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赋能监管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发布日期:2023-12-05 10:34:59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 答复文号:筑府提复〔2023〕41号 | 类别:A | 
| 政协委员:滕晓君 | 届次: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 
| 标题:大数据赋能监管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 编号:42006 | 
| 主办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会办单位: | 
| 摘要内容: 
 情况分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大数据赋能监管,是适应新时代食品安全监管发展趋势、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内在要求,更是保障人民群众“舌尖安全”的迫切需要。近年来,贵阳市聚焦大数据深化发展战略,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严格按照“四个最严”,加快全市“大数据+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整合各级政务数据,建立共享数据库,实现食品加工、零售餐饮生产、流通等环节智慧全域监管,牵起食品安全“智慧网”,有效提高了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能力。 | |
| 办理答复: 滕晓君委员: 您提出的《大数据赋能监管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提案收悉。感谢您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关心。收到提案后,市政府、市政协高度重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大数据赋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目标,利用“大数据+”的科技手段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努力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不断推动传统监管向智慧监管转型升级,实现各类食品全链条全系统的追溯监管,以大数据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让市民更加买得安心、吃得舒心。 (一)打破数据壁垒建成“食安库”。聚焦食品安全监管情报碎片化和监管数据烟囱化的痛点,我市依托贵州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横向打破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市场监管、公安、农业农村、卫生健康、海关等相关部门食品安全数据和监管情报归集共享,纵向打通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间的数据通道,建成互通共享的食品安全数据库,实现登记许可、抽检监测、监督检查、行政处罚、司法裁决等数据及互联网涉企数据的“大归集”。目前“数智市监”食品安全数据库已完成了27个相关职能部门的数据采集,归集相关数据13亿余条。 (二)构建业务闭环建成“食安监”。依托互通共享的食品安全数据库,按照以问题为导向、以数据为基础、以信用风险为规则、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的监管原则,建成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数据)、监督检查、抽检监测(数据)、稽查执法等食品安全全过程闭环监管系统,以汇聚快、数据全、信息准的大数据精准助力食品安全精准监管。“数智市监”双随机系统依托食品安全数据库中的食品安全企业信用风险数据结合监管规则库产生监管任务后,一线工作人员使用自动关联相关许可及证照信息的“数智市监”APP完成现场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线索自动流向“数智市监”执法系统进行稽查执法,执法办案形成的行政处罚结果数据又回流“数智市监”食品安全数据库,归档到对应企业名下,作为进一步监管的线索信息。实现“监管对象全覆盖、监管数据全融通、抽取规则全精细,监管过程全协同、监管工作全闭环”的“大监管”。目前相关系统已全部建成,正在进行试运行中。 (三)打通多方通道建成“食安治”。依托“数智市监”企业自主上报系统和“数智市监”阳光餐饮系统,搭建消费者、政府部门、企业沟通协同的平台,消费者(学生家长)通过阳光餐饮系统参与其所关注食品安全领域。如学校食堂及学校配餐企业生产过程监督,产生的举报投诉自动按序流向基层主管(监管)单位→区县主管(监管)部门→市级主管(监管)部门,各级职能部门据此依法进行精准监管,行业协会督导企业自律,企业通过企业自主上报系统自证。形成政府监管、企业主体、行业自律、法治保障、社会协同的食品安全多元“大共治”。目前已接入各级各类学校1800余所,学校配餐企业19家,重大餐饮保障企业4家,共计接入4059路厨房监管视频摄像头,9家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餐饮企业进行系统功能试用。通过“数智市监”企业自查报告系统,食品生产经营者通过信息化系统开展自查报告,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已向企业发放 7283 个账号,5842个企业已完成上报,共产生28万余条自查项目,共上传44万个自查附件。 (四)探索重点监管建成“食安溯”。为探索猪肉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我市以“帮助企业生产管理、方便企业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部门监督责任,实现全生产环节闭环追溯”为出发点,建成投入使用的“数智市监”猪肉制品生产企业质量追溯监管系统,实现帮助企业强化生产管理与提高监管部门监管效能双赢。目前,已推动贵州五福坊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50家肉制品重点企业试运行,录入猪肉制品企业猪肉原材料监管600余单次,共计查验880余吨,覆盖各类猪肉制品186种,可对240余万袋成品进行原材料追溯。 (五)保障民生重点建成“食安智”。我市在南明区青云路农贸市场探索智慧农贸一体化解决方案,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建成集市场运营、“质”“量”监测、溯源追溯为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智慧农贸市场管理平台。目前该新型智慧农贸市场管理平台已推广至6家农贸市场。 二、我市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 (一)大力推行分级分类差异化精准监管。出台了《贵阳市食品安全信用监管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风险分级动态管理,将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风险分为四个级别,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机制,分级明确抽查比例,推行差异化监管,大大提升了市场监管的精准性、实效性。目前,已完成食品生产主体的评级,其中,A级83家、B级157家、C级272家、D级146家,今年以来,食品生产企业检查发现问题比例由35.29%上升到51.61%,有效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及实效性。同时,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实行校园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建立完善校级领导轮流巡查及陪餐制度,开展“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 (二)积极引导小作坊改造提升。结合省市场监管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食品生产小作坊质量提升行动,严厉打击食品生产环节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取缔食品生产加工“黑工厂”“黑作坊”“黑窝点”。以实施小作坊普查建档和动态管理、强化小作坊依法登记、加强小作坊属地监管、促进小作坊改进升级、推动监管工作信息化、创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提升规范点(100家)和小作坊集中生产质量提升集聚区(开阳县楠木渡镇石家寨面条加工小作坊示范集聚区)、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并构建诚信体系和社会共治体系等为重点任务,多维度推进我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质量安全提升。 (三)主动推进外卖平台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已协调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打通省市场监管局许可系统、国家电子营业执照系统数据对接,打通后外卖平台可以实时核对外卖商家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等信息,杜绝资质不齐的商家登陆平台。省市场监管局已经建立“明厨亮灶”集中平台,将全省餐饮行业市场主体摄像头汇聚后进行AI抓拍,并将预警信息通过APP下发至管辖地市场监管局。各地无需重复建设AI识别系统,只需将视频接入省市场监管局汇集平台即可。待饿了么、美团等平台企业配合我市完成互联网餐饮市场主体互联网+明厨亮灶开通后,即可进行实时在线监管。同时,打通与卫健部门的餐饮行业市场主体从业人员健康证数据,可对餐饮行业市场主体从业人员健康证数据进行实时分析预警,一旦发现健康证过期或者从业人员无匹配的健康证数据即可进行预警。 (四)拓宽监督举报渠道。严格落实《贵阳市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投诉举报奖励办法(试行)》要求,每年将奖励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激励全民监督奖励机制。同时,进一步畅通消费维权渠道,实现“12315”与“12345”双号并行,积极依法受理消费者的各类消费投诉,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2023年以来,我市全国12315平台共登记处理食品类投诉举报12880件(投诉8692件、举报4188件)。 (五)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建立食品生产经营环节风险隐患清单及措施,针对本地行业共性隐患问题,近三年来累计开展“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长江流域禁捕、反食品浪费、网络餐饮、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非法添加、农兽药残留超标、保健食品欺诈误导消费、未成年人食品安全等各类专项治理90余次。2023年以来,行政处罚方面,全市共计查处食品类案件985件,罚没514.69余万元;刑事打击方面,全市立涉食品安全类刑事案件27件,抓获犯罪嫌疑人33人,刑拘19人,取保9人,监视居住5人。 三、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 我市在依托大数据监管食品安全方面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比如:食品安全人财物的投入较发达地区还有不少差距、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需进一步落实、监管手段创新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等。下步,我市将不断健全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深入推进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继续加大抽检监测和案件查办工作力度,持续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巩固完善创建形成的新模式、新示范,努力探索有效监管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严监管,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吃得更放心。 衷心感谢并欢迎您继续关心和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 2023年11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孙正利;电话:8798966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