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省科技创新聚集区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1-06-02 10:20:34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 答复文号:筑府提复〔2021〕11号 | 类别:A |
| 政协委员: | 届次: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 |
| 标题:建立全省科技创新聚集区的建议 | 编号: |
| 主办单位:省科技厅 | 会办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 摘要内容: 情况分析: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省委十二届八次会议切实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对大力推动我省科技创新作出全面部署。与上海、北京、安徽、重庆等科技发达地区相比较,贵州科技创新方面一个明显的短板是缺乏叫得响影响力大的技创新集聚区。如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 ;北京的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安徽的合肥滨湖科学城,重庆的西部(重庆)科学城。贵州缺乏这样有影响的科学城。 目前,贵州在科技创新布局方面,主要以若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现有高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都以各自所属条块为主,全省层面科技创新资源对这些各类载体、平台的投入也相对分散,散胡椒面的问题突出。这些载体平台分属不同的条块,相互之间缺乏战略统筹、目标整合,多中心的分散布局,导致资源分散、聚焦不明、核心缺乏,难以形成上规模的引领性强的科技创新聚集区。 贵州科学城、花溪大学城虽有所发展,但科技创新主体聚集度还不高,创新体系还不完善,创新成果还不突出。贵州科学城背靠高新区,但远离高校,科研人才聚集程度低。花溪大学城高校密集,但高新企业不足,科技转化实施能力不足。且技术创新方向不聚焦,目标散乱,缺乏系统集成,有什么就发展什么,规模小、带动引领作用小,很多项目还处于科研小作坊的水平。高校科技产业化成果缺乏,尚未建立起一批面向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产学研组织。面向产业化的技术创新转化实施支持体系尚未建立,新技术成果转化实施难。 借鉴国际国内科技创新聚集区或科学城建设经验,贵州应在科技资源相对密集的地区集中力量建设具有全省引领性的科技创新聚集区。 具体建议一:集中力量建设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聚集区。 以贵州科学城为核心,统筹花溪大学城,实行联动发展、各有分工模式,集中力量建设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聚集区。争取国家支持,整合FAST、地化所与贵州科学城、大学科技园、高新区等科技创新资源,建设中科院贵阳分院,探索以新模式、新业态来创新发展新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对接中科院,协调其科技创新力量,在贵州设立资源、创新药物等研发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提升贵州科技创新聚集区实力。加大力度推进贵州科学大数据中心建设。 具体建议二:在一个规划、一个管理机构下融合发展,优势互补 贵州科学城、贵阳高新区与花溪大学城要在贵阳贵安融合发展的大格局下推动融合发展,在一个规划、一个管理机构下融合发展,优势互补。高新区要注重发挥高新企业密集、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能力强的优势,花溪大学城要注重发挥高校密集、科研人才资源充足、科研仪器和科研体系完备的优势、科技创新原创能力强、地理空间广阔的优势。 具体建议三:将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向科技创新聚集区布局,集中力量打造。 将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向科技创新聚集区布局,集中力量打造。向科技创新聚集区搬迁、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创新中心、企业研发机构等,实行聚合发展。针对各类科创主体,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引进、培育、聚集政策。突出催生面向产业化的科研成果创新,制定出台完备的支持政策体系,包括土地、财政、金融、投入、管理体制、人才等政策。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重大设施等,包括技术交易中心、研发机构引进布局、科研设备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平台、金融支持平台等。加强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的扶持。 具体建议四:加快建立科研设备仪器共享机制。 梳理贵州科学城、贵阳高新区与花溪大学城现有科研设备仪器,制定可共享清单,成立一个精简的共享管理机构,负责接受科研设备仪器共享使用申请、落实申请、使用费用标准制定、结算等工作。共享不改变现有科研设备仪器的所有权与管理权。 具体建议五:对科技创新聚集区内科研人员制定出台特殊的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 对科技创新聚集区内科研人员制定出台特殊的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深化编制周转池、首席科学家、股权期权激励、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基金、科研人员绩效工资制、协议工资制等制度建设,对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
|
| 办理答复: 民进贵州省委提出的《建立全省科技创新聚集区的建议》收悉。我市的会办意见如下: 一、基本情况 花溪大学城位于贵安新区东南部,是贵州省人才培养的高地、科技资源的集聚地,也是贵阳贵安融合发展的桥头堡。花溪大学城已入驻10所高校,师生近18万人,教师近1.5万人,高级职称5156人、具有博士学位2976人,新区(高校为主)累计科研类平台106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创新类平台累计44家(众创空间2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1家,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家。目前,贵安新区累计科技备案企业177家,科技备案企业占新区注册企业比重2%;高新技术企业77家;新区累计专利5189项,其中发明专利1804项,实用新型2838项,外观专利547项,发明专利占比达到了34%,但高新技术企业较少,科技转化实施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没有建立起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和创新转化实施支持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联动发展。 贵阳贵安高度重视科技创,在强省会五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推动贵州科学城、花溪大学城等创新载体联动发展”;不断加强花溪大学城高校与贵阳高新区的校地合作工作,在贵阳贵安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2020年贵安新区成立了贵安新区科技创新局(贵安科创服务中心)与经发局合署办公,建立了与贵阳市科技局协同联动的贵阳科技服务领导工作机制,共同编制了贵阳贵安“十四五”科技专项规划,共同培育孵化服务企业,并就两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育等事宜达成共识。2021年3月,省科技厅组织贵安新区及高新区专题研究贵州科学城、花溪大学城联动发展事宜,提出了“省级部门层面、市级层面、区级层面”三级推动两城联动发展的工作格局,逐步建立各有侧重、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二)建设贵州科学数据中心。 为发挥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平台及大学城高校集聚优势,2017年9月,贵安新区管委会与省科技厅签署了共建协议,先后注入资金11亿元(省科技厅6000万元、贵安新区5000万元),建设超算中心、生物医学数据中心、天文数据中心(简称“两大一超”);2020年8月,省科技厅、贵安新区管委会充分论证后,明确在“两大一超”的基础上,建设贵州科学数据中心,拟选址于贵安新区思孟路交思雅路东南侧地块(净地面积约117亩)。目前,正开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其定位为立足省级有国际影响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的一体化大型综合研究基地,积极申报国家项目和国家级实验室,逐步升级为国家级科学研究平台;任务是在生物医学、天文数据、遥感数据、科技文献等领域开展数据共享开发利用,为全省科技创新、产业提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开放的科研环境;建设内容包含贵安超算中心及生物医学、天文(FAST)、遥感、文献数据中心等五个子项目;目标是建一流平台、聚一流人才、 创一流成果、育一流企业,推动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科研事业作积极贡献。 (三)搭建科学仪器共享平台。 为提高科研设备仪器的利用率,我市积极探索建立科研设备仪器共享机制。我市高新开发区制定出台了《 贵阳国家高新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管理办法(试行)》《仪器设备设施管理参考文档》《贵阳国家高新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检测服务收费标准》等一系列相关制度,运用市场化运营服务模式,开办了贵阳高新区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网站(http://ds.gzbdi.com),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同时,建成线下7300平方米共享平台核心区,可满足大型仪器平台建设的办公、仪器操作使用、培训等场地要求。平台建成后实现了贵州科学院17家院所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截至目前,已举办贵州省监测工程质量检测协会建筑幕墙、室内环境检测、食品检测、农产品检测及体系、企业快检等培训班18次,培训社会检验检测机构专业技术检测人员621人次。 三、下步打算 贵阳贵安将积极配合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协同推进贵州科学城、花溪大学城联动发展,加快贵州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奋力打造全省科技创新聚集区。 2021年5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孙正利;联系电话:8798737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