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陆海新通道共建水平 掀开黔货“出山入海”新篇章
发布日期:2021-05-25 11:15:49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 答复文号:筑府提复〔2021〕2号 | 类别:A |
| 政协委员: | 届次: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 |
| 标题:提升陆海新通道共建水平 掀开黔货“出山入海”新篇章 | 编号: |
| 主办单位:省商务厅 | 会办单位:贵阳市政府办公厅 |
| 摘要内容: 情况分析: 我省不沿边、不沿江、不靠海,“地无三里平”,较高的物流成本,长期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增长。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给贵州这样的内陆省份拥抱世界、走向世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平台。如何在推进口岸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让“黔货出山”“黔货出海”的通道更便捷?作为陆海新通道节点省,如何在新一轮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抢占先机,为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全力申建中国(贵州)自贸区和深化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之际,我们要继续把深入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开放合作的重点方向,拓展海外市场,打响黔货品牌。 一、全省口岸建设情况 近年来,全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强沟通协调,把口岸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加强人文交流等,提升了贵州对外开放新高度。特别是过去一年,全省深入推进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提升陆海贸易新通道合作共建水平,做好疫情期间口岸防控保障工作,我省口岸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开放招牌越来越多。遵义新舟机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我省第二个一类空运口岸,铜仁凤凰机场被纳入2020年国家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审理计划。贵阳市、遵义市先后获批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航油贵阳龙洞堡机场保税航油业务正式启动,有力提升了我省拓展国际航线的竞争力;贵阳国际邮件互换局获批运营,结束了我省没有国际邮件互换局的历史,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通道建设越来越实。目前,我省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班车已实现常态化开行,北向通过开通“黔新欧”和搭乘“渝新欧”“蓉欧”等中欧班列,连通欧洲、中亚腹地,南向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港北部湾借船出海,连通东盟、中东、非洲,推动“一带”与“一路”在贵州有机衔接,使运输时间和成本明显下降。平台实力越来越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一局四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首个综合性口岸平台。贵阳、贵安、遵义综保区充分发挥保税加工、物流、服务作用,外贸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二、面临挑战 2019年外贸进出口总值 四川省 6765.9亿元 重庆市 5792.8亿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 4694.7亿元 湖南省 4342.2亿元 贵州省 453.57亿元 (货物贸易) 从海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与周边四省市相比,我省外贸进出口总体规模较小。 (一)发展空间较小。当前,我省制造业规模小,产业层次较低,贸易方式落后,新型消费比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贸易多以资源型产品为主,附加值低,适合航空运输的高附加值货物总量小,货源分散,集货周期长。 企业“走出去”对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有待提升,且急需要转型升级。 (二)口岸数量较少。目前,全国共有海运、河运、空运、铁路、公路口岸307个,我省仅有2个空运口岸。全国共有综合保税区130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 92个,我省仅有3个综合保税区,还没有保税物流中心(B型)。 (三)口岸综合实力较弱。周边几省中,除湖南有望即将成功申报自贸区外,其他四省均已获批建设自贸区,同时,这些省的口岸综合实力均强于我省。可以说,我省周边的开放“虹吸效应”日趋突出、开放环境压力日渐加大。 (四)口岸发展不均衡。口岸规划布局和口岸经济发展存在严重区域失衡,8个市州和贵安新区的外贸总量仅有贵阳的60%左右,口岸平台大多集中在黔中地区,有的市州口岸规划处于空白状态。 三、相关建议 具体建议一:统筹口岸发展规划布局。 研究编制《贵州省口岸发展“十四五”规划》,做好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要探索建立口岸发展长效管理机制。研究确定全省口岸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 具体建议二:要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依托各类口岸及特殊监管场所,大力发展交通物流多式联运,支持各地在条件成熟时开行国际铁路公路、铁海公海联运班列班车,打造联通境内外的国际物流节点和进出口商品集散地。 具体建议三:推进区域间交流合作。 继续把深入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开放合作的重点方向,使贵州优质水果、蔬菜、农副产品进入大湾区市场,拓展海外市场,打响黔菜品牌。加强贵阳铁路口岸(监管场所)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协作,促进区域通关便利化。 具体建议四: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 争取获得国家口岸办、发改委、铁路集团公司的支持,将贵阳作为立足全省、辐射西南的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进行发展定位,加大政策、资金、资源等倾斜力度。 |
|
| 办理答复: 省商务厅: 民革贵州省委提出的《提升陆海新通道共建水平 掀开黔货“出山入海”新篇章》提案收悉。我市的会办意见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完善口岸开放体系,大力拓展国际战略通道,加快推进口岸物流高质量发展,支撑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的口岸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一)大力推进铁路口岸建设。按照国家一类铁路口岸查验基础设施标准,建设贵阳改貌铁路口岸。目前,项目一期核心区工程建设已全部完成,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于2020年12月3日通过海关验收,贵阳铁投集团获批作业场所经营主体,并完成场站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同时组建运营公司,编写完成《运营投资决策分析报告》,目前区内铁路专线已经报成铁集团验收,并同步启动口岸运营。同期,我市正在与省多式联运公司洽谈合作,研究开通铁路班列等事宜。 (二)全面加快航空口岸发展。大力推进龙洞堡国际机场三期建设。2020年8月18日,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第二跑道(东跑道)试飞顺利通过,已具备民用运输机的起降保障能力,正式由建设阶段全面转向运行阶段,双跑道运行取得阶段性进展。同时,国际卫生机场创建成功和T3航站楼改扩建工程的稳步推进,智慧空港建设不断深入。2020年,贵阳龙洞堡机场已累计开通国际航线27条、通航城市26个。全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仍累计起降出入境航班562架次、旅客吞吐量5.66万人次,累计完成国际货运处置量461吨。 (三)加速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2019年8月,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正式发布。为夯实提升贵阳作为重要战略节点城市地位,支撑高水平开发开放走深走实,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市印发了《贵阳市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实施方案》(筑府办函〔2020〕11号),围绕建设西部战略通道、陆海联动通道、陆海贸易通道、综合运输通道的定位,对贵阳市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作出明确规划。方案的制定出台,有利于贵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有利于贵阳提升城市首位度和经济首位度,培育新路网、新路线、新物流,带动新市场、新动能、新贸易,打造中高端消费品贸易之城和制造之城。 (四)积极申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目前,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和改貌铁路口岸正在积极申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拟规划用地面积约447亩用于保税物流中心(B型)。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98000㎡,其中保税物流仓库2栋仓库地上建筑面积40522㎡、可转换仓库5栋地上建筑面积 62742㎡、退台商业地上建筑面积5200㎡、综合服务楼地上建筑面积89220㎡、地块总车位数1160个,其中含地下车位535个,地面大车位(3mX12m)250个,目前正在办理施工许可证。 改貌铁路口岸拟规划用地107亩用于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筑面积65092平方米;其中,仓储用房50400平方米、办公用房14692平方米;容积率0.92。项目总投资预算约7.5亿元,目前正委托相关专业机构深入实施区域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细节,并不断完善口岸运营和产业发展方案。结合改貌口岸实际,拟先按保税物流中心(B型)标准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初步以海关监管仓的形式先期开通运营,再同步推进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的各项工作。 (五)全面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建设。我市拟在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改貌铁路口岸分别申建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和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进境肉类、进境冰鲜水产品、进境水果、进境食用水生动物、进境种子种苗(“一局四中心”)、以及进境肉类、冰鲜水产品、水果指定监管场地。目前,贵阳综合保税区已引进贵阳癸水农产品有限公司、贵州富之源集团粮食保税加工项目,预计年进口玉米、小麦、高粱、大豆、菜籽、大米等原材料超过230万吨,借助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一期)全面运营,主动争取海关部门支持配合,积极建设贵阳综合保税区口岸延伸监管作业区,目前该项目已通过成都铁路局预可研批复。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在建的进口种苗、冰鲜水产品、水果、肉类4个进口指定监管场所均已完成项目主体工程,组建合资公司作为申报主体,启动申报工作。改貌铁路口岸监管场地所依托的改貌铁路口岸一期核心区占地145亩,总投资4.96亿元,包含铁路专用线、公共查验场地、H986设备、业务技术设施、中转仓(含冷库)、配套用房及相关设施设备,现均已建设完成,并于2020年12月3日通过海关验收,取得《经营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企业注册登记证书》。目前口岸运营筹备已完成组织制度建设、人员配置和培训演练、设备购置和操练等工作,具备开展业务条件,正在办理铁路专用线验收、开通、收购及运输品类变更相关工作。现已完成进境肉类、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可研报告,正在按程序上报审批。 二、下步打算 (一)推动航空口岸建设新发展。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3航站楼国际厅建设为契机,加快智能化、信息化、人性化的“智慧航空口岸”建设;二是拓展国际货运业务。支持航空货运包机和国际航空快件业务发展,鼓励增加国际(地区)航线航班密度,开辟洲际航线,增强口岸查验保障能力,积极推进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建设。 (二)夯实陆路口岸建设新基础。一是继续开展贵阳铁路口岸申建工作。按照要求,先以海关监管场所开展业务,待国家《口岸管理条例》出台明确相关功能后,继续推进临时开放。二是推进铁路班列运营常态化。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跨区域、跨运输方式的运营平台,协调联检单位提供查验保障,推动“黔渝新欧”班列和南向通道班列常态化运行。三是拓展跨省出境通道。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拓展跨境公路、海铁联运、公铁联运通道通向中南半岛国家。 (三)深化营商环境和贸易便利化。一是加大协调力度,深化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持续精简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协助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推进关税保证保险改革。二是加强政策服务,深化口岸提效降费。积极对接省口岸办,定期更新《贵州省口岸进(出)口收费目录清单》并加强监管。三是强化体系建设,持续优化通关流程。进一步巩固压缩货物整体通关时效,让企业降本增效。 (四)促进数字口岸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深化电子信息口岸建设。整合口岸、海关监管、通关、物流运输、政策信息、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等数据信息,探索建立口岸信息大数据可视化集成共享平台。二是强化跨境电商新业态建设。依托跨境电商国家综试区政策优势,强化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巩固和创新跨境电商直购和保税业务。三是大力支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引导企业通过中国(贵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开展有关业务。 (五)强化产业支撑注入发展新动能。一是推进综保区产业升级。鼓励综保区积极承接东部产能转移,促进加工贸易聚集发展;尝试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等新业务。二是加快保税物流产业发展。推进双龙、改貌保税物流中心(B型)及其他公共型保税仓库建设,促进保税物流行业快速、健康发展。推进保税航油仓库建设,开展保税航油业务。三是推进检验检疫指定口岸建设。创新口岸检验检疫服务模式,加快进口种子、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所建设申报。 2021年5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孙正利;联系电话:8798737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