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0-06-05 09:35:52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答复文号:筑府议复〔2020〕2号 | 类别:A |
人大代表:周跃 | 届次:省十三届人大三次 |
标题:关于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建议 | 编号: |
主办单位: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会办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 |
摘要内容: 关于大力支持贵阳市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建议 一、贵阳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 贵阳作为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核心区,近年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正步入加速创新、快速迭代、群体突破的爆发期,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正快速兴起和发展,不断向网络化、平台化、服务化、智能化、生态化演进。 2018年,全市500万口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总计140.26亿元,占全省总量约79%,省内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00万口径),企业数达255家,实现税收3.67亿元。2019年上半年,全市500万口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总计81.57亿元,同比增长18.31%。 目前全市在产业各领域已发展培育一批企业,并涌现出满帮、朗玛等本地领先企业,以及易鲸捷等关键技术领域代表性企业,产业已初步形成链式发展态势,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已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其中贵阳朗玛在2017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中排名第50位,贵州易鲸捷、航天云网、满帮集团入选国家工信部“2017大数据优秀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案例”。 从各辖区情况来看,高新区和观山湖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占总量比超60%,是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重要发展区域,也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区域。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收入总计54.31亿元,观山湖区收入总计33.09亿元。 二、面临问题 (一)产业整体规模不大 当前全市软服产业整体发展还处于规模较小且发展不充分的阶段,尤其是与工信批复的“中国软件名城”1000亿元的门槛相比,在产业实力、企业培育、人才保障、创新能力、应用水平、带动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全市尚无企业入选中国软件百强企业。本地软件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数与同为西南地区的成都市相差近15倍,本地企业市场引领作用不强,行业带动能力偏弱。 (二)产业链协同力度不足 目前本地企业产业链间配套合作还未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缺乏紧密度,产业链的延伸和聚集不易自然形成,产业链资源未有效进行本地化激发,大量资源被外地企业占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地产业的规模发展和和技术创新。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全市软件产品多以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为主,在基础以及关键应用软件领域,缺乏在核心技术上有创新设计的“重量级”软件产品还,名品不多,自主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亟需提升。 (四)人才支撑力度不足 大数据中高端人才等大数据发展要素争夺战愈发激烈,贵阳市大数据发展各种要素同时面临短缺和分流的压力。同时,大数据人才总量规模偏小,现有人才中基础人才占比大,创业型、领军型、掌握前沿技术的高级人才占比小,引进难度较大,无法满足大数据快速发展的需求。 (五)企业融资困难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典型的“轻资产”行业,行业内的企业通常以拥有知识产权、人力资本、品牌等无形资产作为主要生产资料,而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较小,而现阶段金融制度过于倚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轻资产企业难以获得贷款;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供应链金融等体系尚未健全,这都成为制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瓶颈。 四、建议省政府及其大数据部门从以下方面给予贵阳市支持: (一)加强产业链条建设,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利用省一级影响力,统筹推动贵阳市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产业链式发展,帮助贵阳市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规模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牌企业。支持贵阳市从人才、融资、创新等方面加大力度培育中小企业,盯紧一批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快速、有潜力成长为“小巨人”“独角兽”的高成长性大数据企业及一批处于创业期、拥有自主广阔的高成长性创业创新新团队落地贵阳注册企业。 (二)实施“大数据融合”行动 以“网络联动、平台联动、数据驱动、安全制动”为抓手,支持贵阳市全面实施“大数据融合”,促进大数据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实体经济深度结合。指导贵阳市选择一百家左右大数据新领域引领企业,推进“智能+”发展,推动人工智能、5G、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区块链等大数据六大新领域应用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打造一批拳头产品,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引进培育一批引领企业。 (三)创新人才引培机制 从更高的层面大力推广“项目+企业+团队+人才”的引培方式,把好项目、好企业、好团队、好人才留在贵阳,其中着重引进培养科技人才、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 |
|
办理答复: 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周跃代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建议》收悉。我市会办意见如下: 2019年,贵阳市全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60亿元,同比增长14.3%;新增规上互联网和相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23家,规上企业营收88.01亿元,增速21.8%;电信业务总量完成626.6亿元,同比增长53.5%。2020年一季度,全市电信业务总量增速为46.9%,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为8.7%。 贵阳市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浪潮、优必选、旷视等行业引领性企业落户贵阳。2019年共引进大数据优强企业70家,寻苗企业84家。新引进项目105个,总投资216.15亿元。其中,充分发挥市大数据产业基金引导作用,重点布局医疗大数据行业,共完成15个项目投资1.445亿元,促进鼎通、微芯百源等企业落地。二是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业。引进戴尔、腾讯等软件服务外包项目落地,带动全市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航天云网为百余家企业实施了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智能制造”工业软件服务外包;世纪恒通成功从传统呼叫中心转型,成为腾讯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三是深入推进“万企融合”行动。2019年全市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49.9,较上年提升4.6,高于全省10.4。带动604家企业开展融合,“数智贵铝”大数据应用服务云平台等25个项目被评为省级融合标杆项目,中国振华、贵州航天云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通过国家评选。四是全面拓展民生服务领域。出台《贵阳市市级政务大数据应用项目(服务类)管理办法(试行)》,实施数智贵阳(一期)、贵阳市互联网医院平台项目等39个项目,投资超9亿元。目前,“刷脸支付”在地铁一号线和BRT部分线路开通试行。“社会和云”平台等5个项目被评为2019年省十大数字治理典型示范项目。“军民共建‘贵阳舰’信息化动态管理教育系统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五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平台建设,100个高频事项办理实现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100%,市级政务服务“一窗式”办理率达到70%以上,取消证明事项60项;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完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80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贵阳成为全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城市、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截至目前,贵阳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业务收入入统企业数达208户,规上互联网和相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数达105家。柯雅通信等23家企业入选省大数据“百企引领”示范企业。智通天下等42家大数据企业获省、市共计7055万元资金支持。 诚如代表在建议中指出,贵阳确实存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整体规模不大、产业链协同力度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支撑力度不够等现实问题。为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贵阳市将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软件和互联网产业强化工程 一是深入实施“百企引领”行动。出台《贵阳市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着力提升大数据企业竞争力。2020年,通过培育增量、做大存量的方式,培育100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大数据产业引领企业,其中新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业务收入入统企业50家,培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大数据产业高成长型企业50家。二是推动产业集聚。充分发挥数博大道承载作用,集中政策、资金、服务支持和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产业大厦为具体抓手,在数博大道沿线打造5个以上10亿级的市级大数据(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集聚示范基地。三是加快推动软件服务外包提档升级。以申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发展以软件开发测试、数据加工分析、互联网运营服务、大数据新领域服务、离岸服务、呼叫中心服务等六大领域为重点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打造“贵阳服务”品牌。2020年,贵阳全市软件外包服务收入要突破90亿元,占软件业务收入达45%。四是深入推进招商及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市区联动,加快推动腾讯云产业生态项目、浪潮大数据产业基地、欧比特卫星大数据综合应用示范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推进鲲鹏生态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2020年,要引进落户数字经济骨干企业8家、大数据优强企业60家、“寻苗行动”潜力企业80家。 二、实施大数据融合强化工程 一是深入实施“万企融合”行动。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电子行业应用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贵阳智能制造协同共享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改造,建设30个省级融合标杆项目、实施300个市级融合示范项目、带动600户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二是全力推进“数智贵阳”(二期)建设。深化“数智贵阳”一期建设成果,开展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试点,拓展大数据在民生和政务服务领域应用,启动块数据(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块数据(城市)运行调度中心、数字孪生城市物联感知平台、智慧市场监管等10个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政务民生、城市治理等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2020年力争完成投资5亿元。三是提升“数智贵阳”平台入口功能。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平台建设,接入不少于127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率100%。完成10个以上市级部门高频APP(公众号)接入“数智贵阳”平台,努力将“数智贵阳”平台打造成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总移动端。四是强化市级政务大数据项目管理。出台《贵阳市市级政务大数据应用项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及配套文件,全面提升政务大数据项目实施管理水平。 三、优化企业融资环境 在抓实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工作的同时,针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类“轻资产”行业,积极搭建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开展“一企一策”帮扶活动,持续推进政策性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财政资金引导放大效应,不断完善贵阳市民营经济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功能,用好转贷应急资金,加大对民营企业尤其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融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创新人才引培机制 一是结合大数据发展现状,重点从构建产业生态的角度促进大数据人才集聚,通过政策落实、政策吸引等,以项目引人才、以产业聚人才,不断提升全市大数据人才引培能力,壮大大数据产业人才队伍。二是重点抓好中智赛码网项目,不断创新互联网人才群体工作与用工模式,积极开展人才发展及人才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打造以全球IT人才为核心的全职业生命周期的线上线下服务生态平台。 2020年5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胡海荣;联系电话:87989665) |
上一篇:关于调整中小学生桌椅高度的建议 |
下一篇:关于煤矿安全监管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