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提升贵阳市中医药服务供给水平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12-05 10:29:19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 答复文号:筑府提复〔2023〕40号 | 类别:A | 
| 政协委员: | 届次: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 
| 标题:关于进一步提升贵阳市中医药服务供给水平的建议 | 编号:41001 | 
| 主办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会办单位: | 
| 摘要内容: 情况分析:   加快贵阳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重要讲话精神、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助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助推乡村振兴和促进健康贵阳建设的有力举措。 具体建议:    一、提高中医药服务管理水平。加快补齐中医药服务体系短板,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大力推进市县两级中医医院建设,突出重点优势,继续加强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结合中医专科特点建设重点专科,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服务能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治未病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教育、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服务。推动建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婴幼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能力。 | |
| 办理答复: 致公党贵阳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贵阳市中医药服务供给水平的建议》收悉,感谢贵委对我市中医药事业工作的关心。收到该提案后,市政府、市政协高度重视,将此提案列为市政协副主席宋平领衔督办件,并督促相关部门认真落实该提案的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提高中医药服务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体系 近年来,为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全面升级发展,根据国家、省的相关文件精神,我市印发了《贵阳市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方案》(筑府办函〔2018〕155号)《贵阳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筑党发〔2021〕36号),对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振兴和产业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23年10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及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我市中医药联席会议办公室草拟了《贵阳市贵安新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待修改完善后按程序报审印发实施,将重点解决中药材产业、中医药产销体系、中医药制造业、中医药科技创新等方面发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二)增加服务机构供给 市域范围内现有中医类医疗机构844家(其中,公立13家、社会办831家),按照级别分类,省级中医类医疗机构7家,市级及以下中医类医疗机构837家。市级及以下机构中,中医(综合)医院22家、中西医结合医院9家、中医专科医院3家、中医门诊部4家、中医(综合)门诊部1家、中医专科门诊部1家、中医(综合)诊所287家、中西医结合诊所251家、中医诊所259家。十个区(市、县)均成立了中医类医疗机构,贵阳市中医医院正按计划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三)加强重点专科建设 目前,我市花溪区、清镇市、息烽县、开阳县4家县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建有省级重点中医专科13个,将妇科、针灸康复科、脾胃病科、骨伤科、心病科、老年病科、中风病专科、中医肛肠科等作为重点专科建设,能开展优势病种诊疗服务30余种,此外,4家医院还设置了“治未病”科,大力推动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开展治未病工作。 (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截至2022年底,全市10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3家乡镇卫生院100%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政府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有中医馆,全市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占比分别为94.23%、70.55%,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为83.50%,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66.01%。 二、关于“强化中医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中医人才引进工作 根据《2023年贵阳贵安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计划“八个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加大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及中医药临床科研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重点培育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2023年,通过贵州人才博览会、公开招聘等渠道,全市计划公开招聘中医药人员18人、人才引进中医药人才37人,目前正在按程序办理聘用手续。 (二)做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 我市从2018年开始启动名老中医传承工程,紧扣全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现状及需求,遴选了16名继承人开展为期三年跟师学习,为基层培养一批中医药业务骨干人员。截至2022年,我市共有“贵州省中医名医传承”人员四批,共29组,共计29名指导老师和58名继承人。2023年,我市以举办世界中医药大会第七届夏季峰会为契机,成立了“国家级名老中医温建民教授工作室”和“王立新教授名医工作室”,为我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加强中医药人员和医学生的培训培养 近年来,我市每年均开展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2020年以来,“贵阳市贵安新区中医药人才培训基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130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运用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方法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技能。同时,持续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2011年以来,免费培养农村订单定向中医类别医学生45人,督促用人单位与订单定向生签订聘用合同。 (四)创新完善相关准入和考核机制 按照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有关要求,组织各区(市、县)开展考核工作,截至目前,全市通过“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的有80人。此外,我市从2015年起,每年均开展“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考核考试”工作,通过“考核考试”并取得证书的人员共有465人,其中,74人已取得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证书。通过上述两种途径,充分挖掘了民间有真才实学的继承人并纳入中医执业队伍。 三、关于 “深化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中医药产业资金支持 2020年至2023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约2亿多元,平均每年投入5036.4万元,主要用于公立医疗机构中医科建设、贵阳市名老中医传承、中医馆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能力提升等。此外,为推进贵阳市中医医院建设,我市成功申请了亚行贷款1.1亿美元、2021年度专项债2亿元用于该项目观山湖院区建设,今年新申请了专项债1.9亿元,尚在审批过程中。 (二)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我市已建成涉及中药研发生产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8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建立了“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苗医药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承担了国家级及省、市、区级项目61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32项,市级5项,区级4项,自研项目16项);建立了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活性筛选平台),开展了10余种成分及活性研究。 (三)加强规范化、产业化中药材种植养殖 鼓励中药材种植企业、销售企业及加工企业紧密合作,引导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加工。目前,以“公司+基地+科研+农户”模式建成“定制药园”13个,依托贵阳药用植物园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工程中心,完成400平方米种子种苗检验实验室建设。中药材主要经营主体有168家(其中,企业74家,合作社42家,大户52家),林下中药材种植经营主体约30家,种植规模达200亩以上的基地约12个。截至2023年10月,全市中药材总生产面积达36.95万亩,产量12.59万吨,产值10.87亿元。 (四)加深中医药和康养旅游产业有机融合 支持集药材种植、加工、观光、中医药保健养生于一体的中医药特色园区(景点)建设,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综合体、示范区。目前,成立了“贵州省中医药综合服务示范区中医药现代化产业联盟”;建成了健康融合产业(中医药领域)示范项目6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2个、息烽县南山天沐温泉康养基地及中国—东盟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展示中心;推进建设南明区、乌当区2个“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点”。 四、关于“推进中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2022年6月22日,我市成立了贵阳守正中医药研究院,聚焦中医药人才、资金和成果转化,积极探索中医药从验方、秘方面向市场需求的成果转化机制,为贵阳市搭建促进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的产学研用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机制。 (二)打造智能化中医云平台 目前,我市已建有“贵阳市全面健康信息平台”“互联网健康服务平台”及若干子平台,覆盖了大部分省、市公立医疗机构并收集医疗服务相关信息数据,可实时提取相关信息;新建成的互联网就诊平台,支持医疗机构提供网上中医药就诊服务,实现便民利民。 (三)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 按照国家和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工作要求,我市开展了“挖掘整理中医药经典名方、民间验方、秘方技法”等相关工作。目前,有省级传统医药非遗项目5个,市级23个。为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我市每年为每名市级非遗继承人提供2000元的传习活动补助。 衷心感谢并欢迎贵委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工作。 2023年11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杨青;联系电话:8798966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