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政协提案贵阳市

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文化赋能城市更新打造爽爽贵阳新名片

发布日期:2023-12-05 10:17:30 浏览次数:0次 字体:【    

答复文号:筑府提复〔2023〕37号 类别:B
政协委员: 届次: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标题:文化赋能城市更新打造爽爽贵阳新名片 编号:31005
主办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会办单位:
摘要内容:

情况分析:

    贵阳市地处西南腹地,有700多年的建城史,经过四次历史迁徙,形成阳明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老城形成了“九门四阁十三关”的城市格局,素有“贵阳八景”之说,文化底蕴深厚。一环内拥有2个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14个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31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甲秀楼作为贵阳市的“城徽”,是游客必打卡之处,文昌阁以其独特的平面形式和奇妙的结构在全国古建筑界极负盛名,也是贵阳“文气”最足之地。随着“一圈两场三改”工作的推进,贵阳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城市形象和品质进一步提升。但是,相较于成都、长沙等周边省会城市,贵阳在城市更新中对于城市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利用上还存在不足,城市缺乏文化魅力,难以吸引“强省会”高端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历史文化保护不够:许多历史遗迹和文物损毁严重甚至荡然无存。如老贵阳的“九门”,现在只剩老东门有遗址可寻,“四阁”中除了文昌阁保存至今,另外三阁也消失无迹。“贯城河”见证了贵阳城市历史的变迁,曾有17座桥梁架于河上,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贯城河上盖板。现今贯城河仅沙河桥至普陀桥段可见河道,其余部分已难觅河道踪迹。作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君子亭的建筑主体灭失,仅剩两根写有字的柱子嵌于墙中,刘氏支祠、吴剑平公馆建筑结构损坏严重,存在倒塌风险。传统街巷保护不够,肌理格局破坏消失。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中,原有老城的许多传统街巷已不复存在。目前只有甲秀楼文昌阁片区的几条街道保持原有风貌与尺度。相较周边城市,都有省级或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如成都宽窄巷子、长沙的太平老街、重庆的磁器口等。贵阳作为省会城市,至今没有一条省级或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吸引力缺乏。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迹点零星分散,缺乏系统整合,有的被淹没在城市建筑中,再难见其“真身”,曾经数量众多的古井也在城市更新中消失。八路军贵阳办事处旧址、《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等红色历史文化景点与周边传统街道缺乏有机联系,各处散落的景点之间缺乏串联。
  二是“贵阳故事”挖掘利用不深,贵阳“老城”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非遗文化。如王阳明乐游南庵、贵山书院讲学的故事;老贵阳“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等民国时期大家族及其产业的故事;王伯群护国运动革命故事;忠烈街、电台街等地名故事;非遗美食及传统工艺的制作故事等。这些故事展现了贵阳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目前在城市更新中,缺乏对这些贵阳故事的宣传、包装、渲染、扩展,大部分市民和游客对这些故事“只知其名,不知其理”,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老贵阳八景”也鲜有人知。缺少对文化IP的深入打造。如贵阳有像肠旺面、豆腐圆子等众多的小吃,但缺乏像长沙“文和友小龙虾”这样的美食文化IP,对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不足。
  三是以文促商促旅力度不足:传统业态吸引力不足。甲秀楼片区大部分商业仍属于较为传统的业态,缺乏对年轻人及游客的吸引力。如白沙巷的刘统之先生祠对面是手机商铺,曹状元街的戴蕴珊别墅附近大部分为包子馒头类普通餐饮店,这些业态老旧,并且没有与周边历史文化融合,无法形成文化商业旅游的聚集效应。消费场景多元化不足,没有串联成可看、可逛、可玩、可游、可消费的综合性场景。缺乏如南京“夫子庙文化旅游街区”,成都“锦里文化商业区”等高知名度的文化名片,无法从文化上提升贵阳吸引力。云岩区、南明区是贵阳市夜间经济最繁荣的区域,但在夜间经济的业态上,仍以“老味道”,“深夜烧烤”等餐饮业态为主导,文化活动模式不够丰富,新兴业态发展相对滞后。
   具体建议:

       一是保护文化,谋发展:坚持保护为先,合理活化历史文物建筑。借鉴“三坊七巷”城市更新经验,修缮历史文物和遗存,控制新建建筑高度,保护传统肌理,依托传统街巷,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利用好两个国宝,在甲秀楼文昌阁片区,植入名人历史馆、老字号总店、城市文化主题馆等,并利用可拆迁腾退地块,新建与历史文化风貌相符合的匠人工坊、民宿酒店、非遗主题体验馆等,增强历史文化氛围,积极申报省级或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梳理挖掘“贯城河”水系文化,对贯城河进行有机更新,根据实际情况揭开盖板,再现贯城河水网体系。梳理水网文化与其周边的老街巷文化,和历史资源点进行有机联系,打造老城城市文脉,再现贵阳特色水系文化。借鉴长沙历史文化步道建设经验,规划建设历史文化步道,将九门四阁、老城八景、贯城河、甲秀楼文昌阁片区的历史文物和传统街巷及有机串联起来,编织成老贵阳的“记忆地图”。
  二是挖掘文化,讲故事:讲好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名士文化、书院文化及阳明文化故事。对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盘点,制作贵阳文化资源清单及文化旅游地图。梳理已经消失的传统街巷,老地名,深挖城市起源,如黑羊菁,曾是贵阳的“原点”,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如今是城市中心大十字,可以在原址通过借助小品、雕塑或VR/AR等虚拟现实的形式展示城市起源故事里的核心元素,再现贵阳的历史记忆。深挖城市街巷名称起源,利用发生在大街小巷的代表性历史故事建立特色展馆,如在电台街设立电台博物馆,留存老贵阳“底片”。利用好非物质文化,如贵阳的美食文化,传统手工艺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等。对特色美食如肠旺面、丝娃娃等进行品牌包装,特色制作工艺场景打造,文创产品开发。打造有影响力的美食文化IP,实现IP增值,为“六爽IP”助力。
  三是融合文化,焕活力:将历史文化与新业态有机融合。通过引入网红咖啡店、酒吧、主题餐厅等聚人气的新业态,让南明河贯城河形成滨河文化带,增加游客粘性,使“流量”转变为“留量”。重构消费场景,实现消费升级。依托文昌阁片区历史文化建筑和传统街巷,打造如长沙潮宗街,广州永庆坊的“文旅+文创”的复合型消费场景。将富水中路设置为限时步行街,激发消费活力。深耕“夜+”业态适应消费新需求,培育具有贵阳特色的夜文化品牌,如甲秀楼夜间游艺项目、夜间演绎项目等,打造贵阳不夜城。

  

办理答复:

民革贵阳市委:

贵委提出的《文化赋能城市更新打造爽爽贵阳新名片》收悉。感谢贵委对我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收到提案后,市政府、市政协高度重视,将此提案列为市政协副主席殷勤的领衔督办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将历史文物进行有机串联,实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建议

一是在对历史文物建筑开展日常保护的同时,我市组织开展了贵阳老城区历史文脉研究工作,从城市历史发展沿革、城市格局、历史景观、历史名人、建筑风貌、文化载体等方面梳理,对贵阳“移民之城”的“多元共生”文化特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多元化风貌的历史缘由得到阐释;分析出文昌阁和甲秀楼、达德学校旧址、阳明祠等所代表的贵阳崇文重教的城市文化内涵;对消失的重要历史节点性建筑进行了梳理,勾划出贵阳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通过对文物环境要素、城市地标、非遗项目、历史街巷、消失文化节点进行叠加研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以城市复兴、文化复兴为目标,打造契合本土的城市文化复兴发展新模式。规划对“一轴四环、五区三百点”中的重要历史建筑利用、建筑风貌、文化要素、文化廊道空间、标识解说体系等方面编制了导引。二是按照《贵阳贵安“一核三心多组团”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以“一街一河两片”的文脉体系为规划引领,梳理老城街巷肌理,以老城垣、贯城河文化步道建设为主线建成65公里老城垣文化街道,串联甲秀楼、文昌阁、达德学校旧址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等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元宫等1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是着力开展城市更新、文昌阁片区提升整治工作。翠微园片区围绕古今文脉动线串联甲秀楼、翠微园和纯清阁,以新明清风貌为主,打造新城南八景,重建老城文化核心地位文昌阁片区规划范围52公顷,以电台街为历史轴线,形成文旅核心,构建完整文旅片区,打造底蕴深厚文旅线。

二、关于“全面挖掘文化资源,多层次多维度显现文化底蕴”的建议

一是增添历史元素,营造烟火气息,打造独特人文景观。重点针对新增历史文化主题街区,在景观打造中融入当地历史文化元素,在传统景观上进行合理化创新,充分保证商业建筑形态、各商业店招门头、街区景观小品等与民俗文化街景观形成合理搭配。二是巧用“科技”,增添国际元素,打造世界级创新景观。鼓励各商业主体通过主题式体验设计、沉浸式场景设计、智慧式互动设计升级商业景观。如采用“光影演艺”的方式打造沉浸式场景,运用全息投影、水幕、3D裸眼技术、宇宙虚拟现实等技术,展现贵阳前世、阳明、甲秀楼文化主题场景,文化赋能培育文化IP,打造贵阳城市文化、商业文明之河,以创新型沉浸体验引爆商业热点。三是创造特色IP,鼓励多方参与,强化品牌形象力。鼓励商圈内各商业体打造特色化商业IP,可引入超级IP,借势IP发展,亦可打造自有IP,强化项目品牌形象。如针对翠微巷(甲秀楼)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建议重点打造个性化的原创IP,利用虚拟元宇宙技术、裸眼3D技术等科技手段活化IP形象,创造甲秀文化虚拟元宇宙空间主理人,并依托线上各互联网渠道、平台及裸眼3D、全息投影等多种技术,将文化主理人的虚拟形象与现实场景相融合,实现线上流量的持续输出及线下空间的引爆。

三、关于“历史文化与新业态有机融合,激发消费活力”的建议

我市将基于贵阳贵安“一核三心多组团”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紧紧围绕国际化旅游名城、中国数谷总定位,强化筑城核心作为区域消费中心核心区和城市商业和历史文化体验中心的功能定位,一是以“文化+商业”“旅游+商业”融合为灵魂,通过文旅赋能,深化城市记忆及城市印象,提升城市商业文化品味;二是以“首店经济”“首发经济”为路径,通过品牌赋能,焕发老字号、特色小店活力,增强城市消费引力,拓宽商业发展空间;三是以“数字化”及“智能化”为引擎,通过数字赋能,力争用3-5年时间的持续改造提升,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围绕南明河、贯城河、人民大道、中华路沿线,重现老城区核心商圈辉煌。总体按照“两河两路三核四片区”布局进行规划引导。“两河”即以南明河、贯城河为纽带,按照商业和文化肌理进行布局和生长发育。“两路”即以中华路和人民大道周边300-500米区域进行布局。“三核”即“老城商业核”“城市文化核”和“消费创新核”。“四片区”即“沙河桥——化龙桥片区和省府路——民生路——文昌阁片区”“中华路片区”“六洞桥——甲秀楼片区”。

衷心感谢并欢迎贵委继续关心和支持贵阳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工作。


2023年10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杨培;联系电话:87989665)


分享到:

上一篇:关于促进产业低碳转型构建绿色经济体系的提案
下一篇:关于推进托育机构建设提升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水平的建议
 
您好,我是筑筑。欢迎您访问贵阳市人民政府网,需要帮助可随时点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