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人大代表建议全省

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于支持贵阳贵安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全省协同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5-06-04 16:35:55 浏览次数:0次 字体:【    

答复文号:筑府议复〔2025〕20号 类别:A
人大代表:方英 届次: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
标题:关于支持贵阳贵安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全省协同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 编号:776
主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会办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
摘要内容:

                     关于支持贵阳贵安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全省协同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是西南地区几何中心,贵阳贵安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区位突出、资源富集、交通便捷、创新活跃、营商环境优良、产业升级基础好。依托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积极承接产业梯度有序转移,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前,贵阳贵安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交通、技术等方面的条件较为成熟,但仍面临着一些困难。

一、困难问题

(一)大变局带来产业招引难。当前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带来外部不确定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发展将更趋明显,加之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并存,国内外资金流动和产业协同水平均受到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亟需国家、省级平台协同发力。

(二)产业承接协同性不强。由于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部分产业或产业链环节在不同区域重复布局,人才、资源等要素保障上可能造成同质化恶性竞争,不利于全省“富矿精开”战略部署,亟需省级层面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统筹科学合理安排。

(三)承接能力不均衡。我省除贵阳外的市(州)均有东部对口帮扶城市,具有先天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但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基础薄等承接技术能力不足问题;贵阳科研院所和各类人才及培训基地汇集,承接产业转移智力、技术、人才条件成熟,但受限于地域面积小,土地、能源等要素紧缺。省内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不均衡,区域间协同发展尚未形成有效机制。

二、建议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等相关部门

(一)全省联合招商,深化东西部协作。一是统一制定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的专项配套政策措施或现有政策向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倾斜,在用地、用房、用水、用电、用气、用工、物流、生活配套等方面保障承接产业转移成效。二是贯彻落实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规范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统筹用好全省要素、资源优势,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产业链招商活动,避免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三是依托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一局四中心”和贵阳国际陆港,积极对接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战略,深化“东部总部+贵阳基地”等多元合作模式,强化与京沪苏深等地产业协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梯度转移,在全省东西部产业协作上做表率。

(二)全省统一布局,强化承接协同。一是围绕全省六大基地建设,统一规划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统筹全省资源要素市场配置,综合考虑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以

及承接产业转移绩效,推动全省梯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科学布局、错位发展。二是建立健全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定期研究解决跨市(州)协同承接产业转移相关重大问题。三是发挥贵阳贵安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市(州)对口产业协作优势,围绕“两区两县”(双龙、乌当、龙里、贵定)联动发展,发挥“强省会”辐射带动作用,与周边地区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推动省级支持将“两区两县”打造成为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三)强化发展保障,提升承接能力。一是把握全省设备更新机遇,促本土产业链集聚、优强企业落地,“富矿精开” 推动共伴生矿利用,用足政策加快产业转型,降低承接转移成本。二是聚焦 “1+5+8” 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打造全省承接产业转移样板。创新建设,探索园区市场化与两地利益共享机制;健全要素资源协调保障机制,依项目投资、效益、承接效果等,向重点园区倾斜要素指标。三是深化 “四城” 联动,新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与公共服务平台,引一流科研院所设机构、建产学研联盟;打造引领全省的创新策源地,在贵阳建国家技术转移贵州分中心,促东西部产业创新交流,助力全省承接产业转移。

办理答复:

省发展改革委:

方英代表提出的《关于支持贵阳贵安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全省协同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收悉。我市会办意见如下:

近年来,贵阳贵安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强省会”行动部署,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聚焦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积极主动作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服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取得明显成效。

一、贵阳贵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作主要做法

(一)明确重点产业承接方向

围绕省“六大产业基地”和“3533”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目标,贵阳贵安重点承接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含新能源汽车、能源矿山装备)、资源精深加工、特色轻工(纺织服装、生态食品)等产业,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格局。同时,紧扣“1+6+1”重点产业体系,编制细分产业链“一图三清单”,重点招引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生态特色食品、健康医药等主导产业项目,超前布局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等未来产业,紧盯行业龙头企业产业承接,集聚了比亚迪、奇瑞汽车、恒力、惠科、中伟等一批龙头企业实施本地配套。

(二)明确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区域

贵阳贵安作为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载体,主动对接产业转出地和苏贵产业园、深贵产业园、张江产业园等,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抢抓东部产业转移窗口期,2024年承接新引进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重点区域项目合同投资额占合同投资总额的66.4%,构建“转移区研发+贵阳制造”“转移区市场+贵阳资源”产业协作新模式。

(三)推动产业转移重大活动

在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贵州)中,贵阳贵安作为核心承办地,通过设计产业转移投资考察路线,吸引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及行业领先企业参与,推动资源精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含新能源汽车、能源矿山装备)、大数据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项目签约,促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涵盖领域广、引领带动强的项目合作。在2024年“科技云”平台推介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供需对接活动中,促成22家企业与科研团队就24项技术需求开展对接,涉及先进装备、健康医药等领域。

(四)优化产业转移营商环境

贵阳贵安以“安不安全、方不方便、赚不赚钱、清不清廉”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持续擦亮“贵人服务”品牌,全面落实好关于国办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高质量完成贵阳市承接的开办餐饮店、企业上市等10个全省试点任务,累计办件38.9万件,办理时限减少60%;创新推出占用城市道路审批、小微型客车租赁、保障性住房等11个特色“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打造“便民利企爽爽办”特色品牌,逐批次优化梳理“一日办”“一周办”“一月办”政务服务事项,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跑一次、高效办结”。打造“贵商易—贵阳贵安专区”,为企业提供找政策、找政府、找市场、找服务、找人才、找资金、找厂房等“七找”服务,实现惠企政策“一键申请、一站办理、在线兑现”。

(五)打造极具吸引力的发展环境

贵阳贵安交通条件便利,可以极大节约物流成本,中欧班列“铁路快通”模式测试柜在贵阳国际陆港成功发运,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平均压缩约24小时。工业用地价格低于东部地区40%,标准化厂房租金低至6元/平方米,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强力支撑。用工成本优势突出,普通工人工资较东部发达地区平均偏低30%。电价整体处于全国相对较低水平,发布了供电服务10大标杆示范项目。引导金融机构提供“免抵押、免担保、免服务费”金融支持,贵阳贵安产业发展基金和大数据科创基金与贵州省产业发展集团管理的产业基金建立“三个一批”联动机制,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二、具体建议的会办意见

(一)关于“深化‘东部总部+贵阳基地’多元合作模式”建议的会办意见

一是优化产业定位,提升园区产业协作能力。张江(贵安)高科技产业园以大数据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为重点,聚焦人工智能、软件服务、集成电路、北斗导航、汽车电子等重点产业领域,强化沪黔产业合作。深贵产业园聚焦服务器、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重点产业,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承接粤港澳地区产业转移,完善产业生态。苏贵产业园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二是深化合作模式,推动资源互补。按照“东部总部+贵阳基地”模式,与上海、深圳等地共建产业协作中心,推动中电光谷等企业在贵安新区布局数字经济产业园,探索“研发在东部、生产在贵阳”的跨区域合作。围绕京沪苏深的优势产业体系,立足贵阳贵安产业定位,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产业、市场等优势,不断探索“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市场+贵州产品”“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等合作模式,实现资源互济互补、产业同频共振。三是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贵州分中心,促东西部产业创新交流。2023年12月,东部中心贵州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心自落地以来,积极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金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贵阳贵安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关于“发挥贵阳贵安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市(州)对口产业协作优势,打造‘两区两县’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议的会办意见  

贵阳贵安将深入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管理办法》,积极向上对接,密切跟踪国家政策动向,争取省级明确以贵阳贵安为核心、黔南和安顺为两翼申建国家(黔中)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立完善申建工作机制,及时筹备、全力推动省级开展申建工作。积极推动《“两区两县”空间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以龙里、贵定等周边县区为核心,构建“1小时产业协作圈”,通过主干道快速化改造与产业公交专线,将零部件运输成本降低30%。2025年将形成“3小时产业协同网络”,不断强化能源、原材料供应链的保障能力。

(三)关于“深化‘四城’联动,打造创新策源地”建议的会办意见

贵阳贵安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四城”联动发展战略部署,聚焦“谁来联、联什么、怎么联、联得怎么样”,紧盯产业、人才、教育、科技联动,积极推动“四城”产业、专业、创业、就业出成效。2024年,“四城”新增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25个,协同转化科技成果82项,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6.52亿元,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17.11亿元,新增及动态调整与贵阳贵安产业发展亟需的理工科专业12个,新增双创孵化载体5家,新增在孵企业(创业团队)102个,立项建设省级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毕业生留筑人数4.78万人。2025年,贵阳贵安持续在“四城”联合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搭建交流平台。1月6日、4月8日在科学城分别举办第一届、第二届“四城”联动交流周活动,3月28日,在大学城举办了2025年校地人才联动专场招聘会,通过政策发布、成果推介、项目签约、行业交流、创新分享等形式,促进“四城”产学研合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区域协同,融入国家战略

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RCEP,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区,拓展东盟市场。深化与成渝双城经济圈联动,不断健全“转移区研发+贵阳制造”“转移区市场+贵阳资源”协同模式,承接区域协同配套产业。

(二)深化产业链招商,补强关键环节

聚焦央(国)企、“三类500强”企业、龙头企业等着力招大引强。建立产业链招商需求清单,结合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等需求,瞄准吉利、奇瑞、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集群式配套产业招引。同时,拓展未来产业,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算力中心等前沿领域,推动华为云智算基地二期、优地智能机器人等项目落地。

(三)创新招商模式,提升招引质效

大力推进厂房招商,梳理承接产业转移重点产业及细分领域需求,为重点目标城市产业转移画像,并依托苏贵产业园、深贵产业园、张江产业园等跨区域合作产业园,以及各开发区(园区)标准厂房承载空间,有序承接产业(整体产业园)转移。围绕“基金招”和“招基金”,依托省市基金规模及重点投向,编制基金招商图谱并常态化梳理有基金需求的招商项目,优化和省产发公司、黔晟公司、金控公司等相关金融机构联动合作基金招商工作机制,综合运用“以投招引”“招投联动”“投孵结合”等模式,推动项目落地。建立健全数据中心产业图谱,用好《算力招商专案》,着力招引一批优质数字经济项目。用好“招商易”平台招商垂直大模型,做到招前、招中、招后统筹有力、一体推进。

(四)健全服务机制,推动项目落地 

始终以“安不安全、方不方便、赚不赚钱、清不清廉”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好企业的一流服务员、优质店小二,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签约—落地—投产—达效”闭环服务,持续发布便民利企服务“爽爽办”事项清单,扎实推进找订单、增融资、降成本、强基础、提干劲“五帮”专项行动,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2025年5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孙正利;联系电话:87989665)

分享到:

上一篇:关于加强阿哈水库周边环境治理的建议
下一篇:关于支持乌当区发展银发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您好,我是筑筑。欢迎您访问贵阳市人民政府网,需要帮助可随时点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