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恢复“贵阳八景”、重现“九门四阁”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9-05-22 18:26:09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答复文号:筑府提复〔2019〕35号 | 类别:B |
政协委员: | 届次:省政协十二届二次 |
标题:关于恢复“贵阳八景”、重现“九门四阁”的建议 | 编号: |
主办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会办单位: |
摘要内容: 问题提出及情况分析: 历史文化遗产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历史以及历史文化所造就的独特人文魅力,是一座城市的真正意义所在。历史建筑与城市景致既是城市历史和城市魅力的最佳载体,也是城市社会生产力、地域文化、时代精神的彰显。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城市历史建筑与城市景致的时间、空间延续性既是世代生活在城市中人们的精神纽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赋予城市更高的品味、让城市焕发青春活力的必然选择。 “贵阳八景”与“九门四阁”是省会贵阳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最佳代表之一。在贵阳历史上以“明初贵阳八景”和“清初贵阳八景”较为闻名遐迩。“明初贵阳八景”据《贵州图经新志》所载仅“七景”,所缺“一景”尚未能考证。“清初贵阳八景”即根据《康熙通志》记载,清朝初年贵阳有八处风景名胜,分别为“贵山耸秀”、“富水翔鳞”、“鳌矾浮玉”、“浪涌金鳌”、“风台踏草”、“栖霞上月”、“南峰脱颖”、“龙洞钟声”。此外清乾隆《贵州通志》记载:“贵阳府城,即元顺元城,顺元旧设土城,东、西、南三面与今城同,北面仅至钟鼓楼(今王家巷口)。”贵阳老城墙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先后建有“九门四阁”,亦是老贵阳城市肌理的代表,包括六广门、洪边门、新东门、东门、南门、次南门、西门、北门、威清门等“九门”及灵关阁、文昌阁、皇经阁、玉皇阁等“四阁”。 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清初贵阳八景”已难见“富水翔鳞”的景致、“龙洞钟声”具体位置也无从确认;贵阳老城墙和“九门”更是淹没在时光的尘埃中,“四阁”仅余文昌阁静置于东门一段残垣之上,城市文化遗产亟待保护、修缮、恢复。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留存、重现文化遗址不仅仅是为了留住过去的时光,更是为了今天美好的生活和明天持续的发展。基于此,关于恢复“贵阳八景”、重现“九门四阁”提出如下建议: 一、恢复贵阳八景。首先应基于“贵阳八景”现状情况摸底,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制定逐步恢复"贵阳八景"的行动计划。其次应加强对现存文物景观周边环境的整治并完善观赏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基于景观视觉分析规划设置最佳观景点、配建休憩设施、增设咖啡饮料自动贩卖机等。进而针对因河道水渐少、水体受污染已难见的“富水翔鳞”景致,通过引入水体、水体污染整治等方式方法进行景观恢复。最后针对“龙洞钟声”位置无从确认的问题,应组织相关文物专家、民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进行位置确定的相关工作,并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再开展下一步的恢复工作。 二、重现城市肌理。一方面可以老城垣位置为线位,建设城市慢行廊道,勾勒城市肌理。以贵阳老城城垣位置为线路,通过地块改造恢复、慢行空间提升、背街小巷整治等策略,建设宽10-20米的绿化慢行廊道,形成总长9千米的慢行景观体系,勾勒出城市肌理。另一方面可结合历史图片,在“九门四阁”原址或附近区域设置公共休闲开敞空间,通过借助微缩模型、浮雕壁画、雕塑小品、AR城市实景以及智能城市APP客户端等多种表达手法和表现形式,重现贵阳“九门四阁”遗址。此外还应加强老城内传统街巷、历史文保单位的保护性建设工作,如对确有历史价值但遗址不存的史迹,在传统街区内可考虑恢复和重建,不在则可采用纪念牌、纪念室、雕塑、小广场等多种形式表达;同时加强对老地名的保护和老字号的恢复。 |
|
办理答复: 民革界: 贵界提出的《关于恢复“贵阳八景”、重现“九门四阁”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恢复“贵阳八景”和“九门四阁”的建议 目前,我市编制了《贵阳市老城区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对贵阳市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详细的摸排和挖掘,将目前应具体保护的设施分成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不可移动文物”三类,在仔细摸排的基础上,对贵阳“九门四阁”格局、两套城垣的城市历史和变迁进行了深度挖掘,同时对六城区内的文物进行了统计,将其类别与修建年代进行了详细梳理,并规划提出了“多元保护”的方法,分别从“传统格局保护”“传统街区保护”“文物活化保护”等方面对我市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利用,通过老地图、卫星影像等的叠加分析,分析老城垣路径,复建城垣步道,勾勒老城厢界线,提出了打造城市慢行道、健身道、都市活力圈的规划构想。同时,“贵阳八景”和“九门四阁”中,凡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不可移动文物的,均已纳入我市文物部门的保护职责范畴,例如,“九门四阁”中的文昌阁,古八景中的“栖霞上月”、“鳌矶浮玉”(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明祠、甲秀楼),我市都在相关文物景区设立了管理处,派遣了管理、保安、保洁人员,完善了旅游配套设施,定期开展修缮维护和环境提升改造,同时,为提升社会效益,定期举办各类公益文化活动。古八景“鸦关使节”、“圣泉流云”也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当地文物部门进行管理。 二、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建议 文物工作当务之急,就是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保护好、利用好现存文物。近年,我市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陆续出台了《全面实施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的意见》《贵阳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贵阳市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贵阳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方案》《贵阳市重要革命遗址挖掘保护利用整改落实实施方案》等文件,确保文物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开展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依法公布文物保护单位265处(国家级5处,省级41处,市级114处,区、县级127处),按照文物“四有”工作规范,完成了甲秀楼和文昌阁等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均划定了保护范围、建立了记录档案。全市公布各类国有专题纪念馆5座,民办博物馆6座,各级文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 开展了文物项目库建设工作,目前有90个急险重和条件成熟的项目入库,制定了保护修缮方案。三是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开展了刘氏支祠、李端棻墓、青岩古镇、贵阳古井、红军标语、林青就义处等文物修保护工程,对全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装智慧用电服务监管系统,特别是2018年,我市将甲秀楼、阳明祠、达德学校旧址、《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的修缮和展陈提升工程,纳入为民办“十件实事”,项目包括项目共有文物修缮、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环境提升改造、展陈提升4大类12个大项27个子项,进一步将甲秀楼打造成集文化服务、社会教育、观光休憩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示范地。四是积极申请文物保护经费,2019年,经文物部门的多年积极申请,市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增致2000万元。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市将在城市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对于具有贵阳市老城文化底蕴及城市原貌特色的历史街区和古城地标改造及其周边地块的开发,尽量“修旧如旧”,对已经受到城市开发侵蚀,整体风貌已不复存在的建筑或街区采用片段散点的模式予以再现,重现贵阳老城风采。下一步我市将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围绕我市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根据国家3A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标准,推进重点文物景区标准化建设。二是继续做好我市革命遗址挖掘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推动全市开展革命遗址抢险、修缮、安防、消防、陈列布展、环境整治等的方案编制和项目实施。三是继续推动贵阳博物馆建设。力争落实建设用地和启动立项前期工作。四是继续推进项目库建设工作,推动设立贵阳市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资金。五是运用“大数据”开展贵阳市文化遗产管理与服务平台项目建设。 衷心感谢并欢迎贵委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