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打造贵州陆海新通道及开行中欧班列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1-05-25 11:28:20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 答复文号:筑府提复〔2021〕3号 | 类别:A |
| 政协委员:骆地刚 | 届次: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 |
| 标题:关于强化打造贵州陆海新通道及开行中欧班列的建议 | 编号: |
| 主办单位:省商务厅 | 会办单位:贵阳市政府办公厅 |
| 摘要内容: 情况分析: 2018年4月20日,贵州、重庆、广西、甘肃四地平台企业就达成合作意向,发挥四地地理区位优势,共商共建南向陆海贸易大通道,进一步融入到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中,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新格局。2018年6月18日,贵州、重庆、广西、甘肃四地达成具体合作内容,充分发挥各方资源和优势,共同打造网络体系发达、管理运行成熟,服务水平优良、通关便捷顺畅,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南向通道多式联运服务体系,集合各方资源,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各省区市及国际间的互联互通,促进经贸、人文往来利产业互补共赢发展,建设成为物流、贸易、产业、供应链金融以及人文交流服务大平台,助推各省区市开发开放,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积极融入国际供应链体系,最终形成陆海贸易新通道。 2019年10月13日,西部十二省区市及海南省、广东省湛江市人民政府在重庆召开会议,就建立综合运营平台、加快运输通道建设、加强物流设施建设、提升通道运行与物流效率、促进通道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协同完善支持政策、共同做好宣传引导等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了《关于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框架协议》。2020年8月20日,贵州与重庆中欧班列平台公司就共建贵州陆海新通道及开行贵州中欧班列,深化重庆市与贵州省全面合作,提高合作水平,加快建设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将渝黔合作拓展到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0年9月25日,贵州与陕西两地就本着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长期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两地在区位、产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加速推动两地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了《中欧班列战略合作协议》。 截止2020年9月30日,累计以贵州陆海新通道为主体发运铁海联运下行班列176列8808标箱、公路班车384班384标箱,平均班列按每周三班、班车天天班开行。今年1-9月份发运班列113列,较2019年全年56列增长101.78%;开行班车291班,较2019年全年93班增长212.9%。货物区域覆盖黔中、黔北、黔西、黔东南等区域,外贸占比达70%以上。 截止2020年9月30日,贵州中欧班列开展搭乘测试42次,直发测试1次,到发集装箱444标箱,货物覆盖德国、荷兰、匈牙利、波兰、瑞典、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国家。 但是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一是铁路运价下浮政策尚未落地。目前,成都局、南宁局给予成都、重庆至广西的铁海联运班列双向铁路运价下浮30%。贵州省尚未获得运价下浮政策支持,影响了通道建设。二是海运集装箱资源紧缺。贵州省作为西部内陆省份城市,受区位和市场的影响,外贸仅有中远海运一家在贵州设立提还箱点,无法满足我省外贸企业的用箱需求。通道建设的前期需要就近从重庆、钦州等地调运空箱,调箱成本单箱增加近1000元,全程物流运输总费用同步增加。三是中欧班列货源集聚不强。贵州货物多从广州、深圳分散化通过海运进入欧洲市场,一时难以改变运输模式,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任重道远。四是铁路口岸尚未建成。贵州省目前没有铁路口岸,中欧班列货物尚不能实现直接转关至阿拉山口或霍尔果斯出口,需通过搭乘“渝新欧”或者“蓉欧”等中欧班列出口至欧洲,口岸未建成前,限制了直发中欧班列。五是资金需求较大。一是班列运营方面。根据测算,搭乘方式每列所需资金为75万元,直发方式每列所需资金为246万元,资金需求量较大。二是基础设施方面。按照通道发展要求,需在改貌和阁老坝分设货物集散中心,同时在国外建设海外仓、落体配送体系。 具体建议一: 由省委、省政府商成都铁路局参照成都、重庆给予贵州省同等比例下浮政策,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整体发展。 具体建议二: 由省发改委牵头,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贵州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集装箱还箱点项目,满足贵州省外贸企业的用箱需求,降低物流运输总费用。 具体建议三: 除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外,各地州配套出台支持政策,助推出口欧洲货源向通道集结,壮大中欧班列货源基础,实现贵州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 具体建议四: 建议将阁老坝铁路口岸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在口岸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前,在改貌和阁老坝建立起海关监管区域,作为过度使用的方式。 具体建议五: 各级政府加大资金保障和扶持力度,确保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正常运营。省发改委出台政策予以支持。 |
|
| 办理答复: 骆地刚委员提出的《关于强化打造贵州陆海新通道及开行中欧班列的建议》收悉。我市的会办意见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完善口岸开放体系,大力拓展国际战略通道,加快推进通道物流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 (一)高标准建设改貌铁路海关监管区。 贵阳改貌陆运(铁路)口岸项目总用地面积约77.14公顷,总建筑面积78.9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47.99亿元。项目共分三期建设,一期包括核心区和铁路口岸综合服务配套项目(各类入驻企业、机构商务办公中心);二期包含铁路口岸公共查验场地预留区、铁路口岸综合服务配套项目;三期为居住配套区、商业建筑、流通加工服务区、电商服务中心、展示中心、金融办公区及保税物流中心(B型)(办公用房、仓储用房)。项目建成后可满足铁路口岸货物出入境吞吐量1000万吨/年的需求。 项目一期占地145.4亩,总建筑面积15320平方米,总投资4.5亿元,截至目前,项目一期核心区主体已全部建成,通过海关验收,已达到开展海关业务条件。目前区内铁路专线已经报成铁集团验收,并同步启动口岸运营。同期,贵阳市正在与省多式联运公司洽谈合作,研究开通铁路班列等事宜。 (二)积极推进物流通道建设。 为抢抓“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战略机遇,自2019起,在省口岸办的统筹协调下,我省以改貌货运中心为班列的主要作业场所,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开行工作。截止2020年已累计开行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188列、班车496次,运输集装箱9898标箱,其中,贵阳开行道铁海联运24列、班车496次,运输集装箱1670标箱;贵阳到发中欧班列524标箱,其中,贵阳集货首发中欧班列1列,累计发运集装箱72标箱;贵阳集货,北上加挂临省市中欧班列累计发运集装箱260标箱。主要出运货物为磷矿、化肥产品、轮胎等资源型产品和贵州特色化工产品;主要进运货物为玉米、矿产品等大宗货物。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低,内贸货物运输占主要地位,外贸货物以化肥、轮胎、茶叶等为主。 二、下步打算 我市将抢抓战略发展机遇,以目标为导向,以贵阳贵安协同融合发展为契机,更实更细更好推进贵阳口岸物流建设工作,加快打造我省内陆口岸开放新高地。 (一)研究出台班列开行支持政策。结合贵阳重点外贸运输需求,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整合省、市政策资源,对贵阳开通南向班列和中欧班列提供政策支持,对班列运行资金缺口进行补贴,推进贵阳改貌铁路海关监管区南下通道班列、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 (二)深化高效跨境物流体系建设。以顶层设计为统揽、多式联运为途径、枢纽建设为支撑,着力打造西部地区重要陆地港口和重要进出口货物集拼、分拨及中转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口岸物流节点城市。一是推进双龙-改貌综合物流枢纽区建设,启用改貌铁路海关监管区,确保建成“一局两中心”,加快建设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改貌铁路物流中心;二是以区域协同、产业联动、政策互补为原则,共建区域口岸利益共同体,不断深化扩大贵阳口岸发展朋友圈,构建我市多式联运体系,形成以“黔新欧”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双向互济的全球物流配送体系。 (三)培育口岸发展生态。一是强化贵阳口岸运营主体培育壮大,以本土平台公司为主体,积极招引国际货代、船公司、国际供应链、金融服务、物流大数据等方面的龙头企业共同参与贵阳口岸建设运营,增强口岸发展要素集聚加快形成口岸经济生态,努力实现贵阳口岸建设资源开发有序、运输服务保障有力、物流运营组织高效、区域协同机制创新的新格局。二是以运营项目为切入点,促进口岸通道发展,加快推进贵阳进口农产品集散分拨中心等重点运营项目建设。指导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改貌铁路海关监管区抓紧申报肉类、水果、冰鲜、植物种苗、木材、食用水生动物等进境制定监管口岸,支撑口岸发展。 (四)推进贵阳贵安口岸协同融合发展。一是在《贵阳西部陆海新通道产业联动发展研究课题》中统筹贵阳、贵安综合物流枢纽功能发展。二是继续完善铁路、航空口岸配套,共同引导贵阳改貌、都拉营、贵安湖潮铁路物流差异化发展,逐渐形成贵州省进出口货物集拼集运中心,构建一体化口岸物流体系。三是共同推进口岸通道经济发展,加强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出境口岸港口合作,以重要商品贸易驱动物流枢纽建设,共同打造西部地区重要陆地港口和重要进出口货物集拼、分拨及中转中心。 2021年5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孙正利;联系电话:8798737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