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政协提案贵阳市

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于促进产业低碳转型构建绿色经济体系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3-12-05 10:25:00 浏览次数:0次 字体:【    

答复文号:筑府提复〔2023〕39号 类别:A
政协委员:宋青 届次: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标题:关于促进产业低碳转型构建绿色经济体系的提案 编号:12051
主办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会办单位:
摘要内容:

 情况分析: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推动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既是我国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需求。近年来,贵阳贵安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和省有关文件精神,聚焦特色食品、医药制造、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着力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培育库,有效推动企业节能增效。2021年,累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16个,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实现年度产销平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稳步降低,绿色经济占比达46%,同时,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9%。为进一步提升贵阳贵安绿色制造水平,加快构建新时代具有贵阳贵安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2025年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总目标,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做优做实贵阳贵安绿色项目库,加快引入第三方权威评估机构,推动一批轻资产型标志性降碳项目(技术)落地。建立绿色项目收集储备机制,重点围绕绿色交通、清洁能源、城镇集中供热系统清洁化建设运营和改造、电力设施智能化建设运营和改造、绿色建筑、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及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收集特色项目,不断充实贵阳贵安绿色项目库。对于轻资产型绿色企业,支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科技评估机构等对绿色科技成果、专利等资产进行专业化评估,促进绿色技术要素有序流动和价格合理形成,推动轻资产型标志性降碳项目落地。
二是依托大数据技术,探索在能源、工业、交通等碳排放重点行业建立企业碳账户,采集企业碳排放数据,确定碳排放等级,助力“两高”项目减污降碳。依托大数据技术,探索在能源、工业、交通等碳排放重点行业建立企业碳账户,组织发改、生态、大数据等相关部门,进一步采集企业碳足迹,确定碳排放等级,助力“两高”项目减污降碳,建立数字化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绿色低碳信息共享,定期归集、更新碳账户、绿色低碳项目库、环境信用信息等,探索走出一条能计量可核算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贵阳贵安路径”。
三是深入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和工业倍增行动,切实加大绿色金融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加快重点领域节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项目支持力度,助力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和工业倍增行动,切实加大绿色金融对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清洁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支持力度,加快培育更多国家级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绿色工厂等,积极打造绿色生态园区,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加强重点领域节能。
四是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大力度、加快推进绿色产品关键问题突破,填空白、补短板、抢站位,持续提升产业绿色技术水平。培育绿色关键共性技术集成应用和绿色设计平台,加快开发绿色清洁生产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等,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和废弃物的排放。强化低绿色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专利技术申请、转让和许可、信息分享等机制,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推进已有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应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绿色技术创新链各环节的衔接,鼓励企业与研究机构、高校开展战略合作,探索绿色化改造升级模式。

办理答复:

宋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产业低碳转型构建绿色经济体系的提案》收悉。感谢对我市绿色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收到提案后,市政府、市政协高度重视,将此提案列为市政府分管副市长领衔督办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2021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出台,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推动绿色发展,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省级层面高度重视绿色经济发展,围绕绿色经济重点任务、“四型”产业发展引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贵阳贵安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关于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落实“四主四市”工作思路,以绿色经济发展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强省会”的绿色竞争力,奋力谱写新时代“强省会”新篇章。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产业绿色发展体系

围绕绿色经济发展“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协同推进增绿、节能、降碳、环保,制定出台了《贵阳贵安以绿色经济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及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文明4个分领域实施方案,以及绿色经济考核实施办法、细则,建立了绿色经济“1+2+4”框架体系、“3+18+18”指标体系以及考核体系,以绿色经济发展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协同推进“四大”绿色行动,夯实绿色发展底色

(一)绿色生产方面。紧紧围绕“1+7+1”产业体系,努力构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生产模式,强链延链,努力打通七大产业间生产内外循环,在不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同时,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2023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磷化工、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生态特色食品、健康医药等产业产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七大工业重点产业增加值增长17%,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开展47个标准化设施蔬菜(食用菌)基地建设项目,建成1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规模化、生态化蔬菜基地15万亩,2023年新获绿色食品认证5个,有机产品49个,“两品一标”认证累计54个,全市主要批发零售渠道实现贵州绿色优势农产品销售84.6万吨,销售额100.9亿元;聚焦“算力、赋能、产业”,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广电云、研祥等数据中心开工建设,累计落地数据中心、算力枢纽节点项目33个,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水平提升至55.16。

(二)绿色消费方面。以打造绿色低碳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为统领,进一步拓宽绿色产品供给渠道,推动政府绿色产品采购、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实施。2023年前三季度,贵阳市绿色商场占比达50%,绿色餐厅84家,绿色旅游酒店23家;打造森林康养基地2个,森林康养人家30户,新增A级物流企业29家、网络货运企业1家,培育绿色避暑度假精品酒店10家,绿色产品供给不断扩大;以“15分钟生活圈”为基础,开展绿色智慧商圈、商场、商店和绿色农贸市场试点建设,410个“15分钟生活圈”项目全部开工,会展——金融城、云上方舟智慧购物中心等智慧商圈辐射效应正在形成。

(三)绿色生活方面。以“一区五化”为着力点,持续打造黔中绿色生活城市群。2023年以来,优化调整《一核三心多组团专项规划》,编制完成《阿哈湖绿心总体规划暨城市设计》。大力推广和建设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占比达80.24%,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33.49%;优化调整常规公交线路36条,开辟定制公交线路415条;启动新建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671个,36条道路落实非机动车道设置,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0%。

(四)绿色文明方面。在“世界环境日”“贵州生态日”“全国生态日”“节能宣传周”等时间节点,深入开展“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活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开展“绿色细胞”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等各类绿色品牌创建均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三、抓实能耗双控管理,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一)强化能耗双控目标引领。印发了《贵阳贵安“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突出“优总量、挖存量、调增量、活变量”,围绕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目标,提出了“十四五”期间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城镇绿色节能行动、交通物流节能减排行动等10个方面的攻坚行动计划和健全节能减排政策的四项机制,确保到2025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3%的目标任务。同时,强化我市用能预算管理和能耗挖潜工作,科学谋划安排全市用能预算,深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潜力,进一步提高用能管理和用能水平。

(二)加强两高项目管理。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定期梳理在建、存量的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项目能效指标等情况,严格两高项目准入管理。强化节能审查,严把项目关,对年综合能耗5万吨标准煤以上的新建项目进行跟踪论证,2023年以来,完成15个3000吨标准煤以下固投项目节能审查和6个高能耗项目论证评审,推动提高新建项目能耗水平,以能耗双控倒逼产业绿色转型。

(三)实施能源结构优化工程。加大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稳步推进贵阳抽水蓄能电站、开阳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天然气一张网建设等项目。推进天然气在交通、工业领域运用,优化工业用能结构,支持企业绿色技术工艺改造、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领,推动以大数据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着力提升创新驱动力、创新治理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完善创新体系,相继出台《贵阳贵安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贵阳贵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单位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构建了覆盖各类创新主体、涉及科技创新核心环节的创新政策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建成中国(贵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加强平台建设,基本建立与国家层面“两校四院”、省级层面“一校三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机制。深化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围绕贵阳贵安7大重点产业有序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成果转化。

五、谋划碳账户体系建设,打造区域特色示范

为全面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我市依托“生态+科技+数字”叠加优势,强化创新赋能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贯通个人消费端减排和企业生产端减排,建立绿色生产生活一本账,谋划建设“1+2+4+X”贵阳贵安绿色账户生态圈,即构建一个数智平台、形成两套技术标准、设置四大激励机制、创新若干运用场景。一期项目拟率先打通个人端地铁出行、企业端磷石膏等固废资源化利用“1+1”应用场景。通过建立个人和企业端碳账户,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标志性成果,形成有贵阳特色的示范,推动贵阳贵安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强化项目支撑保障,夯实绿色发展动能

做优做实贵阳贵安绿色项目库,充分发挥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重点应用工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做好项目储备申报、认证工作,支持标准化厂房和环保、能源等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推动绿色经济项目化落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项目支持力度,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绿色项目健康发展。2023年以来,共收集推荐绿色项目38个,总投资约59533亿元,共涵盖生态环境、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生产等产业。

衷心感谢并欢迎您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工作。


2023年11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胡海荣;联系电话:87987474)


分享到:

上一篇:关于进一步提升贵阳市中医药服务供给水平的建议
下一篇:文化赋能城市更新打造爽爽贵阳新名片
 
您好,我是筑筑。欢迎您访问贵阳市人民政府网,需要帮助可随时点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