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政协提案全省

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于加快乌江航运黄金水道建设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9-06-10 23:10:00 浏览次数:0次 字体:【    

答复文号:筑府提复〔2019〕41号 类别:A
政协委员: 届次:省政协十二届二次
标题:关于加快乌江航运黄金水道建设的建议 编号:
主办单位: 会办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摘要内容: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渝怀铁路建成通车,加之乌江构皮滩、思林、沙陀、彭水等梯级水电站的开发,乌江航运从原来的通江达海,缩减到只有70公里的一条沿河县城至洪渡镇的小型船舶客运专线,使乌江完全断航。十二五期间,随着乌江航道建设的不断改善和升级,2016年实现成功复航,使乌江迎来了自己的又一个春天。
  加快乌江航运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方面,主要体现在两好一低:一是支撑政策好。二是航运条件好。三是运输成本低。挑战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不够:一是水资源开发和水运发展统筹不够。二是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协调机制配套不够。三是船货两缺和供需失衡市场支撑不够。

  一、建设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拉长黄金水道。一是加快推进思林、沙坨水电枢纽二线1000吨级通航设施建设,配套实施筑坝工程、护岸工程、护滩工程、疏浚工程,打通北入长江水运通道。规划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港区和重要港口及专业码头改造升级,推进思南港、沿河港两个重要港口和德江港一般港口建设。二是以乌江航运为依托,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互联互通现代化客货运输站场网络。加快建设集航运服务、商务、信息、文化于一体的思南乌江综合港区,推进公铁、公水、铁水等复合联运,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二、培育绿色新型产业复兴黄金水道。一是做精生态农业。重点围绕生态茶产业、中药材产业、生态畜牧业、食用菌产业、果蔬产业等,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依托品牌效应,对流域内五县生态农特产品,进行统一整合包装、统一营销打造。二是做大新型工业。持续推动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乌江内河船舶制造基地,加快形成以整船制造为中心、零配件生产为支撑、关联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船舶工业全产业链体系。依托石阡、思南储量丰富的大理石、板岩、石英岩等优势石材资源,抢抓沿海石材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建立有序开发、深度加工、网络完善的石材产业发展体系,提升产品知名度,增强产业竞争力,着力壮大产业规模。以千企改造为抓手,推动水泥、建材、特色食品、特色轻工等传统工业企业实施升级改造,实现转型发展。紧盯国家政策动向,切实做好核电、页岩气、浅层低温能等能源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三是做优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对西部五县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整体包装和推介,推动以生态为底色、文化为主线的全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采取旅游资源共享和旅游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与黔、渝、湘三省市有关部门及旅行社合力打造长江三峡-乌江画廊-梵净山-凤凰古城和长江三峡-乌江画廊-遵义历史名城精品旅游线路。
  三、建立规范有序协调管理机制畅通黄金水道。跨省协调方面:一是协调乌江全线三级航道和二线通航设施同步规划建设。目前,渝黔两省市交通主管部门正在联合推进此项工作,并力争在2019年开工建设。二是协调乌江全线通航设施联合调度运行。为保障乌江全线航道畅通,减小因各通航设施运行时间安排不一致、检修时段安排不一致等造成航道不必要断航或不通等问题发生,建议建立乌江全线通航设施联合调度运行等协调机制,如:每年定期组织召开通航协调会,进一步加强统一协调管理。三是协调建立乌江全线通航安全监管联合工作机制。随着乌江航运市场逐步走向复兴,乌江流域省市间的交流会越来越频繁和密集,跨省运输船舶会更多、运量更大,对乌江全线通航安全监管工作会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多挑战。建议建立畅通的乌江全线通航安全监管联合工作机制,保障乌江航道和通航设施安全、畅通。四是协调乌江全线航运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建设,能更全面及时提供乌江有关航道和通航设施运行状况、提供物流情况、船舶运输需求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为航运产业提供更多优质便捷服务,促进乌江航运事业发展。省内协调方面:建立乌江电力调度和通航设施运行调度稳定协调机制。目前,乌江各水电站水库和电力调度实行远程集控统一调

度模式,各电站每日下泄流量受电网负荷需求变化而变化,下泄的非恒定流对通航设施运行安全、船舶航行安全都产生不同种程度影响,特别是水位变幅过大过快对船舶过闸过程中的下游船厢对接所需稳定水位产生的影响更为突出,造成船舶过坝调度和运行周期相对较长,既影响船舶过闸安全,又降低了通航设施的通航效率。从提高通航设施的通航效率和保障船舶过闸安全及航行安全、保障乌江航道畅通、更快促进乌江水运事业发展等方面考虑,需要协调建立稳定的水电站电力调度和通航设施运行调度协调保障机制,解决目前及未来通航设施及航道昼夜通航所需水位及流量问题。



办理答复:

省交通运输厅:

九三界提出的《关于加快乌江航运黄金水道建设的建议》提案收悉,我市的会办意见如下:

一、我市乌江航运黄金水道发展的总体思路

我市高度重视乌江航运发展,印发了《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利用水运运量大、成本低、绿色环保的特点,充分发挥内河航运在大宗货物运输、促进沿江河产业带形成及旅游客运中的优势,加快水运发展,全面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及城市发展。

(一)发展目标

坚持“以航为主、航电结合、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加大投入力度,主攻港口(码头)建设,强化航道治理,开发旅游航运,培育沿江产业,发展船舶运力,完善保障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发展绿色水运,实现贵阳市“通江达海”水运现代化的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开阳港、息烽港,逐步完善港区集疏运公路、客货运站(场)、安全保等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形成贵阳市水运交通运输体系。

到2020年,基本建成清镇港、修文港和城区港,完善港区配套设施建设。水路货运通过能力达到750万吨/年,客运能力达到700万人次/年。打通乌江干流凹河(清镇)至龙水(开阳)段主通道,实现北上长江,完成贵阳市“通江达海”。建成南明河(河滨公园至水口寺河段)旅游航道,逐步开发南明河、清水河其他航段。建成开阳大型船舶修造工业基地,启动息烽船舶修造基地建设,港区配设施全面建成,实现重要港口基本现代化。

到2030年,水路货运通过能力达到1700万吨/年,客运能力达到1600万人次/年。建成清水河航电梯级工程和息船舶修造基地,进一步完善港区设施功能,提升乌江干流、南明河、清水河等航道等级标准。

(二)主要任务

1主攻港口建设,完善港区布局。按照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专业化、高效率的港口和物流体系要求,以煤炭、矿产、化工、烤烟等专业化泊位为重点,加快开阳港、息烽港港区集疏运公路及其他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港口物流园区、临港工业因区、现代化综合服务项目规划建设工作,实现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建设、联动发展,全面统筹沿岸、临江(河)区城铁路、公路与港口接的规划建设,逐步实现水运与道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

2加快航道建设,强化航道治理。以开阳港、息烽港建设为核心,以乌江千流航道建设为重点,推进航道建设;完善水上旅游通航设施,完成新的水上旅游航道论证,重点是南明河航运工程的论证,加大对通航水城航道治理投入。突破闸坝碍航,加快水电枢组通航设施建设,突破区间分段通航的格局。完通航你志,提升安全通航保牌。

3发展库区水运,推进旅游航运开发。加快库区航运工程、城乡便民停靠点和乡镇渡口建设,发展农村水路运输,启动区短途客船改,做好渡口渡船维护保养工作,改善库区周边群众出行条件。加沿河两岸绿化美化、污染防治工作,开发旅游航运,扩大经济效益,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库区水上旅游及南明河城市风光等水上旅游航线开发和运营,促进特色旅游运输业发展。

4大力培育沿江产业。发挥乌江出省水运通道跨区城、通江达海、物流成本低的优势,利用水运发展产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聚效应,发展以开阳港、息烽港等港口为依托的工业因区和临港产业集群,发展航运、矿产加工、加工制造、商贸旅游、农林渔等产业,打造乌江千流沿河经济带,重点扶持区城物流中心建设。

5推进船舶运力发展。加快船舶制造业发展,建设贵阳市船舶建造基地;加快船舶配套产业发展,完善船舶检测检验、技术研发和培训服务体系。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建设运力结构合理、运输组织科学、运输装备技术水平先进的运输体系,引导运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环保节能化方向发展。

6加快水运市场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水路运政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电子政务的实现,提高市场管理服务效能,加强水运市场监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强化企业、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核,健全水运市场服务机制,聚集航运生产要素,扩大航运服务功能。建立并完善信息化动态监控机制,加强企业经营行为监督检查,规范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经营行为,逐步完善水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7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救助保障体系。加快贵阳市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及救助信息化建设,建立水运管理“三网一库”网培框架,实现水运管理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加快建设我市一个市级搜救指挥中心、七个县級搜救中心、七个救助基地、十五个救助站等水上交通应急搜救重点保障设施,近期重点建设贵阳市海事搜救指挥中心(建设地点在百花湖马港披)。加快水上安全救助设备车、船等设施建设,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及搜救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实现海事监管搜救一体化。强化危险品运输管理及渡口安全管理。

8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投融资果道,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原则,加快水运发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吸纳外资和社会资金,进一步拓展内河水运发展的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水运建设多元投资机制。

9发展绿色水运。建立和完善船舶垃圾及废弃物收集处理体系,实施机动客、货船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增强对水运突发污染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的能力。推进无污染船舶创新与研究工作,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促进船舶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优化工程设计,合理利用岸线资源,改善生产工艺及设备,大力推进“油改电(气)”、“岸电(气)直供”等技术改造,降低施工、生产环节的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

二、精心打造乌江黄金水道发展的立体交通体系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大力整治乌江航道,建设开阳港、息烽港,提高乌江进入长江的通航能力,加快码头、集疏运公路等航运配套设施建设。依据《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我市组织编制了《贵阳市三区两县协同发展战略规划》《贵阳市北部产业带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等规划,该规划提出了建设开阳港、息烽港的同时,从多种方式同步配套交通、运输综合网络与港口进行衔接,构建集城市快速路、城市干道、有轨电车、常规公交、高速铁路、快速铁路、普速铁路、水运、高速公路、国省道等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一)公路网规划

结合《贵阳市“十三五”交通发展专项规划》,依据北部区域道路建设情况及景点分布及港口布置情况,规划“两环七射”高速公路网结构。实现高速路、国省道对区县、乡镇全覆盖。公路里程里程1023.6km,其中高速358.1km,国道220.9km,省道444.6km。两环:环城高速公路、第二环城高速公路七射:贵瓮高速、瓮开高速、贵遵高速、贵遵第二高速、贵白高速、贵沙高速、息黔高速。

(二)铁路规划

总体思路为打造贵阳至遵义客运铁路连接通道,将永久支线铁路延伸至开阳港,实现开阳港与贵州省货运铁路网的互联互通。一是规划新增贵阳至遵义城际铁路:贵阳——开阳——遵义;二是规划新增贵阳至重庆客专——渝黔客专渝黔线在;三是建新增永温至开阳港货运铁路,远期延伸至黔南州;四是保留既有久永支线、川黔线。

(三)快速路网规划

为实现北部产业带与贵阳市中心城区之间、北部产业带各城市组团之间快速直达,在北部区域规划形成“四纵四横”快速路系统。四纵:云烽快速路(白修线延伸)、同城大道(210)、修开快速路(白金大道延伸)、云开快速路;四横:息开快速路、修乌快速路、青山路、云环路。

三、积极开发乌江航运贵阳城区南明河段旅游资源

按照《贵阳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我市正在全力开发乌江水系南明河流域的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南明河综合整治工程,规划建设贯穿主城区的观光交通线,将南明河流域建设成为集游览、观光、休闲和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国际休闲度假带。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南明河(花溪平桥至乌当拐九段)航运项目开发方案,近期拟启动漓江桥至红岩桥段航道建设,项目长约17公里,航道等级参照七级航道建设旅游、客运航道,新(改)建11座翻板坝及过船设施、停靠点13个、整治航道17公里、新建支持保证系统及其他配套设施。

四、大力发展乌江航运黄金水道周边产业

我市开阳县是乌江水系的主要流域,该县以乌江黄金水道建设发展为契机,积极培育绿色新型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新型工业,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互动发展。

(一)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1生态茶产业

全县已建成茶叶基地17.01万亩,投产茶园近13.48万亩,年产干毛茶产量8500余吨,年产值近15.7亿元,带动农户30000余户,实现年户均增收12000元。已建成万亩茶叶专业乡(镇)5个,5000亩以上茶叶专业村15个,全县茶叶基地规模迅速壮大。通过“以商招商”、“优惠政策招商”、“优质服务招商”等方式引进从事房开、矿业等企业转产投资茶产业,现有茶叶企业64家(含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含2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实施主体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

通过引进茶叶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安装清洁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59条(其中:大宗绿茶27条、名优绿茶21条、红茶9条、精制生产线2条),加工厂房23200平方米,加工品种由单一名优绿茶延伸到大宗绿茶、红茶、乌龙茶、速溶茶粉、白茶等品种,目前,正在实施抹茶加工试验项目,不断提高加工水平和附加值。狠抓质量提升,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通过SC认证企业23家,通过有机茶园认证8500亩,通过无公害认证65000亩。近年来,各类产品抽验检测合格率达100%,部分产品还通过欧盟465项指标检测远销德国,产品安全得到保障。2019年3月4日,“地理标志产品","开阳富硒茶”地方标准正式发布,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已初步建成云山茶海、南贡河富硒茶叶园区、蓝芝茶庄、黔茗湖农业旅游观光综合体等一批茶旅一体化建设项目,形成茶园观光、茶叶采摘体验、茶叶加工、茶艺表演、旅游购茶等“以茶带旅、以旅促茶”的良好格局。据初步统计,年接待人数达50万人次以上。茶旅一体化建设雏形初现,效益渐增,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中药材产业

根据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贵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贵阳市农村产业革命行动计划》,我市在开阳县“黄金水道”区域采取“一抚一扶,抚扶结合”发展中药材产业。即:对于已有的木本中药材及野生中药材,加强抚育力度,保护植被生态,严禁在野生中药材集中生长区域内乱砍滥伐及发展化工企业等,加大对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力度,实现中药材保护抚育面积5.1万亩;大力扶持“黄金水道”区域优势中药材品种的发展,以南部龙岗、高寨、毛云中药材板块,带动北部冯三、楠木渡、宅吉及中部城关、双流、永温发展中药材种植,全域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2.6万亩。

3生态畜牧业

一是加快推进生猪调出大县建设步伐,全面启动10万头生猪扶贫项目建设,依托台农等龙头企业,积极推进生猪产业“公司+家庭牧场”模式发展生猪生态循环产业,2018年全县生猪出栏近50万头。二是巩固提升禽蛋产业。抓好南江、长生源等大型蛋鸡企业升级改造,实现禽蛋产量1.2万吨。三是巩固提升奶牛基地建设,引进国外优质200余头奶牛落户开阳,牛奶产量达1.4万吨。

4食用菌产业

近年来,开阳县食用菌产业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进的要求,以“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保增收”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抓、市场运作、科技支撑、农户参与”的方式,确保开阳县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完成食用菌种植2193万棒,产量1.28万吨。

2019年,将紧紧围绕“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求,瞄准食用菌种植7000万棒的目标任务,继续以“强龙头、引企业、扩规模、广覆盖、促增收”为目标,按照“政府扶持、农户参与、科技支撑、企业带动、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优势大宗食用菌和特色珍稀食用菌,积极发展野生食用菌,依托贵阳市农业农垦集团与开阳投资集团合作在楠木渡镇临江、黄木、新凤、胜利,冯三镇金龙、四坪等村建设珍稀食用菌产业园,完成4000万棒食用菌生产;加大培育壮大现有18家食用菌生产企业,推进生产能力扩大,力争完成2000万棒生产;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生态保护,循环发展,促进资源高效利用,走资源节约、产品安全、产业高效、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蔬菜产业

全县现有从事蔬菜产业发展的企业28家,蔬菜合作社30家,蔬菜科技大户16户,种植15万亩次,建成相对成熟的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共6个,面积5300亩,包括高寨乡杠寨村2000亩、龙岗镇格林村500亩、禾丰乡田冲村1000亩、双流镇三合村1000亩、城关镇温泉村500亩、冯三镇堕秧村300亩,同时双流镇三合村白果塘蔬菜保供基地已成为全市农旅一体化的示范亮点。全县蔬菜完成“三品一标”认证46个,主要涉及辣椒、白菜、西红柿、黄瓜、莲花白等品种,通过认证规模达18万亩。2018年,开阳县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33.92万亩(次),实现产量45.89万吨,分别占目标任务103.7%和101.9%,品种主要有大白菜、莲花白、白萝卜、辣椒、菜豆、豇豆、黄瓜等;蔬菜产业全年产值达12.67亿元,带动全县贫困户900多户,户均实现增收5000元以上,大户户均实现增收10万元以上。

6水果产业

全县根据《贵州省优势水果区域布局规划》,以枇杷为主,大力发展果树产业。截止2018年,全县果树种植面积约26.19万亩,围绕水域周边果树种植约占全县果树种植的五分之一,其品种布局主要以枇杷、柑橘、桃、蜂糖李、甜柿、樱桃为主,其中在水域周边发展枇杷2.5万亩、桃2.5万亩、柑橘1.7万亩、蜂糖李0.8万亩:樱桃0.2万亩。

(二)传统工业企业升级改造情况

为抢抓乌江水道建设发展的机遇,我市积极推动乌江水系的主要流域开阳县传统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2018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措施(修订版)》,从政策层面支持鼓励企业开展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快速壮大规模、支持工业企业开展“大数据、互联网+”应用等,进一步推动我市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二是深入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以“双千工程”为主抓手,围绕打造军民融合、汽车制造、铝及铝加工、医药食品和磷煤化工等五大千亿级产业制定了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是助推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动能;推动开磷集团新建330万吨/年磷石膏制粉装置项目,贵州开迪3×20万吨/年高温石膏(年处理磷石膏90万吨)及配套石膏系列建材项目,贵州开莱2×20万吨/年建筑石膏(年处理磷石膏60万吨)联产5×10万吨/年石膏砂浆项目等项目建设,加大项目支撑力度,为推动乌江流域沿线磷化工绿色产业化发展储备新动能,引导工业企业开展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省绿色产业基金以及国家有关专项资金项目等申报,助推企业提质增效,逐步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四是提升企业服务能力;一方面,重点围绕助力企业拓市场,通过组织石材、特色食品和茶等行业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专业展会,帮助企业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打造“贵阳制造”品牌,着力提升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通过成立现代化工专班、磷石膏产业发展专班等领导小组,着力服务各领域企业发展,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分享到:

上一篇:关于快速复制贵阳经验,将通信基础设施纳入政府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的建议
下一篇:关于进一步规范摩托车、电动车“靠右行驶”的建议
 
您好,我是筑筑。欢迎您访问贵阳市人民政府网,需要帮助可随时点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