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贵阳市打造“西南重要演艺市场”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5-06-17 10:15:55 浏览次数:0次 字体:【大 中 小】
答复文号:筑府提复〔2025〕18号 | 类别:A |
政协委员:龙丛 | 届次: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
标题:关于推动贵阳市打造“西南重要演艺市场”的提案 | 编号:3095 |
主办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 | 会办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 |
摘要内容: 情况分析: 当前“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已成为潮流,激发出巨大的跨省旅游消费潜力。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有关报告,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达739.94亿元,其中演唱会(音乐节)带动效应明显,2000人以上大中型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较2019年增长379.60%。今年上半年,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高,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同比增长134.75%,观演人数同比增长63.35%,其中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会贡献率最高。近年来,贵州文旅领域持续闪耀,大放异彩,贵阳更是被誉为“爱乐之城”,路边音乐会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全民参与共享的文化盛宴,演艺市场呈现繁荣向好态势。市场主体逐步壮大。目前全市拥有贵州京剧院、贵阳交响乐团等文艺表演团体50个,贵州雅晨天艺、贵州裕邦文化等演出经营机构86个,PlayHouse、梦田LiveHouse、缪斯等品牌在贵阳均有布局,观山湖区七米路、云岩区太平路等已初步形成聚集效应,成为城市重要的夜经济街区。演艺经济蓬勃发展。2024年1月至11月期间,贵阳共成功举办了大型演唱会9场、音乐节17场,吸引乐迷超过40万人(其中省外占比约70%),有效带动了贵阳市的综合消费,如华晨宇火星演唱会期间门票收入约7000万元,同步带动住宿、餐饮等消费约8000万元,直接拉动消费约1.5亿元。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贵阳文化市场的繁荣景象,也体现了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 文化舞台多元绽放。话剧、戏剧、儿童剧等多种类型的文艺作品竞相涌现,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其中,大型历史话剧《阳明悟道》在长沙成功巡演,路边音乐会走进福建厦门、宁夏中卫等城市,这些不仅进一步提升了贵阳作为文化名城的品牌形象与知名度,更为贵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虽然贵阳演艺市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吸引了大量观众、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项。 一是演出场次少影响力较弱。贵阳市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举办演唱会(音乐节)数量和质量上都一定差距。以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会为例,今年上半年,重庆举办了33场、长沙举办了14场、成都举办近20场,而贵阳只有5场,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人不多。 二是设施不完善使用绩效低。演艺活动主要集中在奥体中心、贵阳国际会展中心、民族大联欢广场等,场馆资源稀缺,档期安排受限,难以满足市场增长和多元化需求。同时,部分专业场馆使用效率不足,比如贵阳大剧院音乐厅,每年演出使用场次仅十余场。 三是机制不健全服务不精准。营业性演艺活动审批权限主要集中在区县一级,涉及国外的则由省一级负责,市级层面难以及时全面了解活动审批、筹备等情况,不利于全市一盘棋统筹实施宣传和管理,影响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是联动不明显经济贡献低。目前在贵阳市举办的大型演出活动主办方多为省外演艺公司,相关经济贡献没能留在省内。同时联动演唱会开展旅游推介不够,主动关联“蹭”流量不足,缺少瞄准跨省观演群体推出的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以演艺活动推动关联产业发展还需进一步提升。因此建议贵阳市用足优势、补足短板,奋力打造“西南重要演艺市场”,促进“演唱会+旅游”提速发展,推动旅游市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具体建议一: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主动对接吸引落地 省级层面加快出台促进演艺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贵阳市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吸引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演唱会(音乐节)落地。探索建立统一、高效的演艺行业信息共享平台,主动面向市场发布场馆档期、演出安排等信息。 具体建议二:升级场馆设施配套,提升乐迷观演体验 对奥体一期、民族大联欢广场、贵阳大剧院等场馆进行修缮和提升改造,加快推动贵阳奥体中心二期、未来方舟G7、方舟半岛等项目建设。加强大型场馆周边交通、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提升观演体验。 具体建议三:完善监管审批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参考杭州、成都等城市审批模式,将境外演艺活动审批权限下放至贵阳市,由市级层面统筹宣传、文旅、公安等部门及各区县政府,建立健全演艺活动全过程监管机制,及时掌握相关动态,确保演艺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具体建议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激发演艺经济活力 主动引进知名演艺公司落地贵阳或设立子公司,扶持本地演艺公司发展壮大。加快促进演艺与旅游、文化、商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演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积极争取艺人在举办演唱会前配合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提高“爽爽贵阳”在粉丝群体中的吸引力。 |
|
办理答复: 省文化和旅游厅: 龙丛委员提出的《关于推动贵阳市打造“西南重要演艺市场”的提案》收悉。我市会办意见如下: 一、关于“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主动对接吸引落地”建议的办理情况 我市已制定出台的《贵阳市优秀文艺作品奖励办法》《贵阳市甲秀文艺奖评选办法》和《贵阳市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可为文艺工作者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目前,根据省委宣传部出台的《贵州省文艺精品奖励和文艺创作扶持暂行办法》,启动贵阳贵安相关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奖励政策修订工作,加大对本土原创作品扶持力度,鼓励文艺创作者和演艺团体创作具有贵阳特色的演艺作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创作人才和团队,与本土演艺资源相结合,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演艺品牌。加快《息烽 息烽》《多彩贵州风》等剧目提质升级,推动剧目演出与路边音乐会融合发展,形成演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二、关于“升级场馆设施配套,提升乐迷观演体验”建议的办理情况 现贵阳市可用于举办万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的场地共4个,其中室内场馆1个(贵阳市奥体中心),室外场地3个(观山湖区民族大联欢广场、观山湖区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双龙新区多彩贵州城)。专业演出场馆现有5个(北京路大剧院、国艺剧场、星光剧场、贵州京剧院、贵阳大剧院),分别可容纳400—1200人规模的演出活动。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7所高校有大礼堂等场地可容纳1000—5000人规模的演出活动。此外,各区(市、县)还存在一些其他场地,可以容纳100—8000人规模的演出活动。 诚如龙丛委员提出的我市演艺活动场馆在数量上呈现小型演出场地占主导的特点。与厦门、长沙等其他城市比较,贵阳市大型演艺活动场馆和专业场馆数量较少,且部分场馆使用效率较低,设施老旧。为此,我市在场馆建议和升级上开展了以下工作: 贵阳奥体中心:市政府已将一期主体育场提升改造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并召开专题会议就实施主体、资金来源等作出安排部署,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二期主体育馆项目建设将待一期主体育场项目作为存量资产进行资产资源盘活,盘活所筹集资金用于反哺二期主体育馆项目建设。 民族大联欢广场:现场园林绿化等园建施工已完成,配套设施、设备安装也已全部实施完成。广场周边的相关服务设施配套正在进行方案策划阶段。 贵阳大剧院:现贵阳大剧院交由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托管。若该公司有修缮、提升计划,市区两级有关部门将指导其做好演艺设备更新相关资金申报等工作。 未来方舟G7:整体建筑为退台式,配套车位1177个,该项目已完工。拟通过资产归集,统一运营的方式,并引入知名商管公司,打造高端商贸综合体。 方舟半岛:以方舟戏台原址原貌复建为重点,目前主体结构已完成。待消防等验收通过后移交中天集团负责后续装修运营,同时通过租赁的方式取得后续运营权,力争年内开业运营。同时,带动其区域周边的商业业态打造。 下一步,贵阳市将合理规划演艺场馆布局,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演艺场馆,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场馆体系。同时,进一步优化大型场馆周边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提升观众观演体验。 三、关于“完善监管审批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建议的办理情况 2025年以来,贵阳市已成功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9场,已审批的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有5场,另外还计划引进汪苏泷、黄霄云、周传雄等演唱会、音乐节12场。但由于我市能举办万人以上的大型演唱会场馆只有奥体中心,该场馆下半年将承接中乙足球联赛上半段赛事及可能还会承接其下半段赛事,因此造成有的演出计划已被取消、有的演出无法进行报批。 下一步,我市相关部门将加大协同力度,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合理安排演艺活动和体育赛事,充分提高场馆使用效率,推动更多演艺活动落地贵阳。一是加快前置审批。在审批前做好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同时加快对艺人背景调查和演出内容审查的时间。二是强化舆论引导。建立健全投诉及舆情引导机制,加强舆情处置引导,对网民和观众提出的问题建议及时解决(回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三是强化宣传推广。在活动开展时,指导主流媒体及时发声,协调其它媒体矩阵跟进报道,传播贵阳贵安“爱乐之城”好声音。四是强化活动管理。建立贵阳贵安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演出市场管理,规范演出市场秩序,构建和营造良好的演出生态和市场环境,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关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激发演艺经济活力”建议的办理情况 2025年以来,贵阳市成功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9场,累计实现票房收入1.7亿元,观众人数25万人,拉动消费约7.82亿元。同时,大力推动本地演艺企业发展。如贵州雅晨天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今年以来,成功举办了4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还计划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12场;贵州大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举办了刘若英演唱会,申报了黄绮珊演唱会1场、周深个人演唱会2场。贵州众信艺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正在申报2场Umeet遇见·蓝莓音乐节。 下一步,我市一是着力打造贵阳贵安演艺产业旗舰企业。抓住深化市属媒体和市管文化企业改革契机,做大做强市属媒体演艺板块,发挥带动引领作用。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服务保障、互惠互利为原则,通过主动对接、积极谋划,聚焦重点项目等,为演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推动优化各区(市、县)演艺经济布局。将云岩区、南明区、白云区、花溪区、观山湖区作为贵阳市演艺经济的核心区域,以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为核心支撑。利用贵阳奥体中心、观山湖公园等场地资源,大力发展大型演艺活动和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演艺活动,引领贵阳市演艺经济发展。推动乌当区、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清镇市等区域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资源,发展差异化演艺经济,促进演艺项目与旅游资源、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演艺产业集群。三是推动打造“音乐+城市”文化IP衍生品。结合“贵阳礼物”开发与“爱乐之城”相关的文创产品(如音乐节纪念品、城市明信片等),并在线上线下同步推广,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和品牌认同感。四是推动建立跨区域文化联动机制。与周边城市或国内其他“音乐之城”(如成都、重庆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策划跨城音乐活动或宣传,扩大“爱乐之城”影响力。五是推动支持演艺多元融合发展。扩大“艺术商圈”覆盖范围,引导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主题酒店饭店、体育健身场所等引入特色演艺资源,支持大中型演艺主体与旅行社、旅游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制作反映贵阳城市文脉、体现贵阳贵安文化特色、展示都市时尚风情、融合新技术体验的演艺节目,支持推出“贵阳修心之旅”的旅游演出线路,释放旅游群体的演出消费潜力。支持本市剧场叠加文化休闲、主题旅游、商业零售等功能,发挥演艺产业的溢出和粘合效应。六是着力打造“演唱会+旅游”宣传矩阵。统筹市、县相关媒体,加强与演出公司沟通对接,提前策划宣传方案,将贵阳的特色景点、美食、夜经济与演唱会活动绑定,设计“观演+旅游”路线。联动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和社交媒体(微博、小红书)发布“演唱会+旅游”主题内容,吸引观众关注。加强与演出艺人及经纪人沟通,积极争取艺人在举办演唱会期间配合开展贵阳贵安文旅宣传推介,提高“爽爽贵阳”在粉丝群体中的吸引力。 五、工作建议 结合提案办理工作,我市也恳请贵厅及省有关部门持续关注、大力支持贵阳发展演艺经济。 一是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建议省财政进一步加大对贵阳市演艺经济发展的财政补助力度,特别是在大型演艺场馆建设、演艺设备更新、原创剧目创作与推广等方面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二是建立长效扶持机制。建议将文旅相关产业发展基金、省级宣传文化专项资金、文旅金融服务等资源更多向贵阳倾斜,重点支持本地原创作品的创作与推广、优秀演出项目的引进与落地、演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形成一套长效、稳定的扶持机制,为贵阳市演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强化引进与扶持并重。请省级部门为贵阳市引进国内外知名演出机构、演艺团队提供更多对接渠道和便利条件,特别是在具有强大票房号召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演出项目引进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同时,加大对本地演出机构、演艺团队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助力贵阳市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本土演艺市场主体。 四是推动建立合作机制。建议支持贵阳市与国内外知名演出机构、演艺团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策划和实施具有影响力的演艺项目,提升贵阳市演艺市场的整体水平和知名度。 五是支持媒体合作推广。请省级主流新闻媒体与贵阳市演艺市场经营主体建立紧密的信息宣传畅通渠道,共同策划和实施贵阳市演艺活动的宣传推广方案。通过媒体合作,扩大贵阳市演艺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前来观看。 六是完善全媒体宣传矩阵。建议支持构建贵阳市演艺活动的全媒体宣传矩阵,整合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广网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贵阳市演艺活动的曝光率和关注度,为演艺市场的繁荣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025年6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胡海荣;联系电话:87989665) |