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贵阳市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4-11-11 15:14:22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答复文号:筑府提复〔2024〕49号 | 类别:A |
政协委员:潘戈 | 届次: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
标题:关于完善贵阳市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提案 | 编号:42112 |
主办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会办单位: |
摘要内容: 情况分析 一、现状 具体建议 三、几点建议 |
|
办理答复: 潘戈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贵阳市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医疗卫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收到提案后,市政府、市政协高度重视,将此提案列为副市长领衔督办件,并督促相关部门认真落实该提案的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议的办理情况 目前,全市现有精神专科医院及开设有精神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36家(省级医疗机构12家、市级医疗机构24家),有精神科医师315人(省级医疗机构注册213人,市级医疗机构注册102人)。全市11家市、县妇幼保健院均已设置心理健康门诊。全市具有精神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共有编制床位3338张(开放床位3510张)。 今后,我市将不断加强精神诊疗服务医疗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精神诊疗服务医疗机构建设方面。 市级层面:一是至2025年,市第一、二人民医院加强精神科规范设置和专科能力提升,床位不得低于30张;市属各公立医院结合机构职能规范提供精神卫生专科门诊或心理健康、心身健康干预门诊服务。二是至2027年,依托市第三人民医院,建成市级三级精神专科医院(床位达500张以上),统筹全市精神卫生资源,通过临床重点专(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提升精神卫生相关临床专业水平及疑难复杂精神疾病诊治能力。三是至2027年,以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专科为依托,建成贵阳市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参照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职责承担精神卫生相关政策研究、流行病学监测、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干预、市级精神医学鉴定、心理援助等精神卫生相关的临床、教学、培训、科研等工作。县级层面:一是至2030年,各县级综合医院规范设置精神心理门诊,三县一市综合医院规范设置精神专科病房,床位不得低于20张,不断提升专科服务能力,熟练掌握常见严重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能力;六城区公立综合医院可根据医疗需求开设精神专科病房。二是各县级公立妇幼保健院全面开设儿童、孕产妇心理健康门诊;鼓励各县级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精神病科、中医心理科、心身医学科等精神类临床科室建设。社会办医疗机构层面:鼓励社会力量规范举办精神专科医院,加强对营利性精神病的基础设施、医护力量等方面的监督检查,有益补充公立精神卫生医疗服务体系;鼓励二级以上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和规范设置精神专科病房,面向基层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康复等服务,补齐基层精神专科医疗资源短板。 (二)精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将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全市今后一段时期社会发展重点与急需人才培养范畴,积极配合省级做好农村定向工作,引导更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报读精神卫生相关专业;积极鼓励全市各医疗机构通过专科进修、参加省级精神科转岗培训等形式,每年至少新增20人精神科医师,至2030年,全市精神科医师数量增加至320人以上,提升至4.0名/十万人口;加大对精神科学科带头人、骨干医师的引进与培养力度。 二、关于“加强部门统筹”建议的办理情况 按照国家、省卫生健康部门有关工作要求,我市不断推动全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监督管理。市卫生健康局会同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残联等10部门共同印发《贵阳市关于加快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监督管理工作方案》,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等。各有关部门将此项工作纳入健康贵阳建设和深化医改的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完善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共同强化和改善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如:民政、卫生健康、残联等部门联合开展了贵阳贵安“精康融合行动”,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进行现场精神障碍诊断、精神残疾评定、健康体检和发放免费药物等服务;2024年,市残联与市财政局共同落实130万元精神残疾人康复医疗住院及服药项目补贴资金,将对不少于1280名精神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住院及服药补助。 三、关于“加大宣传力度和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建议的办理情况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对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减少社会对精神类疾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鼓励精神类疾病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寻求专业救助,积极倡导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精神心理卫生事业发展,营造有利于精神疾病防控的良好社会氛围。尤其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受灾人群等重点人群,加强其心理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如: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由教育、卫生健康、团委、妇联等多部门联合招募具备资质的专家学者、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等组建心理专家团队,为中小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业务能力培训并将其纳入“国培”及地方培训计划,同时整合师资力量构建校长、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任教师的“全教师”培训体系。此外,在全市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和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开设心理健康宣传、案例分析、在线测评、专家服务、热线电话、互动交流等栏目,为患者提供一个相对隐蔽的交流空间。 衷心感谢并欢迎您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工作。 2024年10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胡海荣;联系电话:879873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