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贵州省民族医院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1-05-30 10:02:05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 答复文号:筑府提复〔2021〕5号 | 类别:A |
| 政协委员:马武开 | 届次: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 |
| 标题:关于建立贵州省民族医院的建议 | 编号: |
| 主办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 会办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 摘要内容: 情况分析: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寄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尤其是苗医药、侗医药、水族医药等具有优秀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目前民族药已经成为贵州省“五张名片”之一,其年产值在贵州省的经济生产总值占有重要地位,为贵州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贵州省民族药的研发已经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与此相反的是贵州省的民族医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多民族寄居的省份,包括云南、新疆、内蒙古、广西、宁夏及西藏等省及自治区的民族医学均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如新疆的维医医院、内蒙的国际蒙医医院、西藏的藏医医院、广西的壮医医院、宁夏的回医医院及云南的傣医医院均为政府投资,建成民族医疗三级甲等民族医院,取得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唯有贵州这个以民族医药特色见长的省,在民族药的发展中取得亮丽成绩,但民族医的发展不仅仅是滞后,而是缺失,因为到目前为止贵州省尚无一家真正的民族医院,这听起来就是一个笑话,虽然2017年12月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挂了一块贵州省苗医医院的牌,但仅仅是一块牌,因为没有任何实质内涵,政府也没有任何投资、医院没有真正苗医医疗的实质内容。 众所周知,药来源于医、服务于医,没有良好的民族医疗市场,其民族药的研发会受到很大制约。因此,通过对贵州省民族医院的建设,可以更好的挖掘抢救贵州省少数民族医学技术,促进贵州省民族药的研发,提升贵州省民族医药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 具体建议一:发挥政府职能 由政府主导,贵阳建立一家超过1000张床位,具有贵州少数民族特色,达到三甲医院规模的贵州省民族医院,树立贵州民族医药品牌形象; 具体建议二:多部门协作 由贵州省政府牵头出资、选址,贵州省发改委、贵州省卫计委、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进行规划建设; 具体建议三:建立高水平示范性民族医院 参照内蒙有国际蒙医医院、新疆的唯医医院,将贵州省民族医院按三级甲等民族医院规模建成示范性民族医院。 具体建议四:按民族特色设置专科 由于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诊疗技术,因此贵州省民族医院的建设应该尽可能包含各个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少数民族,可以按民族及传承进行分科,比如苗医科、水医科、侗医科、土家族医科等等。 |
|
| 办理答复: 马武开委员提出的《关于建立贵州省民族医院的建议》收悉。我市的会办意见如下: 一、我市民族医药发展情况 我市医药资源丰富,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的美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中医(民族医)药事业,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各项中医(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文件精神,发挥中医(民族医)药在卫生体制改革、决胜脱贫攻坚、推进健康贵阳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底,我市无二级以上民族医药医疗机构,运用民族医药的医疗机构有4家,包含土家族祖传秘方、苗药饮片、藏药等个体诊所,分别是云岩惠知康中西医诊所、云岩光裕堂诊所、云岩君康诊所、云岩蒋昌荣诊所。 二、存在问题 (一)民族医药人才匮乏。我市少数民族占比相对较低,民族医药人才较少。 (二)民族医药传承发展困难。一是根据《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民族医生、民间草医因不符合其规定而被合法取缔。二是大部分民族医药的药材均为少见乃至罕见药材,未收录国家中医药规定中医药材名录,民族医药人员使用药材时多为自载自制自用。三是民族医药的科研、基础建设落后,对已有的临床医疗经验和药物生产不能深化科研,且无相关流通、购买等记录。致使大部分民族医药不能开发运用,部分民族医药的运用方式濒临消失,难以得到继承、运用和发展。 三、下一步打算 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医(民族医)药管理工作,推进全市中医(民族医)药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充分释放中医(民族医)药健康服务潜力和活力。并积极配合省相关部门开展民族医院建设的相关选址、用地审批等工作。 2021年5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孙正利;联系电话:8798737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