,同比增长31.7%,增收近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7.14亿元,同比增长37.3%,增收51亿元。国税部门完成总收入204.4亿元,同比增长27.2%,地税部门完成总收入170亿元,同比增长30%;国税和地税增幅创近五年来最高。卷烟、房地产、金融等支柱产业税收实现较快增长,营业税、契税、城维税等税种大幅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支出达277.31亿元,同比增长35.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420元,同比增长17%,超计划目标2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29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81元,同比增长23.5%,超计划目标8.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3181元。
(六)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外贸进出口较快增长。全年引进内资项目1539个,到位资金691.31亿元,同比增长52.4%。全年批准外资企业28个,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79亿美元,增长106.9%,为上年同期的2倍多,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计划目标任务,超计划目标76.9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7.69亿美元,同比增长65.6%,超计划目标48.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7.8亿美元,同比增长92.9%;进口9.89亿美元,同比增长18.5%。
(七)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30个新的社区服务中心挂牌运行;开展了《贵阳市居住证》集中办理试点工作;花溪区、乌当区、清镇市和开阳县被列为省级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已覆盖全市,覆盖人口数占全市总人口数的64%;完成了贵阳五金交电化工总公司中兴大厦、贵州省贵阳市进出口公司改革重组工作,启动了贵阳电池厂等10余户已获改革重组批复企业的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新组建成立了市地产集团和市农业担保公司两家投融资平台。
(八)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50.36平方公里,岩溶面积214.8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河流13条;完成巩固退耕还林补植补造7.84万亩,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6849.6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7055.8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32平方米。主要污染物控制在省下达的排放目标之内,地面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况,“两湖一库”重要水源稳定在Ⅱ、Ⅲ类水质。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项目23个,安排循环经济专项资金820万元,全年淘汰炼铁、水泥等行业23户企业的落后产能181.25万吨,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5.8%下降到37.17%。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43%,达到省下达的控制目标。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全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
(九)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达16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58.4%,比上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1万人。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平均提高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6%,参保人数170.5万人。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各扩面新增5万人。新建幼儿园40所,新建和改扩建小学、初中各11所。建成3个县级医院、5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阳医院升格为三甲医院,在全市78个乡镇卫生院和1326所村卫生室和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新开工公租房315.8万平方米,竣工保障性住房41.2万平方米;筹集公租房(含廉租房)房源10373套,将34310户住房困难家庭纳入保障。两次向低收入群体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共计3676万元,惠及30余万城市困难群众。
总体来看,面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复杂严峻的局面,2011年全市经济保持强劲发展态势,确实来之不易。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在加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用地难、融资难、征拆难”的问题;二是发展后劲有待增强,能起到带动跨越发展作用的大项目不多;三是城乡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四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五是价格总水平高位运行,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影响。这些问题要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的一年,是朝着“一先二超一提升”的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稳中求进、提速转型”的总基调、总目标和“稳中求快、快中保好,能快则快、又好又快”的总要求,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以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为突破口,努力在“求快”、“保好”、“惠民”、“维稳”上有新的优秀表现,保持发展的思路不变、速度不慢、措施不减,努力使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和省内各市(州)中的排位有新提升,创造新的“贵阳速度”。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如下:生产总值增长17%(其中一产增长6%,二产增长20.6%,三产增长15%);财政总收入增长18%,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增长3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化率增加1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国家调控目标范围内;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目标内。
为全面完成2012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坚持把投资作为扩大内需的主渠道、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抓手,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80亿元,增长55%,拉动经济增长9个百分点以上。其中计划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25亿元、更新改造投资875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800亿元。加快推进173个省重大工程及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616亿元的投资目标任务。力争完成国家和省在筑跨区域项目投资28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的11%。围绕产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水利、生态建设、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六大重点领域,全年计划实施支撑项目(市属及区市县)共778个,项目总投资5950.83亿元,计划完成投资1420亿元。一是狠抓产业发展项目。实施产业项目513个,计划完成投资703.05亿元。其中:实施工业项目368个,项目总投资2239.28亿元,计划完成投资587.05亿元。实施高技术项目31个,项目总投资93.93亿元,计划完成投资24.45亿元,投向环保、工程机械、药业、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及改造。实施旅游及物流项目89个,项目总投资549.07亿元,计划完成投资165.69亿元。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25个,项目总投资62.94亿元,计划完成投资38.01亿元。二是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05个,总投资1981.76亿元,计划完成投资365.31亿元。三是进一步加大水利建设项目。实施水利项目7个,项目总投资15.75亿元,计划完成投资5.5亿元。四是大力推进生态项目建设。实施生态建设项目36个,项目总投资39.86亿元,计划完成投资14.19亿元,投向石漠化治理、城市景观绿化、污水及垃圾处理等。五是扎实推进民生项目建设。实施民生项目75个,项目总投资926.85亿元,计划完成投资208亿元,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含棚户区改造)计划完成投资205.78亿元。六是大力实施社会发展项目。实施社会事业项目42个,项目总投资39.37亿元,计划完成投资11.09亿元,涉及学校、幼儿园、医院、体育场的建设和改造。
(二)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增效。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按照工业发展“主要在产业、关键在企业、核心在项目、平台在园区”的工作方针,推动转型升级、提速增效,确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以上,力争增长25%。做大做强资源性产业,加快推进煤电钢、煤电磷、煤电铝、煤电化“四个一体化”循环发展,确保六大特色产业完成产值14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以上。加快十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0亿元、产业投资310亿元,力争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抓好贵州开阳安达磷化工有限公司5000吨/年磷酸铁锂及配套、高新信息软件中心、麦架——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等项目,促进LED蓝宝石衬底材料等项目达产增效,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二是大力提升服务业水平。以现代化、高端化为方向,构建起一批主体功能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的服务业集聚区,在旅游、金融、会展、物流、文化、科技创新、生活服务七大产业功能建设上实现大的突破。推进旅游业大发展,继续举办“贵阳避暑季”、“中国温泉季”等系列活动,推进多彩贵州城、桃源河5A级景区、南明河城市流域旅游文化街区建设,重点抓好保利奶牛场生态体育公园、息烽县新萝温泉、中国阳明文化园等项目,确保旅游人次增长20%,旅游总收入增长30%。推进会展业大发展,以项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服务专业化为方向,力争举办100个以上大型展会,综合经济效益达9亿元以上。促进金融业大发展,继续实施“引金入筑”工程,促进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等贵阳分行挂牌开业,支持贵阳农村商业银行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加快贵阳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促进商贸物流业大发展,启动物联网建设,重点抓好清镇物流园区、西南物流中心、扎佐物流园、二戈寨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加快中大国际广场、保利国际广场、银海元隆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三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菜、花、果、烟、药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整体推进和全面完成“三环”以内“退粮进经”工程,粮经比调整为3∶7。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重点发展畜、禽、蛋、奶等产业,新增出栏生猪15万头、出栏肉鸡300万羽、存栏蛋鸡40万羽、奶牛5000头,启动1000万只肉兔基地建设,确保畜牧占比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大力推进农业产品经营,扶持龙头企业40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00家。以国家和省实施“三位一体”规划为契机,加快推进农田水利生态建设,完成基本农田建设3万亩,加快推进鱼洞峡水利工程建设,继续实施7座小型骨干水库工程,完成1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23.67万人。实施农村“畅通工程”,推进200公里农村公路路网改造项目建设,新建串户路1000公里。
(三)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推进黔中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建设为机遇,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拓展新城区,优化老城区,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确保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一是加快推进“三区五城五带”规划建设。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完成“三区五城五带”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加快推进二环路和机场路、甲秀南路、花溪大道、贵黄路城市带建设。促进“一市三县”同城化发展,开工建设金阳——修文——开阳——息烽、花溪——马场、龙洞堡——龙里等一批新城主干道,建成金阳——清镇市政干道。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快速铁路和轻轨1号线建设,完成盐沙路、富源南路、东站路、桐荫路等建设,全面建成“三环十六条射线”。实施主城区路网加密工程,开工建设一批支路、断头路,建成一批人行过街设施。完善客运场站体系,加快推进客运南站、龙洞堡货运站建设。三是完善城市功能。抓好西南国际商贸物流城、贵州文化广场、中天未来方舟等一批带动性强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汉湘市井古街、青云路酒吧街,实施火车新客站功能区等项目。实行公交优先,加快公交场站建设和专用道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布局,新建一批停车场和立体车库。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深入融合,加快建设城市光纤宽带网,实施数字惠民工程,加快实施数字健康工程、数字教育工程、数字社区工程,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四是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力争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国检”,推动城市管理“治脏治乱治差”向“管精管实管长效”转变。大力实施城乡“四百”工程,打造100个文明示范小区,分区规划建设100个便民市场,改造提升100个文明村寨,实施100个全民健身工程。
(四)大力提高改革开放水平,促进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扎实开展“改革开放年”活动,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创新体制机制。抓好全省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扩大试点范围,撤销街道办事处,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实现重心下沉,更好地服务群众。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融资平台公司,规范区县的核准和备案工作。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建立土地流转平台,探索试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积极推进资源要素改革,配合省重点实施煤电钢、煤电磷、煤电铝、煤电化“四个一体化”改革,加快建立电煤保障长效机制。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扎实推进医改工作。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强化政府绩效管理,加大对基层的奖励倾斜力度。二是推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扎实开展“3个20万”创业工程,扶持5000户小微型企业,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34%。三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围绕把贵阳市建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国际性城市,大力优化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打造投资洼地,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区域对外贸易中心建设,推进贵阳综合保税区、无水港、小河航天高新技术出口基地等建设,支持25家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达40亿美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着力打造开放平台和开放载体建设,力争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达3.5亿美元,引进市外到位资金900亿元。
(五)加大节能环保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节能减排城市、低碳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继续加强“两湖一库”等饮用水源治理和保护,启动雅关片区成片改造,实施南明河中水回用工程,加快城市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建设。加强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湿地管理和保护,实施建设工地二次扬尘治理,强化渣土车专项治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农村清洁工程20个,建设大中型沼气池30个。二是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围绕我市作为国家首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试点城市,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项目,力争在项目、资金上得到国家更大支持。建立市级资源综合数据库,鼓励企业开展“三废”综合利用,建成废旧电子拆解中心和废旧市场,启动建设餐厨废料无害化处理厂。推进节能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抓好联合能源清洁燃料公司年产300万吨水煤浆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实施公交车清洁能源应用等14个低碳交通试点项目。加强重点能耗企业的节能监管,抓好黄磷、水泥企业能效水平达标活动,继续做好排污权交易工作,确保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加快新庄污水处理厂二期、二桥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三是强力推进生态建设。推进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石漠化综合治理植被恢复、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林业生态建设,营造林(草)22万亩,森林覆盖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加强城区绿化建设,在环城高速公路、二环路等城市主干道沿线实施景观改造工程,新增绿地40万平方米。建设山体公园2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完成清洁流域治理试点6平方公里、4条中小河流治理。
(六)强化市场价格监管,促进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设20个蔬菜标准示范区,新增蔬菜基地7万亩,完成蔬菜播面155万亩(次),蔬菜主导产品总量自给率达77%。继续推进农超对接,建设农副产品大型直销超市3个、配送中心2个、社区直销点30个。继续实施“农超对接”与价调基金补贴、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
(七)扎实推进“十大民生工程”,促进民生不断改善。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提升市民幸福指数1个百分点以上。一是大力实施就业和增收工程。坚持多举措、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9.95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2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2万人,投放小额担保贷款1.2亿元,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以上。二是大力实施扶贫济困工程。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减少新口径贫困人口16万人、10个贫困乡(镇)脱贫摘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各扩面5万人、6万人、4万人、4万人、4万人。三是大力实施普教优教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15所,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20所,新建、改扩建初中阶段学校5所、高中阶段学校5所,全面启动金阳新区普通高中办学试验区建设,力争创建1-2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加快花溪高教聚集区、清镇职教园区建设。四是大力实施健康工程。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基层计生服务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加快市一医一分院、市妇幼保健院综合病房大楼及金阳分院、市口腔医院新大楼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市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及2个县级急救中心、3所卫生监督所。五是大力实施养老敬老工程。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扩面6万人,60岁以上城乡老年居民实现应保尽保,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80以上老人实行长寿补贴。六是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50万平方米(1万套),竣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0万平方米,将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纳入保障范围。七是大力实施平安工程。深入推进“平安贵阳”建设,严厉打击“两抢一盗”、贩毒等犯罪,新建城市监控报警点500个。充分发挥各级群工中心(站)作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加大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监管,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加快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地质、气象等自然灾害防治。八是大力实施畅通工程。加强交通执法管理,继续推行专段号牌和尾号限行措施,鼓励乘公交出行,新增出租车1500辆。九是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和整脏治乱工程。加强通道绿化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工程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提高人均绿化面积。十是大力实施传统美德弘扬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动“绿丝带”志愿者活动。十一是大力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健全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发挥和谐促进会等社会组织功能,推进“和谐贵阳”建设。
附件:《贵阳市2011年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及2012年目标安排建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